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在阐述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在高职生群体中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探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人文素质;高职生;体育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13-02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它包括语言文化修养、文学术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结合的表现,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样板示范、自我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道德,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强化职业意识,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倡导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能。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工具意识”的现象。从单纯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去评价教育的功能,最终导致学生素质出现“缺陷”。以致学生只是热衷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一部“机器”,持续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后果。探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
奥林匹克的产生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从创建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始就坚决反对把这一运动看成是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他曾明确指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追求完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指出的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他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举行奥运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广大青年。
大学生都处在青年时代,他们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前夕,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顽强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谊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对学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主义思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三大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它是在继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上兴起、发展的,所以它既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包括了现代社会中、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精华。奥林匹克运动能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竞技运动,体育活动,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质。
三、奥林匹克教育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奥林匹克教育通过两个层面实现对高职生的挫折教育。第一,体育运动本身就是身体与智慧的结合,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挫折和出现心理不稳定,如果选择放弃就失去了人生的裔斗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在挫折中寻找到前进的路径,尝到成功的喜悦。由此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奋力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提高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只要付出努力,现实中的失败事实也可以转化为精神上的喜悦与成功。即便现实中是失败,但从精神层面来讲虽败犹荣,肯定了过程的美丽,肯定了运动者越战越勇姿态,肯定了有“我”参与的热情,教会青少年面对挫折不气馁,认识到努力奋斗的意义,从失败中获取胜利。
奥林匹克教育从很大程度上可以指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如何正视自己失败而别人成功的现实问题。体育竞技中充满了竞争,并且体育竞技中的竞争是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于公平竞争的前提,任何在运动会上作假的行径都将遭到人们的谴责。在比赛中,所有的运动员、裁判员都必须对神起誓,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对手的胜利。由此观之,在奥林匹克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就会培养青少年的平常心,在体育竞赛中,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你胜利了,那么我祝贺你;我失败了,那么我再努力,下次再争取胜利。理性面对得失。
奥林匹克教育在学生和谐处世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第一,道德社会化方面。在奥林匹克教育中,道德社会化主要通过体育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实现的。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佳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与惩罚。这种竞争性与规则性强化着一般伦理道德,并鼓励个体在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健康发展。第二,角色培养社会化方面。学生的社会化结果就是成为能够成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奥林匹克运动对学生的角色培养表现在形成其社会价值的目标和社会角色的体验上。第三,文化形成社会化方面。现代奥运会是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大型舞台,也是世界优秀文化交流整合的桥梁和纽带。现代奥运会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对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优良生活方式的建构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扩展着青年人的生活空间,丰富着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强大可依的文化精神乐园。
奥林匹克教育能够加强对学生意志的教育。体育的功效不仅仅是对人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在于对人意志的培养。通过学习其他的学科可以增加知识,但是意志却是其他学科很难做得到的,而体育可以通过刻苦训练,通过克服困难,实现意志的锻炼。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起初的培养乃至在开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意志操作的过程。体育教育作为人亲身实践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是身体实践的强制性与功利性,它对人的意志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需要个体不断克服身心的疲劳甚至痛苦来完成一定的动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奥林匹克教育更是通過奥林匹克运动中丰富多彩的典型事例来告诉学生,人生当中重要的在于奋斗的意志毅力,而不是那块金牌。奥林匹克教育要求个体以顽强的意志,在长期的磨炼中,与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懈怠进行艰苦斗争,从而磨炼了个体的人格。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个体身心的完善与技能的超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砥砺精进,坚忍不屈。没有任何外在的说教与强制,运动者在增强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的同时,精神力量也一同强大起来,在运动中培养艰苦奋斗、坚毅卓越、果敢顽强、机智果断等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身心得到锻炼,人格获得完善。
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
1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素质和修养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从事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的专职教师也寥寥无几。大多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主要由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受教师自身奥林匹克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时数等因素的影响,所传授的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应加速采取培养、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素养。
2 改革高校体育理论教材体系,增加相对独立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内容
增强和充实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奥林匹克的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主义的思想教育、奥林匹克的精神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应积极开设奥林匹克教育的选修课程,举办奥林匹克的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和与学生座谈,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上需求。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体育运动,普及提高对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注入奥林匹克精神。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运动会、运动比赛结合起来,与学校群体活动、课外训练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支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大学生进行活动和竞赛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们对健身、竞技、娱乐的需求,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追求中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不断接受和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3]欧阳柳青,杨梅,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66-69
[4]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学学报,2001,(4)
