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光南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名作,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是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施光南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合理的编配,通过对旋律、节奏不断改变来表达姑娘对克里木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首好的歌曲需要演唱者对歌曲进行演唱研究,要对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作学理分析,深入理解创作者的音乐思想内涵,才能对歌曲做出更好地诠释。
【关键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创作于1978年的歌曲是在结束十年文革之后这一总体背景下诞生的。在歌曲创作中,施光南通过了解人的声音的高低、发声位置、人声的特点来创作,施光南强调歌曲的歌词旋律以及调式的结合。笔者通过对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研究,发现旋律、节奏、调是调性对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研究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谈及调式没有去谈旋律的特征。笔者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和查阅资料就歌曲旋律写作特征、节奏特点、调式调性的演唱研究。
1.歌曲的旋律特征
施光南曾经说过:“音乐作品的灵魂是旋律,而旋律的灵魂则是感情”(1),这句话确切体现了施光南的音乐美学观点,其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感情真挚、旋律优美两方面施光南的作品偏重于内敛、深情、柔美的类型,歌曲多呈现出含蓄、婉转、柔顺的特点,因而,歌曲旋律的优美多表现为“婉柔美”。同时事物都是有双重性歌曲在表现柔美的,也有“奔纵美”的一面,歌曲“奔纵美”的一面。同时,歌曲在创作的时候还结合了新疆的音乐特色。
1.1 歌曲旋律的“婉柔美”(2)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表达了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罕对参军去保卫国家的克里木小伙真诚的爱情故事,歌曲创作的细致、内敛、深情的音乐特征中在这首歌中显现得栩栩如生。
婉柔的旋律曲调,加以轻快的新疆歌舞性的节奏特点,描绘了一位活灵活现儒雅纯洁的少女形象如(谱例1),似乎在和你诉说他们幸福的回忆,接着出现了具有新疆歌舞特色的切分节奏型引出了歌声。歌曲的开始乐句由于以二三度的旋律级进为主要,从第三小节开始又以波浪式的旋律进行为了突出属音,给人以娓娓动听的诉说;旋律有时低沉,时而激进时而委婉,旋律低沉的时候似乎在对你诉说歌曲里面的故事。施光南在创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旋律部分的分配恰到好处,演唱者如果在演唱前没有了解歌曲,分析歌曲开口就唱那就会使歌曲失去色彩感。
结束部分,乐句有所扩充,如(谱例2第八、九小节)形成了一个委婉缠绵的拖腔,并通过由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刻意描绘维吾尔族姑娘啊娜尔罕对克里木诚挚的爱和言不尽的相
思之情。施光南的音乐作品把中国的和西洋音乐结合来体现中国的音乐风格,在歌曲的开头旋律属于抒情部分,对演唱者来说抒情部分体现了施光南的一贯作风“婉柔美”的特点,歌唱者对开头部分的处理必须要靠气息的强弱来体现,要做到“弱而不虚”的演唱技巧。
1.2 歌曲旋律的“奔纵美”
凡事都有着对立性,施光南在创作中不止有温柔,含蓄的一面同时也不乏有激情、奔放的一面,在其旋律也出现“奔纵美”。“婉柔美”和“奔纵美”多的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二者合理的编配在一起,既激情奔放,又委婉温和。(如谱例3)
(谱例4)的音乐材料来自于第(谱例3)的后句部分,乐句所用得旋律非常简单,歌曲在音符上只是用了几个简练的音符来描述音乐的中心思想,这段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上呈波浪式的进行,因此情感要比第一段更丰富,(如谱例4)犹如告诉你他们的爱情故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使人不禁笑逐颜开,音区也变高了,从更好的表达了姑娘兴奋不已的心情;这段乐句表达了歌曲“奔纵美”的特点,而第三、四小节有体现出了“婉柔美”的特点,这就
体现出“奔纵美”和“婉柔美”时常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
1.3歌曲旋律结合新疆本地民族特色
一位作曲家不管创作多少部耳熟能详的作品,除具有个人创作风格外,最为重要的是歌曲要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特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是一首浓郁的民族特征的歌曲,它融入新疆民族音乐为一炉:第一句克里木首句用了旋律的一个激进,都是在一个二三度的音程。歌曲典型的节奏型是用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手鼓节奏型 (0×× ×× ×.××× ×)似乎给人们脑海浮现出以为跳着舞蹈的维吾尔族姑娘。整首歌曲旋律的创作吸收了新疆本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2.歌曲的节奏分析
