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世纪美国城市景观开始发展至今,城市景观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环境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构建和谐的人群行为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环境,来完善我们对生活的需求,在现今的城市景观研究当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环境行为与景观规划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从人群行为和景观建造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基于人群行为关联下的城市景观建造的构想,即“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和“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对城市景观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城市景观;以人为本;人群行为;从脚底下开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其中,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的主体,与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城市景观。人是城市景观的主体,城市景观是为人所使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需求,并且使得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但近些年来,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依旧落后于时代,尤其缺乏从人的视角来考虑城市景观规划,一味地为了视觉美而建设。本文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来分析人群行为规律与城市景观的关联,对人群行为需求、行为尺度、交往活动和景观建造的功能形式、空间序列等方面进行阐述,寻找人群行为与景观建造之间的协调,并提出人群行为规律下的城市景观建造构想。
一、人群行为的考量
要对人群行为规律进行分析,首先必须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很多行为是受到限制,甚至是不会发生的。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总结外部空间中人的活动规律,对营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1、人群行为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和发展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人在场所中的心理与行为是很有帮助的。景观是为公众人群服务的,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老年人喜欢在早晨或者傍晚的时候在公园、广场等地方晨练,而儿童则喜欢在有游乐设施的地方玩耍,这样看来不同的人群对于环境的建设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不同的人群的行为后,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满足人们使用的景观环境。
2、人群行为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尔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元素都和人息息相关。例如,人们常常用自己手掌去估量门、窗、桌子等物的大小。景观设计的尺度是根据人的身高和活动范围来进行度量的,每一种人们进行的活动都有空间尺度上的要求,只有符合人们的行为尺度,才能让人们真正的享受其中。
3、人群行为的交往活动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重点讨论了人的活动对户外空间环境的需求,将人类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其中选择性活动对环境的要求最重要,人们需要根据场地和环境确定在此进行何种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选择性活动。
二、景观建造的考量
景观是由自然与人文景观共同合成的,是一个具有功能和形式、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生态系统。景观建造是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出优美景象的过程,分别从功能形式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从空间序列上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1、景观的功能形式
景观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互相贯穿——景观以形式表达个性,功能以形式表达需求。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该理念认为设计应追求功能,事物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应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景观的功能应包括人们的游玩、休憩、观赏等空间,在满足以上功能的情况下再对其形式进行美化、完善。
2、景观的空间序列
景观的空间序列即按照空间活动的先后顺序发展的,随着时间上的变化给人知觉和视觉上不同的感受。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犹如一首曼妙的歌曲,有前奏、发展、高潮、结尾等几个部分构成,在景观设计中即为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等依次展开,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当然,景观的空间序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在功能上互相转换。
三、人群行为规律与景观建造间的协调
人们在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景观建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服务,没有人类的活动,一切的设计都无济于事。人群行为与景观建造间的协调是通过探索、实践、经验等不断发展更新的,景观建造需根据人的行为规律不断改造;人的行为则通过景观设计加以激励或强化,两者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人群行为规律下的城市景观建造构想
正如丘吉尔说过:“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由此可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至今,设计师所规划的不再是一般的场所,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而是基于人群行为的一种体验。在未来的景观发展中,我们更需要从人的视角出发,构建出人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景观,为此作者提出“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和“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
1、“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
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换言之,是一个人性化的时代。这里的人性化所强调的就是以人为设计的出发点,即“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人是事物发展的主体,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作用,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兼具功能与形式美感的户外空间。“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就是要求设计师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即多样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2、“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
“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人的行为轨迹提出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人们的日常行为,合理规划交往空间,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意味着遵从人的行为规律的同时也要规范人的行为,例如大面积的草坪上规划出适宜的小道,这样既可以规范人们的行走轨迹,也可以很好的保护草坪。优良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指示、引导人群行为,所以“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在景观设计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分析人群的行为规律,抓住大众的心理特点,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建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使得人们匆忙无序的生活变得秩序井然,给予人们精神上无限的享受。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不再是冷漠的、呆板的,设计师应根据人们的需求,遵循人们的行为轨迹,真正地“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来对景观进行建造并且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环境设施、多样的景观形式以及“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赋予其动人的生命活力,让人们乐享其中。
参考文献:
[1]王 宇.初探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202-203.
