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智的化身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鸿门宴上刘邦能全身而退,除了他本人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张良的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外,樊哙也功不可没。本文从忠、勇、智三方面就樊哙展开分析,以说明鸿门宴上樊哙护主御敌的功劳。
  关键词: 鸿门宴 樊哙 忠 勇 智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鸿门宴上杀机四伏,刘邦却能全身而退,其中除了他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外,还有一个功不可没的人物——樊哙,他担负着卫主的重大使命。
  鸿门宴上虽是觥筹交错,却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危急关头。此刻张良出来,还未等他说话,樊哙开口便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樊哙很是替自己的主公刘邦担心。而通过张良之口得知情况危急后,樊哙“请入,与之同命”的舍生忘死,再次表明他对刘邦的忠诚。随后,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本无资格与会,况又在项羽的营帐之前,未经召唤,岂可擅入,甚至于带剑拥盾。可此时的樊哙护主心切,哪里还有这许多的顾忌。昔日荆轲刺秦王以挽救天下之时,还有一个随从秦武阳,一把经过巧妙伪装的徐夫人匕首,樊於期的人头和一份作为诱饵的地图来麻痹秦王嬴政,而今樊哙救主所凭不过一人、一剑、一盾。樊哙之忠可昭日月。
  面对卫士的阻拦,樊哙“侧其盾以撞”,于是“卫士仆地”。可以想见,项羽那些守军门的卫士,自然不会是老弱病残之辈,强强对抗却如此不堪一击。此句非常简练地写出了冲突双方对抗的经过、结果,更映衬出樊哙之勇,看似轻巧,实为出神入化之笔。就这样,樊哙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项羽营帐。似乎本当刀光剑影,可他却“披帷西向立”,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如此沉着,必定是看到了主公刘邦还安然无恙地坐着,不能因情况紧急而乱了方寸。而“西向”二字更清楚地说明他有自知之明,凭他的身份、地位,都不及张良,更何况项羽、项伯、范增和刘邦。按古代宴席上的礼仪,“西向”是最卑之位,所以樊哙“西向立”,与张良在一起,也就更无“坐”位。另外,“西向立”恰好与项羽的“东向坐”形成对峙。刚才的强行闯帐,是情急所致;而如今的“西向立”却是静观其变。进帐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和“西向立”向我们进一步展示了樊哙之智。
  樊哙站着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愤怒之举令项羽不得不有所戒备。他“按剑而跽”,问:“客何为者?”此时,鸿门宴上矛盾转入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但由项羽的问话,我们不难发觉,项羽想知道到底谁有如此胆略,对樊哙的赞赏之意初见端倪。鸿门宴上明里杀机四伏,实已局势稍缓。而项羽的问话,樊哙不得不答,但又不便作答,于是张良介绍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参乘”是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官长警卫的人,即车右侍卫。樊哙既为“参乘”,当然有护主之责,为人杰者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忠贞不贰,项羽既为豪杰又非无情之人,异地而处,自然能够体谅樊哙的忠心,无形中暗示了樊哙的强行入帐情有可原。
  项羽说:“壮士!赐之卮酒。”可见项羽对樊哙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武将的共同特点已使项羽原谅了贸然闯帐的樊哙,并对他礼遇有加,鸿门宴上的气氛逐步缓宕下来。左右的人就“与斗卮酒”。“斗”是大酒具,意为“一大杯”。樊哙之举虽已得到了项羽的原谅,可“斗卮酒”则明显为左右之人有意刁难樊哙。樊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可见樊哙颇知进退,对项羽之赏,行礼接受。
  项羽说:“赐之彘肩。”“彘肩”是猪的前腿。项羽不只对樊哙赐酒,进而赐食,可见项羽对他是非常赞赏。左右的人就“与一生彘肩”。“生”是不熟。项王赐酒已引起左右的不满,何况还要赐“彘肩”,于是给樊哙一条“生彘肩”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奇怪的是,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本为武将,吃东西怎还如此斯文?他完全可以接过“生彘肩”,用手撕开来吃,以樊哙刚才仅“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的勇猛来看,应当并非难事,而且符合武将的吃法。实际表现是樊哙不但要为他所受的“生彘肩”找一个器具来盛上,而且居然要拔剑切着吃,如谦谦君子一般,可其用剑切着吃“生彘肩”的方法似乎又显得不伦不类。樊哙,来此何为?护主也,所凭一人、一剑、一盾。如今鸿门宴上气氛虽暂趋缓和,但危机并未解除,所以樊哙的护主之责并未完成,又怎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将自己的武器放下。趁此机会,樊哙又顺势拔出剑以备非常之变。“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看似与樊哙身份不符,极为可笑,实为聪明之举。樊哙的行为不但没有引起项羽反感,反而更加使项羽对他另眼相待。
  项羽说:“壮士,能复饮乎?”项羽的如此礼遇是樊哙所不能不答的。樊哙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在鸿门宴上就说了这七句话,句句有所指。第一句既回答了项羽的问话,又暗含誓死卫主之心;第二句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为下文作一个铺垫;第三句点出“入咸阳者王关中”是盟约所定;第四句进一步指出刘邦虽先入咸阳,却无意做关中王;第五句再次说明刘邦把守函谷关,不是防备项王,而是替项王守城。由第四、五两句顺势推导出第六句的刘邦劳苦功高,并质问项羽为何未有封赏,且欲诛有功之人,与第二句相呼应,暗示项羽如此做法必将重蹈秦王朝的覆辙。第七句补充说明自己完全是站在项羽的角度为项羽打算的。樊哙的回答,既借机讥讽项羽,又替刘邦邀功请赏,还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七句话看似锋芒毕露、凶险万端,实则步步为营、无懈可击。至此,樊哙之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面对樊哙的质问,项羽“未有以应”,只得说:“坐!”显然,项羽已被樊哙的话打动,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此时心中已全无杀机。
  樊哙“从良坐”,只片刻,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上暂时风平浪静,但只要仍在项羽大营就不能认为安全了。刘邦非常善于抓住时机,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刘邦出来后,项羽让都尉陈平找他。刘邦一时没了主意,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斩钉截铁地劝告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点明了当前的形势,提醒刘邦应该做大事、讲大礼,彻底打消了刘邦的顾虑。这两句为樊哙之智做了一个完美的收束。他们就这样安全离开了项营。
