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出为社会作贡献的技能人才,而实习教学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教学形式。作者从操作者的心理角度阐述了操作兴趣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在纺织实习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维持学生的操作兴趣,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提高操作技能,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纺织实习教学;兴趣的唤起;维持兴趣;操作技能
实习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作为实习教学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构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总体。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形式,都存在着师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实习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习教学是借助学生个体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安排教学计划、实际操作演示和巡回指导上。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实习教学中学生能主动、具体、直接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参与并不代表着成功,要想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心理欲望(想实习,想参与)——操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操作兴趣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蕴涵着深刻的意义。第一,有了操作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实际训练中。第二,操作兴趣的延续与维持,不仅能推动该实习课题训练的成功完成,而且也是学生成功的客观标志之一。因此在训练中的频频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屡屡失败,往往导致操作兴趣的丧失。第三,操作兴趣作为人的一种需要的倾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塑造,升华为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动机,或者形成对工作、职业方面的更为积极的态度。而这一点,对于将来就业于企业第一线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则是更重要的。
操作兴趣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是通过集中注意、强烈的情感、意志努力和对操作的积极准备状态而实现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虽然它不能直接影响操作技能及其掌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为掌握操作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动机状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进而提高操作技能,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拥有一技之长呢?结合本人在纺织实习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操作兴趣的唤起
个体操作兴趣本无需他人唤起,就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但就职业学校技术培训而言,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推动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因素来看待。如在我们的专业实习操作场地上,学生的操作兴趣必须指向纺织专业、有关纺织专业的课题,而且无论是新课题还是熟悉的课题,学生操作兴趣的强度基本保持一致。我们每个纺织实习内容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实习课题,但学生并不是对全部课题都有兴趣。显然,这就不是仅靠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可以达到的,唤起学生操作兴趣的关键是: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操作可达到具体、真实、有标准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寻求实际的验证,寻求成功的心理自信,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老师在实习准备期间要用吸引注意力的材料烘托气氛,把实习专业知识和实习课题介绍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对于纺织保全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状况,由指导教师设置一些机械故障(送纬剑与接纬剑不能交接等),使设备由运转状态突然变成了停止状态,然后让学生积极探求故障的所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 操作兴趣的维持
操作兴趣一旦被唤起,在整个的纺织实习环节中,怎样有效地使学生的兴趣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呢?实习操作活动本身的成效性将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反过来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兴趣是引起积极主动操作的原因,又是操作的结果,操作兴趣与操作成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实习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维持、调节学生的兴趣。
以前的教学都是学生跟着老师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现在号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孔子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不同,给予与其自身水平相当的明确而具体的操作目标。操作作业目标是我们一贯的衡量实习操作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依据,而作业完成程度对操作兴趣起着强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属于基本功训练的作业,指导教师除指出掌握这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实习课题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具体指出整个实习操作练习的各个小目标,以避免单调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疲劳对实习操作兴趣的维持产生副作用。
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接下来的课题操作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操作作业,不主张一刀切、一个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失败或挫折。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基础,个体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是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操作上的屡屡失败会使学生对本课题或本专业失去兴趣。因此,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恰恰是保护、维持和提高学生兴趣的良好办法。例如:在调节曲柄的灵活程度时,有的学生水平差,那对他的操作精度要求可以低一点,误差在0.4毫米以内;而水平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误差在0.2毫米以内。作为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不同、因能力不同而区别对待。当然,首先要在师生配备比例上保证指导教师有精力做到“因个体施教”。
再次,指导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当换梭部分实习完毕,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及时地对其操作作业作出评判,明确地表示认可、赞许。较多的表扬和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心理上有成就感,这种心态会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总之,操作兴趣是影响实习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纺织专业的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纺织专业技能人才,是检验职业学校成败的关键。能否培养出出校就能上岗的工人,关键在于学生在实习教学活动中掌握技能的程度。随着职业教育竞争愈加激烈,我们自身已经意识到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实习教学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操作兴趣的发展变化和个别差异,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操作兴趣,使他们能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实习操作训练,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国.实习教学操作欲望的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关键词:纺织实习教学;兴趣的唤起;维持兴趣;操作技能