2.1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及速度
歌曲《吐鲁番葡萄熟了》对节奏的运用,采用了新疆歌曲中的常用节奏切分节奏的运用如(×××)一类的节奏型和附点节奏型(×.×)这两种节奏型是新疆维吾尔族常用的节奏型。节奏是音乐的支柱,还有些特殊的变换节奏比如(4/4变为3/4,或者更复杂的2/4变为5/4),切分节奏在节奏的种类中也属于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型,需要在下面花功夫去攻克节奏这首歌曲的节奏快慢,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这首歌曲最大的难题是节奏是匀速的,演唱时就要做到心里要有一个稳定的速度,不能一拍一紧的往前赶。这首歌曲难点还有在于节奏变化和速度变化。速度的变化演唱就能感觉出来,没有快的节奏就不能辨认其速度的慢,相反没有慢的速度同样也不能体现出快的速度。不管是歌唱类的还是器乐类的作品都有对速度的基本要求,根据作品的特征及旋律歌曲的速度可以有变化。我们在演唱一部声乐作品的时候速度可以有变化,能使歌曲更动听可以在乐段之间改变一下速度,从始至终都一个速度显得一首歌曲没有表现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属于节奏轻缓的歌曲,一眼看这首歌曲内心会觉得这首歌曲是首快节奏的歌曲,只是这首歌曲节奏型比较复杂,在唱节奏的时候心里也要有稳定的节奏感。还要注意歌曲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这首歌曲的旋律相对是稳定抒情,如果一拍紧一拍地往前赶,演唱者势必会对节奏乱了套,以至于破坏全曲的节奏。而这首歌曲属于缓慢、抒情的曲子,应强调歌曲的流动感,要做到对歌曲的慢而不托,否则一首抒情、缓慢的歌曲被唱成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
2.2歌曲弱起弱收节奏的处理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结束句,节奏型还是和前一部分没有多大的变化,节奏手法多用前八后十六的(0××)节奏型,附点节奏(×.×)也常用在歌曲中,大多少数民族歌曲中附点节奏在其运用的非常广泛。弱起节奏在民歌中也是非常典型,好多歌曲的节奏灵感来源还是民歌中特别是在新疆本地民族音乐中运用最多,附点节奏的运用这一点和维吾尔族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歌曲大多都采用歌曲的弱起节奏型,而弱起的弱音往往比强音更难唱,因为唱弱音时气息的控制比唱强音时难度更高。唱弱音,并不是说音弱了演唱者就要靠气息变弱来演唱,这样唱弱音的话不但没有表现出歌曲的意思而且让听者感觉很虚,相反,弱音的演唱比唱强音难度更为的大,因为气息没有支撑好的话就会使歌唱的位置不稳定,就会唱出“大白嗓”的感觉。大多的歌曲都是在强拍上进行,为了表达歌曲的叙事,强烈的感情。有时从弱音起拍的乐句把握好了比从强拍上更能表达感情,弱拍起叙述的是感慨,思索和赞美。因此,在乐句起音的弱拍上,演唱者需要按照气息的稳定进行,弱音要起的轻柔但不失力度。演唱这样弱起乐句,应感到气息的流动才说明是正确的。当从弱音到强音的过渡,需要气息做变化,突然之间从正拍出气息,很难把握就需要我们在下面花功夫转换。认真比较这两种拍子的演唱。这首歌曲有好多的歌唱家演唱过,但每个人都有对歌曲的节奏处理,处理的方式都不同,女歌唱家关牧村在对歌曲结束时用了弱收的方式结束歌曲的结尾;在流行歌手刀郎演唱的时候,对歌曲的结尾采用了强收的处理,把歌曲中的节奏做了些稍微的变动,把歌曲中的八分节奏型改为了附点节奏型。整首歌曲的开头节奏型,几乎每个歌唱家在对歌曲节奏处理的时候都按照作曲者的思想来处理的,几个歌唱家都是在歌曲开头都是用了节奏弱起。通过对歌曲节奏分析笔者认为女歌唱家关牧村对结尾句的处理符合施光南的创作思想。每个演唱者在唱节奏复杂歌曲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功夫来掌握歌曲节奏。
2.3歌曲节奏节拍强弱关系
这首歌曲强音运用的地方多用于歌曲的高潮部分,例如(谱例5)。
歌词“啊”这里用了“la”音,高潮部分很少用弱音来表现,在唱这样的强音时,运用气息的支撑口腔完全打开口腔内部不充分打开,一般唱高音都会破音或唱不上去。强音演唱不好给听者就会觉得在喊叫,唱好的强音需要演唱者多听多联系仔细分析歌唱家在对强音处理是都是保持着高位置来演唱,让人听了不是在喊叫,而是在用很小的气息来演唱强音部分,但也让人们听着“强而不噪”的感觉。歌曲的节拍为2/4拍,节拍强弱规律是“强 弱”,但整首歌曲都在强拍上用了弱起,歌曲的高潮部分运用了强拍起 。高潮部分在大多数歌曲中多表达音乐的中心思想,如果用弱起节拍来表达则会失去歌曲的创作意义。
