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篇
一个神奇而富饶的柴达木,是苍天赋予大地的一块西部热土。
一个激荡着大开发热潮的柴达木,是柴达木人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而创造的我省乃至西部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三年后的2006年末,记者重新踏上这片熟悉而陌生的热土,感受到它强劲的发展步伐。去年,海西州工业增加值达118.53亿元,是“九五”末的2.79倍,占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9.71%,致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多亿元,全地区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53倍和2.48倍。
这一串数字,深刻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海西州肩负全省经济发展重任,大力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这一串数字,也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柴达木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把优势资源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逐步实现强州富民的愿望!
人们都在问,人们都在思考:近年来,柴达木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
创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刚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历史就选择了西部——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柴达木这样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领导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全省人民对这片热土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重要会议的报告中多次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海西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柴达木建设成为我省新兴的工业化基地,建成我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富有魄力的海西州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经过认真分析该地区的优势劣势后,在一次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不断深化对州情、市情、县(行委)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工业发展的认识。与以往不同的是,认识进一步上升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柴达木工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因此,海西州把柴达木工业发展摆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提出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的发展思路。在海西西部经济区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和大柴旦工业园,在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德令哈工业园和乌兰工业园。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产业园区在产品组合、产业培育、企业聚集等方面相互协调、有序竞争和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应该说,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清晰,明白了该“怎么干”了,彻底打破了发展上的区域概念,避免了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了产业的聚集效应。
与之配套的发展手段也不断创新,柴达木人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解决资源开发、基础发展中出现的资金、体制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融资,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资源的开发、经济结构的优化。
如今,柴达木工业和资源开发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渐步入了一个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已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油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为支柱的龙头产业,培育和发展了盐碱、煤炭和煤化工等民营、混合型经济为主的新型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依托“一区四园”,撑起了今天繁荣兴旺的柴达木工业经济大厦。
去年,海西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4.9%,年均增幅18.3%以上,总量名列全省第一;工业纯利润从2000年的4.8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65亿元,接近2005年全省工业实现的利润。
深化改革寻求新突破
如今,在浩瀚的柴达木盆地上,随处可见“股份公司”、“合资公司”、“国外独资公司”的牌子。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谓林林总总,构成柴达木工业肌体中的骨骼和血肉。
短短几年,为什么在这里能崛起这么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州委领导深刻地阐释道,是因为改革!惟有不断深化和推进各项改革,柴达木工业才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众所周知,柴达木依托资源优势,在这里曾发展形成了国家、省、州、市、县(行委)几百家资源型企业,但因体制等因素,当时大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十五”前,州属208家企业,负债率高,整体处于亏损,不仅没有给地区带来利润,而且成为发展中的包袱。进入新世纪后,海西州在全省率先举起了全面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旗,按照“抓大、扶强、活小、退劣”的思路,加速推进了产权改革和资产重组,实现了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至2003年末,海西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为柴达木工业重现生机开辟了道路。
伴随着国企改革,柴达木人同时加快推进了开放开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引资491.7亿元,外资3亿美元,参与优势资源的开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从而,疏通了柴达木经济发展中的“肠梗阻”,“激活”了柴达木工业经济这盘棋,呈现出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基础支撑服务能力日趋完善的喜人景象。
国家大中型企业青海油田分公司、西部矿业通过采取“内涵挖潜、外延拓展”等策略,延长产业链,资产不断增值,经营效益连创佳绩,成为我省最大的财政支柱企业;已建成百万吨钾肥项目的盐湖集团,从六年前的一个亏损企业变为年产销达10多亿元、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企业。