实习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作为实习教学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构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活动的总体。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形式,都存在着师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实习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习教学是借助学生个体活动形式进行的,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安排教学计划、实际操作演示和巡回指导上。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实习教学中学生能主动、具体、直接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参与并不代表着成功,要想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心理欲望(想实习,想参与)——操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操作兴趣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蕴涵着深刻的意义。第一,有了操作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实际训练中。第二,操作兴趣的延续与维持,不仅能推动该实习课题训练的成功完成,而且也是学生成功的客观标志之一。因此在训练中的频频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屡屡失败,往往导致操作兴趣的丧失。第三,操作兴趣作为人的一种需要的倾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塑造,升华为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动机,或者形成对工作、职业方面的更为积极的态度。而这一点,对于将来就业于企业第一线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则是更重要的。
操作兴趣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是通过集中注意、强烈的情感、意志努力和对操作的积极准备状态而实现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虽然它不能直接影响操作技能及其掌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为掌握操作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动机状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进而提高操作技能,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拥有一技之长呢?结合本人在纺织实习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操作兴趣的唤起
个体操作兴趣本无需他人唤起,就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但就职业学校技术培训而言,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推动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因素来看待。如在我们的专业实习操作场地上,学生的操作兴趣必须指向纺织专业、有关纺织专业的课题,而且无论是新课题还是熟悉的课题,学生操作兴趣的强度基本保持一致。我们每个纺织实习内容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实习课题,但学生并不是对全部课题都有兴趣。显然,这就不是仅靠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可以达到的,唤起学生操作兴趣的关键是: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操作可达到具体、真实、有标准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寻求实际的验证,寻求成功的心理自信,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老师在实习准备期间要用吸引注意力的材料烘托气氛,把实习专业知识和实习课题介绍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对于纺织保全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状况,由指导教师设置一些机械故障(送纬剑与接纬剑不能交接等),使设备由运转状态突然变成了停止状态,然后让学生积极探求故障的所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 操作兴趣的维持
操作兴趣一旦被唤起,在整个的纺织实习环节中,怎样有效地使学生的兴趣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呢?实习操作活动本身的成效性将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将反过来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此,兴趣是引起积极主动操作的原因,又是操作的结果,操作兴趣与操作成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因此,我们在实习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维持、调节学生的兴趣。
以前的教学都是学生跟着老师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现在号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孔子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不同,给予与其自身水平相当的明确而具体的操作目标。操作作业目标是我们一贯的衡量实习操作活动成功与否的客观依据,而作业完成程度对操作兴趣起着强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属于基本功训练的作业,指导教师除指出掌握这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实习课题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具体指出整个实习操作练习的各个小目标,以避免单调的操作活动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疲劳对实习操作兴趣的维持产生副作用。
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接下来的课题操作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操作作业,不主张一刀切、一个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失败或挫折。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基础,个体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是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操作上的屡屡失败会使学生对本课题或本专业失去兴趣。因此,按照不同的能力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恰恰是保护、维持和提高学生兴趣的良好办法。例如:在调节曲柄的灵活程度时,有的学生水平差,那对他的操作精度要求可以低一点,误差在0.4毫米以内;而水平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误差在0.2毫米以内。作为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不同、因能力不同而区别对待。当然,首先要在师生配备比例上保证指导教师有精力做到“因个体施教”。
再次,指导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当换梭部分实习完毕,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及时地对其操作作业作出评判,明确地表示认可、赞许。较多的表扬和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心理上有成就感,这种心态会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总之,操作兴趣是影响实习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技能的形成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工作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纺织专业的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纺织专业技能人才,是检验职业学校成败的关键。能否培养出出校就能上岗的工人,关键在于学生在实习教学活动中掌握技能的程度。随着职业教育竞争愈加激烈,我们自身已经意识到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实习教学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操作兴趣的发展变化和个别差异,正确地引导他们的操作兴趣,使他们能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实习操作训练,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国.实习教学操作欲望的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