3.歌曲的调式调性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用了小调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表现的雄伟明朗和愉悦自信的情绪;此作品用的小调式表现的歌曲柔和、灰暗和悲伤等情绪,有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总的来说,调式调性可以为我们分析作品参考内容之一。学习了少数民族音乐和了解新疆民族歌曲采用了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也有欧洲的大小调式,有时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出现了两种调式,比如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和欧洲大小调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首委婉抒情的歌曲,表达对祖国热爱,对恋人思念,施光南在对歌曲定调式调性的时候考虑了歌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最终把歌曲定为小调式来诠释整首歌曲的内容表达,施光南在对这首歌曲作曲的时候不断的收集地方音乐的调式调性的运用,新疆地方民族音乐好多歌曲都充满着激情,表达着他们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首歌曲的曲调接近语言音调,没有用心的实地考察本地民族音乐,曲调的不合理运用,歌曲就会失去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听者听上去就会感觉不论不类。作曲者在对歌曲创作时还要考虑音乐与舞蹈结合,还要考虑节奏型的运用,而不是单单的把歌曲创作出来。
结语
声乐作品的处理在掌握了对歌曲思想研究外,最重要的是在尊重创作者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除创作者写作意图,还需要演唱者进行歌曲的研究,知道歌曲的中心思想,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进行个人理解的意图进行创作,这是在演唱前重要的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在掌握歌曲演唱时要做到对节奏的熟悉掌握,并在下面花功夫去熟悉,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地域风情才能掌握对歌曲的演唱;(2)歌曲旋律的熟悉,分析歌曲旋律的变化,了解施光南的旋律写作特点;(3)歌曲的调式调性的掌握,掌握其歌曲的调式色彩。注释
(1)苏夏.施光南和他的音乐[J].音乐研究.1991(4).P17
(2)姜万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旋律“分形结构”分析(沈阳音乐学院报),2000参考文献
[1]张巍著《歌唱的技法与风格》[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97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3]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14
[4]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M].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5).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 38
【关键词】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创作于1978年的歌曲是在结束十年文革之后这一总体背景下诞生的。在歌曲创作中,施光南通过了解人的声音的高低、发声位置、人声的特点来创作,施光南强调歌曲的歌词旋律以及调式的结合。笔者通过对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研究,发现旋律、节奏、调是调性对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研究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谈及调式没有去谈旋律的特征。笔者通过对歌曲的理解和查阅资料就歌曲旋律写作特征、节奏特点、调式调性的演唱研究。
1.歌曲的旋律特征
施光南曾经说过:“音乐作品的灵魂是旋律,而旋律的灵魂则是感情”(1),这句话确切体现了施光南的音乐美学观点,其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感情真挚、旋律优美两方面施光南的作品偏重于内敛、深情、柔美的类型,歌曲多呈现出含蓄、婉转、柔顺的特点,因而,歌曲旋律的优美多表现为“婉柔美”。同时事物都是有双重性歌曲在表现柔美的,也有“奔纵美”的一面,歌曲“奔纵美”的一面。同时,歌曲在创作的时候还结合了新疆的音乐特色。
1.1 歌曲旋律的“婉柔美”(2)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表达了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罕对参军去保卫国家的克里木小伙真诚的爱情故事,歌曲创作的细致、内敛、深情的音乐特征中在这首歌中显现得栩栩如生。
婉柔的旋律曲调,加以轻快的新疆歌舞性的节奏特点,描绘了一位活灵活现儒雅纯洁的少女形象如(谱例1),似乎在和你诉说他们幸福的回忆,接着出现了具有新疆歌舞特色的切分节奏型引出了歌声。歌曲的开始乐句由于以二三度的旋律级进为主要,从第三小节开始又以波浪式的旋律进行为了突出属音,给人以娓娓动听的诉说;旋律有时低沉,时而激进时而委婉,旋律低沉的时候似乎在对你诉说歌曲里面的故事。施光南在创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旋律部分的分配恰到好处,演唱者如果在演唱前没有了解歌曲,分析歌曲开口就唱那就会使歌曲失去色彩感。