地方企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与改制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化,地区非国有制经济的总量从“九五”末的12%提高到“十五”末的19%,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破产重组的青海盐业公司,经过两次股份制改造,2001年改制当年就扭亏增盈,去年产销收入已突破1.52亿元,实现利税4800多万元。
尤其,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关闭了一批规模小、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煤炭、盐化、建材等矿山企业,经过整合使柴达木的优势资源,转入到国内外有实力的财团、企业手中,实行规模化、高标准、循环式开发,从而在短短的几年间从盆地崛起了青海中信国安、青海碱业、青海庆华、青海煤业、青海义海能源等几十家企业集团和公司,成为支撑柴达木工业蓬勃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
在此同时,政府职能从原来的“管理”向“服务”转变,为推进柴达木工 业化进程,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海西州从州委书记、州长到市县行委的书记、市长县长主任,从一般干部到社区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形象”、“人人都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安商、富商,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等形式,为企业协调运输、电力、资金等方面的事宜,做好服务,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仅“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是前2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6倍,改造提高了铁路、公路、航空、输油(气)管线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大电网拉进了柴达木腹地,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工业振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不久前,在中共海西州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州委领导的报告中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财政由原来的保工资、保运转开始向有能力投入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转变。这就是说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转变。州财政局领导进一步阐释道,这一大的变化,如果没有柴达木工业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去年,来自全州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企业等方面的工业税收达到28.6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0多亿元的96.8%。
如今,柴达木工业已开始反哺一产三产、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仅“十五”五年,先后向农牧业投入资金近12亿元(包括争取的国家、省上资金),全州两市、三县、三行委的农牧业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从以下几个“镜头”,我们足以看到一些显著变化:
镜头一:在都兰、天峻、乌兰、德令哈、格尔木、茫崖兴建了水库、渠系和标准暖棚、网围栏、注射栏、人畜饮水工程,农牧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24元提高到去年的2586.9元;
镜头二:全州农牧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和90%;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危房改造、远程教育等项目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
镜头三:全州80%以上的农牧区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十五”累计转移18万多人(次),年均劳务收入达5800多万元,最高年份劳务收入达1.8亿元;
镜头四:大力推进扶贫工程,从我省东部地区调庄的贫困移民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先后有1.54万人基本解决温饱,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应该说,这些农牧民不仅见证、参与了柴达木工业的发展,而且今天确实也尝到了“工业反哺农牧业”带来的甜头。他们作为柴达木人感到自豪,对未来柴达木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工业推进柴达木城镇化进程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柴达木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柴达木城镇从茫茫戈壁滩崛起的历史。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柴达木盆地上掀起工业发展的第一锹土起,城镇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戈壁明珠格尔木因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从格尔木河畔逐渐崛起,其间在工业不断的“反哺”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西部重要的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城市。花土沟、茫崖镇、冷湖镇、大柴旦镇,也是随着西部花土沟油田、天然气、石棉、马海盐湖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资源开发、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市场活跃、商贸繁荣的城镇。
几年来,海西州先后投入8.98亿元,还加快建设了城镇道路、集中供热、供排水、医院等为民工程,兴建了广播电视中心、体育中心、文化广场等社会公共设施,改善了投资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如今,善于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柴大木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更加完善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步伐。
下篇
柴达木永远给人以惊喜。
岁末年初,记者从海西州“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看到了这样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数字:至“十一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工业增加值225亿元和地区财政收入42亿元,比“十五”末,这三项指标均要翻一番。也就是说,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十一五”五年中以上各项指标年均要保持18%、20%名和16%的高速增长态势。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已经实现了“开门红”,以上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1%、20.1%和51.8%。那么,后四年还能继续保持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吗?
