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学生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约定成俗的语言形式,是校园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 校园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1-01
大学校园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种反映,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抱有一种好奇的态度,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高、速度较高。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的一种反映,他们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引领者时代的潮流,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以及生活状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得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越多,因此从网络上也学习了很多新的词汇,并且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渐渐流行起来,形成了校园流行语。校园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语言体系,其来源主要是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一般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反映的词语,有十分明显的风向标作用。网络是社会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可以将网络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浓缩,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上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正能量”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语言的例子,再比如“青蛙”——指外在形象比较丑的男生,相对的,丑女则被称作“恐龙”,网络论坛中最常用到的表示支持的“顶”则在日常学生中表现为“我顶你”,意思即是我支持你。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很多高校本身就开通了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交流,因此在这些平台上就会有各种网络语言的传播,而学生对这些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往往较高,一旦接受了就会以自己为中心再进行传播,形成一个辐射范围,最终在校园内部形成流行趋势。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追新求异的语言形式,校园流行语的显著特点是新、异,而且富有创造性。新颖是词汇的一个基本特征,词句要具有时尚性、带有时代气息,才能被学生不断接受和传播。在校园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词语具有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给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感受。另外,校园流行语中有很多都是网络上的流行词汇,如果像那些传统的正规词汇一样严谨,大多是比较轻松的,能够对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情况进行调侃、戏谑,以表达出学生的心情。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开始大量使用网络词汇,形成校园流行语,并且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校园流行语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一共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属于比较低层次的文化内容,精神文化是较高层次的,大学校园中的各种流行语言就是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使用群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他们一般都是个性比较张扬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比较喜欢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另外,很多大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再迷信常规和权威。正因如此,才使得校园流行语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渐渐流行起来,并且渐渐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校园流行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但是在借助校园流行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在进行语言应用的时候必须要加强语言的规范,从而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更加健康,能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更加积极正面的引导。
校园流行语虽然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语言类型,但是在使用的时候由于很多都是来源于网络的,网络环境并不是很规范,而且在当前的背景下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导致很多校园流行语的层次参差不齐,难免会有一些低俗的语言在校园以及学生之间传播,尤其是一些比较热门的网络词汇,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导向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校园流行语应该要有一种辨证的态度,不能一味地盲目地使用校园流行语,但也不能否认校园流行语。尤其是对一些媒体和平台而言,在选择网络词汇的时候,应该要更客观、更理性。比如“no zuo no die”、“给力”、“正能量”等,都是当前网络使用较多的流行词汇,形象、生动、有趣是这些词汇的基本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可以实现广泛的传播。对于一些比较低俗的词汇,则应该要进行有效地规避。
综上所述,校园流行语指的是在校园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热度较高的词汇,随着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多,很多网络词汇在校园中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校园流行语的辨证认识,防止一些不良的词汇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小升.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09)
[2]王北阳.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
[3]张立志.大学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商情,2012(05)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 校园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1-01
大学校园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种反映,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抱有一种好奇的态度,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高、速度较高。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的一种反映,他们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引领者时代的潮流,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以及生活状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多,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得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越多,因此从网络上也学习了很多新的词汇,并且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渐渐流行起来,形成了校园流行语。校园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语言体系,其来源主要是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一般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反映的词语,有十分明显的风向标作用。网络是社会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可以将网络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浓缩,网络语言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上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正能量”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语言的例子,再比如“青蛙”——指外在形象比较丑的男生,相对的,丑女则被称作“恐龙”,网络论坛中最常用到的表示支持的“顶”则在日常学生中表现为“我顶你”,意思即是我支持你。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很多高校本身就开通了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交流,因此在这些平台上就会有各种网络语言的传播,而学生对这些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往往较高,一旦接受了就会以自己为中心再进行传播,形成一个辐射范围,最终在校园内部形成流行趋势。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追新求异的语言形式,校园流行语的显著特点是新、异,而且富有创造性。新颖是词汇的一个基本特征,词句要具有时尚性、带有时代气息,才能被学生不断接受和传播。在校园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词语具有新创意、新内容、新形式,给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感受。另外,校园流行语中有很多都是网络上的流行词汇,如果像那些传统的正规词汇一样严谨,大多是比较轻松的,能够对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情况进行调侃、戏谑,以表达出学生的心情。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开始大量使用网络词汇,形成校园流行语,并且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校园流行语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一共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属于比较低层次的文化内容,精神文化是较高层次的,大学校园中的各种流行语言就是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使用群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他们一般都是个性比较张扬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比较喜欢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另外,很多大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再迷信常规和权威。正因如此,才使得校园流行语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渐渐流行起来,并且渐渐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校园流行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但是在借助校园流行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在进行语言应用的时候必须要加强语言的规范,从而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更加健康,能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更加积极正面的引导。
校园流行语虽然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语言类型,但是在使用的时候由于很多都是来源于网络的,网络环境并不是很规范,而且在当前的背景下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导致很多校园流行语的层次参差不齐,难免会有一些低俗的语言在校园以及学生之间传播,尤其是一些比较热门的网络词汇,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导向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校园流行语应该要有一种辨证的态度,不能一味地盲目地使用校园流行语,但也不能否认校园流行语。尤其是对一些媒体和平台而言,在选择网络词汇的时候,应该要更客观、更理性。比如“no zuo no die”、“给力”、“正能量”等,都是当前网络使用较多的流行词汇,形象、生动、有趣是这些词汇的基本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可以实现广泛的传播。对于一些比较低俗的词汇,则应该要进行有效地规避。
综上所述,校园流行语指的是在校园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热度较高的词汇,随着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多,很多网络词汇在校园中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校园流行语的辨证认识,防止一些不良的词汇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小升.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09)
[2]王北阳.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
[3]张立志.大学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商情,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