结束部分,乐句有所扩充,如(谱例2第八、九小节)形成了一个委婉缠绵的拖腔,并通过由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刻意描绘维吾尔族姑娘啊娜尔罕对克里木诚挚的爱和言不尽的相
思之情。施光南的音乐作品把中国的和西洋音乐结合来体现中国的音乐风格,在歌曲的开头旋律属于抒情部分,对演唱者来说抒情部分体现了施光南的一贯作风“婉柔美”的特点,歌唱者对开头部分的处理必须要靠气息的强弱来体现,要做到“弱而不虚”的演唱技巧。
1.2 歌曲旋律的“奔纵美”
凡事都有着对立性,施光南在创作中不止有温柔,含蓄的一面同时也不乏有激情、奔放的一面,在其旋律也出现“奔纵美”。“婉柔美”和“奔纵美”多的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二者合理的编配在一起,既激情奔放,又委婉温和。(如谱例3)
(谱例4)的音乐材料来自于第(谱例3)的后句部分,乐句所用得旋律非常简单,歌曲在音符上只是用了几个简练的音符来描述音乐的中心思想,这段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上呈波浪式的进行,因此情感要比第一段更丰富,(如谱例4)犹如告诉你他们的爱情故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使人不禁笑逐颜开,音区也变高了,从更好的表达了姑娘兴奋不已的心情;这段乐句表达了歌曲“奔纵美”的特点,而第三、四小节有体现出了“婉柔美”的特点,这就
体现出“奔纵美”和“婉柔美”时常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
1.3歌曲旋律结合新疆本地民族特色
一位作曲家不管创作多少部耳熟能详的作品,除具有个人创作风格外,最为重要的是歌曲要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特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是一首浓郁的民族特征的歌曲,它融入新疆民族音乐为一炉:第一句克里木首句用了旋律的一个激进,都是在一个二三度的音程。歌曲典型的节奏型是用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手鼓节奏型 (0×× ×× ×.××× ×)似乎给人们脑海浮现出以为跳着舞蹈的维吾尔族姑娘。整首歌曲旋律的创作吸收了新疆本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2.歌曲的节奏分析
2.1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及速度
歌曲《吐鲁番葡萄熟了》对节奏的运用,采用了新疆歌曲中的常用节奏切分节奏的运用如(×××)一类的节奏型和附点节奏型(×.×)这两种节奏型是新疆维吾尔族常用的节奏型。节奏是音乐的支柱,还有些特殊的变换节奏比如(4/4变为3/4,或者更复杂的2/4变为5/4),切分节奏在节奏的种类中也属于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型,需要在下面花功夫去攻克节奏这首歌曲的节奏快慢,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这首歌曲最大的难题是节奏是匀速的,演唱时就要做到心里要有一个稳定的速度,不能一拍一紧的往前赶。这首歌曲难点还有在于节奏变化和速度变化。速度的变化演唱就能感觉出来,没有快的节奏就不能辨认其速度的慢,相反没有慢的速度同样也不能体现出快的速度。不管是歌唱类的还是器乐类的作品都有对速度的基本要求,根据作品的特征及旋律歌曲的速度可以有变化。我们在演唱一部声乐作品的时候速度可以有变化,能使歌曲更动听可以在乐段之间改变一下速度,从始至终都一个速度显得一首歌曲没有表现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属于节奏轻缓的歌曲,一眼看这首歌曲内心会觉得这首歌曲是首快节奏的歌曲,只是这首歌曲节奏型比较复杂,在唱节奏的时候心里也要有稳定的节奏感。还要注意歌曲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这首歌曲的旋律相对是稳定抒情,如果一拍紧一拍地往前赶,演唱者势必会对节奏乱了套,以至于破坏全曲的节奏。而这首歌曲属于缓慢、抒情的曲子,应强调歌曲的流动感,要做到对歌曲的慢而不托,否则一首抒情、缓慢的歌曲被唱成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
2.2歌曲弱起弱收节奏的处理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结束句,节奏型还是和前一部分没有多大的变化,节奏手法多用前八后十六的(0××)节奏型,附点节奏(×.×)也常用在歌曲中,大多少数民族歌曲中附点节奏在其运用的非常广泛。弱起节奏在民歌中也是非常典型,好多歌曲的节奏灵感来源还是民歌中特别是在新疆本地民族音乐中运用最多,附点节奏的运用这一点和维吾尔族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歌曲大多都采用歌曲的弱起节奏型,而弱起的弱音往往比强音更难唱,因为唱弱音时气息的控制比唱强音时难度更高。唱弱音,并不是说音弱了演唱者就要靠气息变弱来演唱,这样唱弱音的话不但没有表现出歌曲的意思而且让听者感觉很虚,相反,弱音的演唱比唱强音难度更为的大,因为气息没有支撑好的话就会使歌唱的位置不稳定,就会唱出“大白嗓”的感觉。大多的歌曲都是在强拍上进行,为了表达歌曲的叙事,强烈的感情。有时从弱音起拍的乐句把握好了比从强拍上更能表达感情,弱拍起叙述的是感慨,思索和赞美。