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着重点。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和定位,才能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价值和实质,及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人为本,贯彻在党的执政理念方面,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深刻反映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最具有统摄性的执政理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深化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目标。
第二、坚持和深化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和深化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既通过提出贯彻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中获得前进动力;坚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坚持深化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最高标准。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任何工作的好坏都要由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任何政绩的大小都要由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
以人为本,贯彻到经济发展上,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大工业的不断扩张,大量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后果,使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了极大威胁。世界各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阶段性特征和汲取国外有益经济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集约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文明发展方式。现在,我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首次郑重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和平发展方式。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顺应这一主题和潮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
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各方面,必须趋向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要看到,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样化,随着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和演进,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个体与集体、群体与群体、地区与地区、局部与局部、当前和长远等等之间,不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利益摩擦和矛盾。
把以人为本作为统筹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它不仅要求我们以全局和大局利益为重,而且要求我们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系。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必须落实在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上。应把注重效率和注重公平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根本尺度。以人为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通过以和为贵来实现的。和谐文化倡导以和为贵,以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无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团结和睦,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内在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强有力支撑。要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努力营造和谐共事、和气生财、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把以人为本作为包容不同思想认识、正确对等不同社会思潮的根本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原因引发的不同思想认识的摩擦、交锋甚至冲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同社会思潮的生成消失,此起彼伏也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包容的姿态去对待。当然,包容不是放任自流,对违反根本政治原则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言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除此,就应该予以包容。有包容,才能和而不同,才有创造力。不同思想认识的存在倒提醒我们,要努力创新群众工作和思想舆论工作,学会在倾听中疏导,在服务中引导,力求减少思想冲突,缓解公众情绪,平衡社会心理,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心情舒畅的环境。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以人为本,贯彻在党的执政理念方面,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深刻反映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最具有统摄性的执政理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深化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目标。
第二、坚持和深化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和深化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既通过提出贯彻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中获得前进动力;坚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坚持深化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最高标准。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任何工作的好坏都要由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任何政绩的大小都要由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
以人为本,贯彻到经济发展上,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大工业的不断扩张,大量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后果,使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了极大威胁。世界各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阶段性特征和汲取国外有益经济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集约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文明发展方式。现在,我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首次郑重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建新的和平发展方式。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顺应这一主题和潮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
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各方面,必须趋向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要看到,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样化,随着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和演进,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个体与集体、群体与群体、地区与地区、局部与局部、当前和长远等等之间,不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利益摩擦和矛盾。
把以人为本作为统筹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它不仅要求我们以全局和大局利益为重,而且要求我们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系。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必须落实在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上。应把注重效率和注重公平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根本尺度。以人为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通过以和为贵来实现的。和谐文化倡导以和为贵,以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无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团结和睦,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内在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强有力支撑。要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努力营造和谐共事、和气生财、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把以人为本作为包容不同思想认识、正确对等不同社会思潮的根本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原因引发的不同思想认识的摩擦、交锋甚至冲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同社会思潮的生成消失,此起彼伏也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包容的姿态去对待。当然,包容不是放任自流,对违反根本政治原则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言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除此,就应该予以包容。有包容,才能和而不同,才有创造力。不同思想认识的存在倒提醒我们,要努力创新群众工作和思想舆论工作,学会在倾听中疏导,在服务中引导,力求减少思想冲突,缓解公众情绪,平衡社会心理,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心情舒畅的环境。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