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棚户区改造,是要从根本上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它不仅是个大工程,更是个民心工程。
驱车从长春出发,向南行驶114公里到达吉林省辽源市。辽源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辽源历史上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从2000年以后,辽源逐步进入城市转型期,与此相适应的是,辽源市当时的安居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因市区不少地区处于采煤沉陷区,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治理塌陷,从2006年开始,棚户区改造才全面推开。
棚改提升幸福感
位于辽源市火车站西侧的盛世花园是一个回迁小区,该小区于2008年初开始拆迁,同年5月施工,12月份开始回迁。回迁户刘广福说,以前自己住的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低矮狭小,一家四口挤在一起,吃饭、睡觉都在一间屋子里。冬季寒冷而漫长,自己的小儿子时常披着棉被在家中复习功课。到了夏季赶上阴雨天,出个门就更加困难了,走几步路鞋和裤腿就会沾满稀泥。
刘广福常感叹,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刚回迁的那几个月,刘广福每天早上醒来还会有住在小平房的错觉,起身左看看右看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透过宽敞明亮的房间,再向远处望望,这才有真真切切的“存在感”。
对于住了二十几年旧房子的人来说,刘广福谈起新家笑逐颜开,他说回迁后的这几年整个人都变了,住的环境舒适了,心情自然大不一样。这几年,刘广福在汽车站附近租了一个铺面,做点小生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也直线攀升。
在龙山区向阳路附近,原来的楼房是上世纪80年代该市三建公司建设的职工家属楼,后因公司解体,这栋楼便成了弃管楼,二三十年过去,地面开始沉降,楼体也出现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把手伸进去,有的邻居家严重的都有地基下沉的情况,这种楼房住起来会提心吊胆。”回迁户冯国俊说。
除了安全问题,楼体老化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管道老化甚至脱落,上下水完全不能使用。冯国俊回忆,当时的那种楼房住起来还不如平房,住在三楼、四楼的住户接点水都要从一楼往楼上拎。赶上冬季天冷,滴水到楼梯上就会结一层冰。
除此之外,楼内电线老化、漏雨以及沒有供暖设施等都是困扰居民们多年的难题。当时,这里并没有被规划为棚户区改造的范围,不过冯国俊等周边的住户却对这栋楼的拆迁改造充满期待。
2012年末,陆续有住户提议向住建部门申请棚户区改造,在报纸、电视上看到部分城市的棚改案例,冯国俊和邻居开始就此事商讨,居民们开始积极响应申请改造。在征得居民们的同意后,冯国俊和其他几位住户找到了住建部门。第二年年初,他们就以50余户居民要求动迁为由递交了申请,他们要求改善居住环境,从向阳社区到龙山区住建局逐级申请。
冯国俊说,领导干部对老百姓的意见十分重视,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同意对这个楼进行实施改造征收。经过同意之后,住建局开始制定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方案制定以后,小区的50余户居民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讲解,与住户进行了深入沟通,住户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再由相关部门进行修改。
群众主动参与
三建公司职工家属楼改造项目,群众发挥了很大作用。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国家政策,解释并做思想工作的同时,群众之间也自发到邻居家做工作,大家把改造的利害关系讲明确。“政府组织棚户区改造,群众必须得同意棚户区改造,政府在落实过程中能一碗水端平,住户也没有相互攀比、抱怨、后悔的情况。”冯国俊说,“这得益于百姓的积极主动参与,三建公司职工家属楼的改造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楼54户居民就全部同征收部门签署了协议。”
“搬得出”不是结束,“住得好”才是最终目的。辽源市西安区棚改工作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据了解,在老旧小区整治上,西安区住建局通过与辽源市住建局物业办沟通协调,在新建小区管理上,西安区住建局打好提前量,做好各项承接工作,确保施工单位能如期完工。
辽源市西安区近几年先后新建阳光新城、富国新村、河西新苑、西安新苑等回迁小区7个,总建筑面积达182.5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21431户。“棚户区改造的小区环境不比那些商品房差,我们这个小区有花园、广场,一眼望去干净整洁,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我们住上新楼打心眼儿里高兴。”阳光新城小区居民李金堂高兴地说。
职能部门和群众都有一个强烈的体会,如果不能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利益诉求,工作就会遇到阻力。相反,如果能心系群众,发动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再多的困难也算不了什么。
辽源市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取得的成绩,实际上也证明了政府转变观念,全面创新管理。对于棚改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棚户区改造中,政府的手、市场的手,老百姓的手,要握在一起共同努力,手与手紧紧相握的前提是心贴心。其实,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用真诚服务、换位思考,棚改这项民心工程就会推进得更快,做得更好。