因此,在乐句起音的弱拍上,演唱者需要按照气息的稳定进行,弱音要起的轻柔但不失力度。演唱这样弱起乐句,应感到气息的流动才说明是正确的。当从弱音到强音的过渡,需要气息做变化,突然之间从正拍出气息,很难把握就需要我们在下面花功夫转换。认真比较这两种拍子的演唱。这首歌曲有好多的歌唱家演唱过,但每个人都有对歌曲的节奏处理,处理的方式都不同,女歌唱家关牧村在对歌曲结束时用了弱收的方式结束歌曲的结尾;在流行歌手刀郎演唱的时候,对歌曲的结尾采用了强收的处理,把歌曲中的节奏做了些稍微的变动,把歌曲中的八分节奏型改为了附点节奏型。整首歌曲的开头节奏型,几乎每个歌唱家在对歌曲节奏处理的时候都按照作曲者的思想来处理的,几个歌唱家都是在歌曲开头都是用了节奏弱起。通过对歌曲节奏分析笔者认为女歌唱家关牧村对结尾句的处理符合施光南的创作思想。每个演唱者在唱节奏复杂歌曲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功夫来掌握歌曲节奏。
2.3歌曲节奏节拍强弱关系
这首歌曲强音运用的地方多用于歌曲的高潮部分,例如(谱例5)。
歌词“啊”这里用了“la”音,高潮部分很少用弱音来表现,在唱这样的强音时,运用气息的支撑口腔完全打开口腔内部不充分打开,一般唱高音都会破音或唱不上去。强音演唱不好给听者就会觉得在喊叫,唱好的强音需要演唱者多听多联系仔细分析歌唱家在对强音处理是都是保持着高位置来演唱,让人听了不是在喊叫,而是在用很小的气息来演唱强音部分,但也让人们听着“强而不噪”的感觉。歌曲的节拍为2/4拍,节拍强弱规律是“强 弱”,但整首歌曲都在强拍上用了弱起,歌曲的高潮部分运用了强拍起 。高潮部分在大多数歌曲中多表达音乐的中心思想,如果用弱起节拍来表达则会失去歌曲的创作意义。
3.歌曲的调式调性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用了小调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表现的雄伟明朗和愉悦自信的情绪;此作品用的小调式表现的歌曲柔和、灰暗和悲伤等情绪,有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总的来说,调式调性可以为我们分析作品参考内容之一。学习了少数民族音乐和了解新疆民族歌曲采用了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也有欧洲的大小调式,有时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出现了两种调式,比如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就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和欧洲大小调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首委婉抒情的歌曲,表达对祖国热爱,对恋人思念,施光南在对歌曲定调式调性的时候考虑了歌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最终把歌曲定为小调式来诠释整首歌曲的内容表达,施光南在对这首歌曲作曲的时候不断的收集地方音乐的调式调性的运用,新疆地方民族音乐好多歌曲都充满着激情,表达着他们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首歌曲的曲调接近语言音调,没有用心的实地考察本地民族音乐,曲调的不合理运用,歌曲就会失去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听者听上去就会感觉不论不类。作曲者在对歌曲创作时还要考虑音乐与舞蹈结合,还要考虑节奏型的运用,而不是单单的把歌曲创作出来。
结语
声乐作品的处理在掌握了对歌曲思想研究外,最重要的是在尊重创作者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除创作者写作意图,还需要演唱者进行歌曲的研究,知道歌曲的中心思想,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进行个人理解的意图进行创作,这是在演唱前重要的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在掌握歌曲演唱时要做到对节奏的熟悉掌握,并在下面花功夫去熟悉,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地域风情才能掌握对歌曲的演唱;(2)歌曲旋律的熟悉,分析歌曲旋律的变化,了解施光南的旋律写作特点;(3)歌曲的调式调性的掌握,掌握其歌曲的调式色彩。注释
(1)苏夏.施光南和他的音乐[J].音乐研究.1991(4).P17
(2)姜万通《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旋律“分形结构”分析(沈阳音乐学院报),2000参考文献
[1]张巍著《歌唱的技法与风格》[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97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3]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14
[4]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M].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5).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