[2]屠苏莉、丁金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城市景观;以人为本;人群行为;从脚底下开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其中,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的主体,与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城市景观。人是城市景观的主体,城市景观是为人所使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需求,并且使得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但近些年来,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依旧落后于时代,尤其缺乏从人的视角来考虑城市景观规划,一味地为了视觉美而建设。本文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来分析人群行为规律与城市景观的关联,对人群行为需求、行为尺度、交往活动和景观建造的功能形式、空间序列等方面进行阐述,寻找人群行为与景观建造之间的协调,并提出人群行为规律下的城市景观建造构想。
一、人群行为的考量
要对人群行为规律进行分析,首先必须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很多行为是受到限制,甚至是不会发生的。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总结外部空间中人的活动规律,对营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1、人群行为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和发展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人在场所中的心理与行为是很有帮助的。景观是为公众人群服务的,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老年人喜欢在早晨或者傍晚的时候在公园、广场等地方晨练,而儿童则喜欢在有游乐设施的地方玩耍,这样看来不同的人群对于环境的建设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不同的人群的行为后,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满足人们使用的景观环境。
2、人群行为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尔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元素都和人息息相关。例如,人们常常用自己手掌去估量门、窗、桌子等物的大小。景观设计的尺度是根据人的身高和活动范围来进行度量的,每一种人们进行的活动都有空间尺度上的要求,只有符合人们的行为尺度,才能让人们真正的享受其中。
3、人群行为的交往活动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重点讨论了人的活动对户外空间环境的需求,将人类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其中选择性活动对环境的要求最重要,人们需要根据场地和环境确定在此进行何种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选择性活动。
二、景观建造的考量
景观是由自然与人文景观共同合成的,是一个具有功能和形式、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生态系统。景观建造是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出优美景象的过程,分别从功能形式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从空间序列上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1、景观的功能形式
景观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互相贯穿——景观以形式表达个性,功能以形式表达需求。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该理念认为设计应追求功能,事物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应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景观的功能应包括人们的游玩、休憩、观赏等空间,在满足以上功能的情况下再对其形式进行美化、完善。
2、景观的空间序列
景观的空间序列即按照空间活动的先后顺序发展的,随着时间上的变化给人知觉和视觉上不同的感受。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犹如一首曼妙的歌曲,有前奏、发展、高潮、结尾等几个部分构成,在景观设计中即为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等依次展开,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当然,景观的空间序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在功能上互相转换。
三、人群行为规律与景观建造间的协调
人们在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景观建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服务,没有人类的活动,一切的设计都无济于事。人群行为与景观建造间的协调是通过探索、实践、经验等不断发展更新的,景观建造需根据人的行为规律不断改造;人的行为则通过景观设计加以激励或强化,两者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人群行为规律下的城市景观建造构想
正如丘吉尔说过:“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由此可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发展至今,设计师所规划的不再是一般的场所,也不是简单的空间,而是基于人群行为的一种体验。在未来的景观发展中,我们更需要从人的视角出发,构建出人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景观,为此作者提出“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和“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
1、“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
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换言之,是一个人性化的时代。这里的人性化所强调的就是以人为设计的出发点,即“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人是事物发展的主体,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作用,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兼具功能与形式美感的户外空间。“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就是要求设计师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即多样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2、“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
“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是根据人的行为轨迹提出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人们的日常行为,合理规划交往空间,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意味着遵从人的行为规律的同时也要规范人的行为,例如大面积的草坪上规划出适宜的小道,这样既可以规范人们的行走轨迹,也可以很好的保护草坪。优良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指示、引导人群行为,所以“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设计在景观设计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分析人群的行为规律,抓住大众的心理特点,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建造出舒适宜人的景观。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使得人们匆忙无序的生活变得秩序井然,给予人们精神上无限的享受。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不再是冷漠的、呆板的,设计师应根据人们的需求,遵循人们的行为轨迹,真正地“从脚底下开始”的规划来对景观进行建造并且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环境设施、多样的景观形式以及“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赋予其动人的生命活力,让人们乐享其中。
参考文献:
[1]王 宇.初探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202-203.
[2]屠苏莉、丁金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