  鸿门宴上正是由于樊哙的忠、勇、智才使得刘邦能够转危为安,也因此使灭秦之后刘邦在与项羽长达五年的斗争开端之时由被动转主动,奠定了日后汉王朝的基业。
  
  参考文献:
  [1]陶晓跃,陆小红主编.新课标·高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丁帆,杨九俊主编.《史记》选读·刺客列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张蓓蕾.《鸿门宴》中樊哙所起的关键作用.文学教育,2008,(5).
  [4]成龙.好一个参乘樊哙.阅读与鉴赏:高中,2008,(6).
其他文献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0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方案中学时最多、学分比例最高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这次改革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状况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成绩评价体系改革 实效性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
摘 要: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经济革命、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选择题多出现在各省高考、模拟题之中,本文结合高考、模拟考试选择题对辛亥革命意义做全面的评述。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意义 选择题    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要求是这样的: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识其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变革,不仅仅指的是政治制度的变革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阅读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阅读是为考试服务的功利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者从语感和兴趣两方面来探讨阅读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成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语文教师强调的以考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
摘 要: 诗词教学必不可少诵读,因为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在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中字音、停顿等基础知识问题,而且可以在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把握意境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诗词教学 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品一杯清茗,馨香绕杯,久久不忘;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中国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收藏与品鉴。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
摘 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往往流于读一读,背一背,对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少涉及。对此,作者以顾盛红老师的《乡愁》为例,寻找适合初中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乡愁》 有效途径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中国又是诗教古国,诗教是中华教育之瑰宝。自古以来,诗歌教学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从《诗经
摘 要: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达到有益、有效、有序、有度“四有”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
摘 要: 林文月的散文与其学术论文、翻译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客观节制的笔墨书写家园荒芜、人事离合等深沉感伤的宏大题材,也描画山水风物、膳食生活、书语人生等相对平凡的题材。与《洛阳伽蓝记》相似,林氏散文也同样渗透着作者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形成了典雅含蓄的创作风格。本文试以“冷笔”与“热笔”为关键词,考察林文月散文创作。  关键词: 冷笔 热笔 乡愁 伤逝 闲适 典雅 含蓄  一、“冷笔”与“热笔”
摘 要: 《太平广记》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类书,其所引典籍文献门类繁多,所引《法苑珠林》的篇幅有123处,其中異文繁多,同素異序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同素異序词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研究異文中的同素異序词对研究汉语词彙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太平广记》 《法苑珠林》 異文 同素異序词 词彙发展    所谓同素異序词是指,语素相同而结构顺序相反,成对出现的双
摘 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人生观照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童年经验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更是巨大。中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作家萧红就
摘 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阅读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教授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评价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兴趣激发 内容选择 阅读方法 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