转变增长方式再攀新高峰
进入“十一五”,海西州跨上了五年辉煌垒起的新基石,而一个新的高峰又耸立在柴达木人的面前——那就是2005年10月27日,柴达木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3个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
这对柴达木乃至青海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增长模式,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柴达木人紧密结合海西的实际,按照已确定的“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和继续推进新型工业进程的思路,以合理布局产业、循环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等为手段和原则,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注重质量的工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以现有基础为支撑,以四个园区为载体,努力培育构筑油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煤炭及煤化工为支柱的多个循环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柴达木人务实创新、锐意进取,编制完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工业发展规划等一部分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了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和环评大纲的编制等工作。加快推进了循环经济试验区招商引资步伐,通过举办“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互联网招商”等经贸活动,宣传柴达木,推介了100个重点项目,其中先后签订50余项,签订资金达263.9亿元。
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令人振奋:去年,全面实施了25个上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22个省、州确定的工业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建成了乌兰工业园一期百万吨煤化工项目、格尔木工业园2万吨碳酸锂项目、德令哈工业园氯化钙项目、大柴旦工业园90万吨煤炭等项目。
这些工业综合利用项目的建成,为柴达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开了个好头。用一句州政府领导的话 说,这是柴达木资源开发史上的里程碑。只要不断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今后柴达木经济运行质量会更好、发展会更快。
依靠科技进步再求新突破
刚刚进入新年,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连传捷报:先是一期100万吨煤化工项目建成投料试车,后又是2万吨碳酸锂工程建成投入试运行。
我们为此欣喜,不仅是因为两个循环经济工业项目的建成,更重要的是曾长期受制于“技术瓶颈”的碳酸锂生产工艺技术被突破,这标志着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科技是驱动循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提高柴达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及“三废”的回收再利用,还有产业与产业融合延伸开发新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形成合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结构,如果不依靠科技的强大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建设就很难推进。
因此,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州委州政府及企业本身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摆到了突出位置。一位州政府领导说,在许多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上,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中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盐湖研究所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与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企业,共同开发“高原条件下氨法制取高纯镁砂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氢氧化镁阻燃剂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纯微细氢氧化镁阻燃剂低能耗水氯镁石现经脱水技术”等盐湖镁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在油气、金属、煤炭、盐碱、建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方面,经过技术引进和多年潜心的中试科研攻关,有些技术工艺实现突破并运用于生产。为此,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建成了利用纯碱废液开发的一期年产12万吨氯化钙项目;在大柴旦工业园建成了铅锌选矿尾渣硫精砂开发的10万吨硫酸项目;在乌兰工业园200万吨煤化工项目建成点火的同时,300万吨洁净煤项目也正式破土动工;在格尔木工业园建成了“废水回用”环保工程和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氢氧化钾、碳酸钾、聚氯乙烯、合成氨、尿素、甲醇、VCM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随着钾肥、碳酸锂等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掀开了新的一页。无论是资源开发规模还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循环利用项目、延伸产业链项目的建设都随之得以顺利实施,这不仅为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而且将大大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推动工业进入“快车道”
“十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支撑柴达木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海西州经贸委领导说,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还需要继续夯实基础,确保工业这列列车进入“快车道”。
按照确定的发展规划,仍继续实施基础优先发展战略,一些重要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从去年开始启动,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其中要抓住建设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实施的机遇,建设柴达尔至木里等干线、支线铁路网的建设,提高工矿企业的铁路运用能力。
公路建设在加快国道、省级干线公路改造、提高等级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9国道大水桥至茶卡,215国道大柴旦至当金山,格尔木至察尔汗、德令哈至盐湖北高等级公路,解决重要资源开发区和旅游景点的交通问题。
在民航建设中完善格尔木机场设施、提高机场通达能力为重点,做好新建花土沟机场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电力是基础建设中的重点。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骨干电网和专属供电区电网建设,努力扩大电网覆盖面,将330千伏电网延伸至西台、花土沟地区,并使乌兰——锡铁山——格尔木地区形成330千伏环形网络,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将110千伏电网延伸至肯德科克、东西台、冷湖、鱼卡、马海、天峻、木里、江仓等地区和新矿区,力争使大电网覆盖全州主要资源开发地。
水是制约柴达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他们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纳入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水资源保护、治理、调配、改造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水平,降低水资源消耗。
加大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力度,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种上实现突破,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
敢为人先的柴达木人在“十一五”后四年将奋力开拓,能如期建设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柴达木的交通、电力基础服务功能将变得更加完善合理,会大大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步伐。
不仅如此,柴达木还正在着手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这是确保柴达木循环经济有效实施和发展的基础。他们采取综合运用税收、财政、价格、金融、投资等手段,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扶持、约束、鼓励等机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有效的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工业园区。
柴达木是青海的“聚宝盆”,也是祖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柴达木新型工业化的繁荣壮大,关系着柴达木的兴旺辉煌,更关系着青海实现“十一五”目标和经济再攀高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蔻文煜说,只要像现在这样,柴达木人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柴达木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一个神奇而富饶的柴达木,是苍天赋予大地的一块西部热土。
一个激荡着大开发热潮的柴达木,是柴达木人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而创造的我省乃至西部一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三年后的2006年末,记者重新踏上这片熟悉而陌生的热土,感受到它强劲的发展步伐。去年,海西州工业增加值达118.53亿元,是“九五”末的2.79倍,占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9.71%,致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多亿元,全地区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53倍和2.48倍。
这一串数字,深刻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海西州肩负全省经济发展重任,大力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这一串数字,也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柴达木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把优势资源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逐步实现强州富民的愿望!