(责任编辑:王兰爽)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人文素质;高职生;体育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13-02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它包括语言文化修养、文学术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结合的表现,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样板示范、自我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道德,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强化职业意识,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倡导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所承担的教育职能。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工具意识”的现象。从单纯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去评价教育的功能,最终导致学生素质出现“缺陷”。以致学生只是热衷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一部“机器”,持续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后果。探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奥林匹克教育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可行性
奥林匹克的产生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从创建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始就坚决反对把这一运动看成是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他曾明确指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追求完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指出的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他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举行奥运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广大青年。
大学生都处在青年时代,他们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由于知识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前夕,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顽强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谊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对学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主义思想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三大方面。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它是在继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上兴起、发展的,所以它既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包括了现代社会中、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精华。奥林匹克运动能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竞技运动,体育活动,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质。
三、奥林匹克教育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奥林匹克教育通过两个层面实现对高职生的挫折教育。第一,体育运动本身就是身体与智慧的结合,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挫折和出现心理不稳定,如果选择放弃就失去了人生的裔斗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在挫折中寻找到前进的路径,尝到成功的喜悦。由此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奋力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提高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只要付出努力,现实中的失败事实也可以转化为精神上的喜悦与成功。即便现实中是失败,但从精神层面来讲虽败犹荣,肯定了过程的美丽,肯定了运动者越战越勇姿态,肯定了有“我”参与的热情,教会青少年面对挫折不气馁,认识到努力奋斗的意义,从失败中获取胜利。
奥林匹克教育从很大程度上可以指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如何正视自己失败而别人成功的现实问题。体育竞技中充满了竞争,并且体育竞技中的竞争是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于公平竞争的前提,任何在运动会上作假的行径都将遭到人们的谴责。在比赛中,所有的运动员、裁判员都必须对神起誓,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对手的胜利。由此观之,在奥林匹克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就会培养青少年的平常心,在体育竞赛中,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你胜利了,那么我祝贺你;我失败了,那么我再努力,下次再争取胜利。理性面对得失。
奥林匹克教育在学生和谐处世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第一,道德社会化方面。在奥林匹克教育中,道德社会化主要通过体育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实现的。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佳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与惩罚。这种竞争性与规则性强化着一般伦理道德,并鼓励个体在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健康发展。第二,角色培养社会化方面。学生的社会化结果就是成为能够成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奥林匹克运动对学生的角色培养表现在形成其社会价值的目标和社会角色的体验上。第三,文化形成社会化方面。现代奥运会是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大型舞台,也是世界优秀文化交流整合的桥梁和纽带。现代奥运会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对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优良生活方式的建构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扩展着青年人的生活空间,丰富着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强大可依的文化精神乐园。
奥林匹克教育能够加强对学生意志的教育。体育的功效不仅仅是对人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在于对人意志的培养。通过学习其他的学科可以增加知识,但是意志却是其他学科很难做得到的,而体育可以通过刻苦训练,通过克服困难,实现意志的锻炼。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起初的培养乃至在开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意志操作的过程。体育教育作为人亲身实践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是身体实践的强制性与功利性,它对人的意志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需要个体不断克服身心的疲劳甚至痛苦来完成一定的动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奥林匹克教育更是通過奥林匹克运动中丰富多彩的典型事例来告诉学生,人生当中重要的在于奋斗的意志毅力,而不是那块金牌。奥林匹克教育要求个体以顽强的意志,在长期的磨炼中,与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懈怠进行艰苦斗争,从而磨炼了个体的人格。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个体身心的完善与技能的超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砥砺精进,坚忍不屈。没有任何外在的说教与强制,运动者在增强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的同时,精神力量也一同强大起来,在运动中培养艰苦奋斗、坚毅卓越、果敢顽强、机智果断等道德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身心得到锻炼,人格获得完善。
四、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
1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素质和修养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从事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的专职教师也寥寥无几。大多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主要由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受教师自身奥林匹克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教学时数等因素的影响,所传授的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应加速采取培养、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素养。
2 改革高校体育理论教材体系,增加相对独立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内容
增强和充实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奥林匹克的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主义的思想教育、奥林匹克的精神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高校应积极开设奥林匹克教育的选修课程,举办奥林匹克的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和与学生座谈,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上需求。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体育运动,普及提高对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注入奥林匹克精神。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运动会、运动比赛结合起来,与学校群体活动、课外训练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活动。支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社团,充分调动大学生进行活动和竞赛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们对健身、竞技、娱乐的需求,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追求中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不断接受和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3]欧阳柳青,杨梅,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66-69
[4]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学学报,2001,(4)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