驱车从长春出发,向南行驶114公里到达吉林省辽源市。辽源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辽源历史上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从2000年以后,辽源逐步进入城市转型期,与此相适应的是,辽源市当时的安居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因市区不少地区处于采煤沉陷区,当时的工作主要是治理塌陷,从2006年开始,棚户区改造才全面推开。
棚改提升幸福感
位于辽源市火车站西侧的盛世花园是一个回迁小区,该小区于2008年初开始拆迁,同年5月施工,12月份开始回迁。回迁户刘广福说,以前自己住的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低矮狭小,一家四口挤在一起,吃饭、睡觉都在一间屋子里。冬季寒冷而漫长,自己的小儿子时常披着棉被在家中复习功课。到了夏季赶上阴雨天,出个门就更加困难了,走几步路鞋和裤腿就会沾满稀泥。
刘广福常感叹,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刚回迁的那几个月,刘广福每天早上醒来还会有住在小平房的错觉,起身左看看右看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透过宽敞明亮的房间,再向远处望望,这才有真真切切的“存在感”。
对于住了二十几年旧房子的人来说,刘广福谈起新家笑逐颜开,他说回迁后的这几年整个人都变了,住的环境舒适了,心情自然大不一样。这几年,刘广福在汽车站附近租了一个铺面,做点小生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也直线攀升。
在龙山区向阳路附近,原来的楼房是上世纪80年代该市三建公司建设的职工家属楼,后因公司解体,这栋楼便成了弃管楼,二三十年过去,地面开始沉降,楼体也出现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把手伸进去,有的邻居家严重的都有地基下沉的情况,这种楼房住起来会提心吊胆。”回迁户冯国俊说。
除了安全问题,楼体老化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管道老化甚至脱落,上下水完全不能使用。冯国俊回忆,当时的那种楼房住起来还不如平房,住在三楼、四楼的住户接点水都要从一楼往楼上拎。赶上冬季天冷,滴水到楼梯上就会结一层冰。
除此之外,楼内电线老化、漏雨以及沒有供暖设施等都是困扰居民们多年的难题。当时,这里并没有被规划为棚户区改造的范围,不过冯国俊等周边的住户却对这栋楼的拆迁改造充满期待。
2012年末,陆续有住户提议向住建部门申请棚户区改造,在报纸、电视上看到部分城市的棚改案例,冯国俊和邻居开始就此事商讨,居民们开始积极响应申请改造。在征得居民们的同意后,冯国俊和其他几位住户找到了住建部门。第二年年初,他们就以50余户居民要求动迁为由递交了申请,他们要求改善居住环境,从向阳社区到龙山区住建局逐级申请。
冯国俊说,领导干部对老百姓的意见十分重视,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同意对这个楼进行实施改造征收。经过同意之后,住建局开始制定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方案制定以后,小区的50余户居民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住建局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讲解,与住户进行了深入沟通,住户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再由相关部门进行修改。
群众主动参与
三建公司职工家属楼改造项目,群众发挥了很大作用。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国家政策,解释并做思想工作的同时,群众之间也自发到邻居家做工作,大家把改造的利害关系讲明确。“政府组织棚户区改造,群众必须得同意棚户区改造,政府在落实过程中能一碗水端平,住户也没有相互攀比、抱怨、后悔的情况。”冯国俊说,“这得益于百姓的积极主动参与,三建公司职工家属楼的改造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楼54户居民就全部同征收部门签署了协议。”
“搬得出”不是结束,“住得好”才是最终目的。辽源市西安区棚改工作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据了解,在老旧小区整治上,西安区住建局通过与辽源市住建局物业办沟通协调,在新建小区管理上,西安区住建局打好提前量,做好各项承接工作,确保施工单位能如期完工。
辽源市西安区近几年先后新建阳光新城、富国新村、河西新苑、西安新苑等回迁小区7个,总建筑面积达182.5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21431户。“棚户区改造的小区环境不比那些商品房差,我们这个小区有花园、广场,一眼望去干净整洁,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我们住上新楼打心眼儿里高兴。”阳光新城小区居民李金堂高兴地说。
职能部门和群众都有一个强烈的体会,如果不能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利益诉求,工作就会遇到阻力。相反,如果能心系群众,发动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再多的困难也算不了什么。
辽源市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取得的成绩,实际上也证明了政府转变观念,全面创新管理。对于棚改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棚户区改造中,政府的手、市场的手,老百姓的手,要握在一起共同努力,手与手紧紧相握的前提是心贴心。其实,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用真诚服务、换位思考,棚改这项民心工程就会推进得更快,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