人们都在问,人们都在思考:近年来,柴达木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
创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刚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历史就选择了西部——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柴达木这样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领导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全省人民对这片热土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重要会议的报告中多次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海西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柴达木建设成为我省新兴的工业化基地,建成我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富有魄力的海西州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经过认真分析该地区的优势劣势后,在一次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不断深化对州情、市情、县(行委)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工业发展的认识。与以往不同的是,认识进一步上升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柴达木工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因此,海西州把柴达木工业发展摆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提出了“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的发展思路。在海西西部经济区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和大柴旦工业园,在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德令哈工业园和乌兰工业园。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产业园区在产品组合、产业培育、企业聚集等方面相互协调、有序竞争和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污染集中处理,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应该说,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清晰,明白了该“怎么干”了,彻底打破了发展上的区域概念,避免了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了产业的聚集效应。
与之配套的发展手段也不断创新,柴达木人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解决资源开发、基础发展中出现的资金、体制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融资,加快了基础产业的建设、资源的开发、经济结构的优化。
如今,柴达木工业和资源开发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渐步入了一个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已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油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为支柱的龙头产业,培育和发展了盐碱、煤炭和煤化工等民营、混合型经济为主的新型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依托“一区四园”,撑起了今天繁荣兴旺的柴达木工业经济大厦。
去年,海西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4.9%,年均增幅18.3%以上,总量名列全省第一;工业纯利润从2000年的4.84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65亿元,接近2005年全省工业实现的利润。
深化改革寻求新突破
如今,在浩瀚的柴达木盆地上,随处可见“股份公司”、“合资公司”、“国外独资公司”的牌子。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谓林林总总,构成柴达木工业肌体中的骨骼和血肉。
短短几年,为什么在这里能崛起这么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州委领导深刻地阐释道,是因为改革!惟有不断深化和推进各项改革,柴达木工业才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众所周知,柴达木依托资源优势,在这里曾发展形成了国家、省、州、市、县(行委)几百家资源型企业,但因体制等因素,当时大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十五”前,州属208家企业,负债率高,整体处于亏损,不仅没有给地区带来利润,而且成为发展中的包袱。进入新世纪后,海西州在全省率先举起了全面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旗,按照“抓大、扶强、活小、退劣”的思路,加速推进了产权改革和资产重组,实现了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至2003年末,海西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为柴达木工业重现生机开辟了道路。
伴随着国企改革,柴达木人同时加快推进了开放开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引资491.7亿元,外资3亿美元,参与优势资源的开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从而,疏通了柴达木经济发展中的“肠梗阻”,“激活”了柴达木工业经济这盘棋,呈现出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基础支撑服务能力日趋完善的喜人景象。
国家大中型企业青海油田分公司、西部矿业通过采取“内涵挖潜、外延拓展”等策略,延长产业链,资产不断增值,经营效益连创佳绩,成为我省最大的财政支柱企业;已建成百万吨钾肥项目的盐湖集团,从六年前的一个亏损企业变为年产销达10多亿元、利税过亿元的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企业。
地方企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与改制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化,地区非国有制经济的总量从“九五”末的12%提高到“十五”末的19%,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破产重组的青海盐业公司,经过两次股份制改造,2001年改制当年就扭亏增盈,去年产销收入已突破1.52亿元,实现利税4800多万元。
尤其,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关闭了一批规模小、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煤炭、盐化、建材等矿山企业,经过整合使柴达木的优势资源,转入到国内外有实力的财团、企业手中,实行规模化、高标准、循环式开发,从而在短短的几年间从盆地崛起了青海中信国安、青海碱业、青海庆华、青海煤业、青海义海能源等几十家企业集团和公司,成为支撑柴达木工业蓬勃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
在此同时,政府职能从原来的“管理”向“服务”转变,为推进柴达木工 业化进程,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海西州从州委书记、州长到市县行委的书记、市长县长主任,从一般干部到社区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形象”、“人人都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安商、富商,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等形式,为企业协调运输、电力、资金等方面的事宜,做好服务,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仅“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是前2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1.6倍,改造提高了铁路、公路、航空、输油(气)管线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大电网拉进了柴达木腹地,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工业振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不久前,在中共海西州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州委领导的报告中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财政由原来的保工资、保运转开始向有能力投入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转变。这就是说实现了由“吃饭财政”向“发展财政”的转变。州财政局领导进一步阐释道,这一大的变化,如果没有柴达木工业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去年,来自全州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企业等方面的工业税收达到28.6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0多亿元的96.8%。
如今,柴达木工业已开始反哺一产三产、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仅“十五”五年,先后向农牧业投入资金近12亿元(包括争取的国家、省上资金),全州两市、三县、三行委的农牧业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从以下几个“镜头”,我们足以看到一些显著变化:
镜头一:在都兰、天峻、乌兰、德令哈、格尔木、茫崖兴建了水库、渠系和标准暖棚、网围栏、注射栏、人畜饮水工程,农牧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24元提高到去年的2586.9元;
镜头二:全州农牧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和90%;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危房改造、远程教育等项目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
镜头三:全州80%以上的农牧区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十五”累计转移18万多人(次),年均劳务收入达5800多万元,最高年份劳务收入达1.8亿元;
镜头四:大力推进扶贫工程,从我省东部地区调庄的贫困移民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先后有1.54万人基本解决温饱,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应该说,这些农牧民不仅见证、参与了柴达木工业的发展,而且今天确实也尝到了“工业反哺农牧业”带来的甜头。他们作为柴达木人感到自豪,对未来柴达木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工业推进柴达木城镇化进程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柴达木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柴达木城镇从茫茫戈壁滩崛起的历史。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在柴达木盆地上掀起工业发展的第一锹土起,城镇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戈壁明珠格尔木因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从格尔木河畔逐渐崛起,其间在工业不断的“反哺”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西部重要的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城市。花土沟、茫崖镇、冷湖镇、大柴旦镇,也是随着西部花土沟油田、天然气、石棉、马海盐湖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资源开发、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市场活跃、商贸繁荣的城镇。
几年来,海西州先后投入8.98亿元,还加快建设了城镇道路、集中供热、供排水、医院等为民工程,兴建了广播电视中心、体育中心、文化广场等社会公共设施,改善了投资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如今,善于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的柴大木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更加完善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步伐。
下篇
柴达木永远给人以惊喜。
岁末年初,记者从海西州“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看到了这样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数字:至“十一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工业增加值225亿元和地区财政收入42亿元,比“十五”末,这三项指标均要翻一番。也就是说,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十一五”五年中以上各项指标年均要保持18%、20%名和16%的高速增长态势。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已经实现了“开门红”,以上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7.1%、20.1%和51.8%。那么,后四年还能继续保持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吗?
转变增长方式再攀新高峰
进入“十一五”,海西州跨上了五年辉煌垒起的新基石,而一个新的高峰又耸立在柴达木人的面前——那就是2005年10月27日,柴达木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3个循环经济试验产业园区,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
这对柴达木乃至青海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增长模式,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柴达木人紧密结合海西的实际,按照已确定的“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和继续推进新型工业进程的思路,以合理布局产业、循环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等为手段和原则,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注重质量的工业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以现有基础为支撑,以四个园区为载体,努力培育构筑油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煤炭及煤化工为支柱的多个循环发展的特色产业。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柴达木人务实创新、锐意进取,编制完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工业发展规划等一部分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了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和环评大纲的编制等工作。加快推进了循环经济试验区招商引资步伐,通过举办“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互联网招商”等经贸活动,宣传柴达木,推介了100个重点项目,其中先后签订50余项,签订资金达263.9亿元。
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令人振奋:去年,全面实施了25个上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22个省、州确定的工业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建成了乌兰工业园一期百万吨煤化工项目、格尔木工业园2万吨碳酸锂项目、德令哈工业园氯化钙项目、大柴旦工业园90万吨煤炭等项目。
这些工业综合利用项目的建成,为柴达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开了个好头。用一句州政府领导的话 说,这是柴达木资源开发史上的里程碑。只要不断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今后柴达木经济运行质量会更好、发展会更快。
依靠科技进步再求新突破
刚刚进入新年,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连传捷报:先是一期100万吨煤化工项目建成投料试车,后又是2万吨碳酸锂工程建成投入试运行。
我们为此欣喜,不仅是因为两个循环经济工业项目的建成,更重要的是曾长期受制于“技术瓶颈”的碳酸锂生产工艺技术被突破,这标志着察尔汗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科技是驱动循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提高柴达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以及“三废”的回收再利用,还有产业与产业融合延伸开发新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形成合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结构,如果不依靠科技的强大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建设就很难推进。
因此,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州委州政府及企业本身把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摆到了突出位置。一位州政府领导说,在许多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上,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是我们能否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中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盐湖研究所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与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企业,共同开发“高原条件下氨法制取高纯镁砂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氢氧化镁阻燃剂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纯微细氢氧化镁阻燃剂低能耗水氯镁石现经脱水技术”等盐湖镁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在油气、金属、煤炭、盐碱、建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方面,经过技术引进和多年潜心的中试科研攻关,有些技术工艺实现突破并运用于生产。为此,在德令哈工业园区建成了利用纯碱废液开发的一期年产12万吨氯化钙项目;在大柴旦工业园建成了铅锌选矿尾渣硫精砂开发的10万吨硫酸项目;在乌兰工业园200万吨煤化工项目建成点火的同时,300万吨洁净煤项目也正式破土动工;在格尔木工业园建成了“废水回用”环保工程和年产30万吨甲醇项目;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氢氧化钾、碳酸钾、聚氯乙烯、合成氨、尿素、甲醇、VCM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随着钾肥、碳酸锂等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掀开了新的一页。无论是资源开发规模还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循环利用项目、延伸产业链项目的建设都随之得以顺利实施,这不仅为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而且将大大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推动工业进入“快车道”
“十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支撑柴达木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海西州经贸委领导说,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还需要继续夯实基础,确保工业这列列车进入“快车道”。
按照确定的发展规划,仍继续实施基础优先发展战略,一些重要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从去年开始启动,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其中要抓住建设青藏铁路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实施的机遇,建设柴达尔至木里等干线、支线铁路网的建设,提高工矿企业的铁路运用能力。
公路建设在加快国道、省级干线公路改造、提高等级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9国道大水桥至茶卡,215国道大柴旦至当金山,格尔木至察尔汗、德令哈至盐湖北高等级公路,解决重要资源开发区和旅游景点的交通问题。
在民航建设中完善格尔木机场设施、提高机场通达能力为重点,做好新建花土沟机场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电力是基础建设中的重点。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骨干电网和专属供电区电网建设,努力扩大电网覆盖面,将330千伏电网延伸至西台、花土沟地区,并使乌兰——锡铁山——格尔木地区形成330千伏环形网络,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将110千伏电网延伸至肯德科克、东西台、冷湖、鱼卡、马海、天峻、木里、江仓等地区和新矿区,力争使大电网覆盖全州主要资源开发地。
水是制约柴达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他们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纳入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水资源保护、治理、调配、改造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水平,降低水资源消耗。
加大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力度,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种上实现突破,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
敢为人先的柴达木人在“十一五”后四年将奋力开拓,能如期建设完成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柴达木的交通、电力基础服务功能将变得更加完善合理,会大大推进柴达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步伐。
不仅如此,柴达木还正在着手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这是确保柴达木循环经济有效实施和发展的基础。他们采取综合运用税收、财政、价格、金融、投资等手段,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扶持、约束、鼓励等机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有效的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工业园区。
柴达木是青海的“聚宝盆”,也是祖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柴达木新型工业化的繁荣壮大,关系着柴达木的兴旺辉煌,更关系着青海实现“十一五”目标和经济再攀高峰。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蔻文煜说,只要像现在这样,柴达木人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柴达木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