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运用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课本以外的历史材料引入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材料,既能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历史课堂的品位。
  [关键词]引用 历史材料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4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历史材料还原“历史现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教材所选用的历史材料不多,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教师可引入课外的历史材料,包括诗歌、史书、视频、图片等等。
  下面笔者以《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为例,从诗歌、经典史书、典型材料的引入入手,谈谈使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的尝试和思考。
  一、巧用诗歌导入课堂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句式整齐、音律优美的诗歌,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了引出北方民族汇聚的原因,笔者选用了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导入新课。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乌衣巷”作为南京夫子庙的著名景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王谢”本来是北方的大族,后来成为东晋时期江南的名门望族,他们为什么会从北方迁移到南京呢?此时教师提醒学生联系上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学生很自然会想到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而出现的中国人口大迁移。诗歌为历史教学创设了情境,为学生了解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同时,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诗歌,让学生在诗歌创设的美妙情境中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这个学习过程无疑是轻松而又愉悦的。
  二、通过妙引经典史书理解史实
  古代史书是古人对历史的详细记载,比如《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恰当地引用经典史书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
  本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迁都和汉化政策。以迁都的教学为例,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课本上讲述得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迁都的必要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迁都原因,笔者准备了一幅地图,标出了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并展示了一段《魏书》中的节选资料。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学生结合地图阅读选文,比较了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知道平城位置偏北,经济文化落后,不便于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成功改革,而洛阳经济文化发达,政治基础雄厚。因此迁都洛阳便于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的融合。引入相关的史书材料,既使教学生动有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借助史料还原“历史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亲近历史,对历史事件理解得更加透彻。
  三、精选典型材料,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主分析其意义,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非常必要。关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虽然课本上有现成的结论,但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笔者选用了如下一段材料。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通过阅读材料,借南朝官员之口,学生知道了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兴盛,使鲜卑族学到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改革成功与否。通过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
  总之,紧扣新课程标准,精选课外的历史材料进行教学的方式,已引起越来越多历史教师的重视。当然,教学内容还是要立足课本,历史材料只是起辅助作用。如何用好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历史课堂品位,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进一步去尝试去探索。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一、“图导学练”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基础教育的各阶段,都提出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就是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及“高效课堂”。高三阶段的地理授课内容大部分是对已学过的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多采用复习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近几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比较重视区域地理背景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教美术专业班的学生快一年了,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想象丰富,对画面有独特的敏锐感。文学是一种艺术,美术也是一种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是相通的。诗画合一,古来有之。中职语文教学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在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更新的今天,进行大胆的尝试,将语文与美术巧妙融合,增添语文教学的缤纷色彩,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同时也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语文与专业学习双赢的目的。  【案例描述】  孙犁的
[摘 要]当今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着只注重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历史教育真正价值的严重隐患,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比,到学校制定的奖励措施,再到中学教师的乐此不疲,越来越把中学历史教育推向展演式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而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培育却越来越远离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必须在中学加强史实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让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取向回归!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价值 教学模式
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有很多的学生都有一种畏难情绪,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在课后的训练中也总是逃避。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唯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下面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 以学定教制定教案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参与者。而任何高效的课堂建设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唯有学生发展
高中历史课堂从一些惯用的教学模式看,一般都是教师引领的多,学生探究的少;教师下结论的多,学生下结论的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一定角度上说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能获取一定的短期效应,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殊不知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应当是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和谐的配合。笔者对给力历史课堂构建做出如下几点思考和实践,促进了学生发展。  一、
初中生作文难教。一是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似懂非懂,实际作文时无法下笔;三是教师的评语没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目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这样一些思考。  一、 激发兴趣,开启“米”仓,让学生有话可说——想写  让学生有话可说,先得消除其惧怕心理。写作是极平常的事,这是要给学生树立的观念。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
[摘 要]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纽带,这头牵着学生的“学”,那头牵着教师的“教”,既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又锤炼教师的实践智慧。本文将阐述如何借助历史教学设计,撬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历史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8  历史教学设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文。不论是写景营造环境的静、雅、美,描写手段的多样,修辞手法的新奇,抑或是情感抒发的委婉深挚,这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习鉴赏价值。在多次授课的过程中,《荷塘月色》给笔者愈加强烈的感受在于其“一动一静,化而为工;写景写情,趋于造境”。抓住动静,不论是造句、炼字,还是情景之变化也便条分缕析,一眼分明了。  一、一动一静,化而为工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有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书面表达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只有15分,没必要深入研究这方面的教学。但我认为注重书面表达教学很有必要,而且必须深入研究。因为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是英语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及人教版新目标初中阶段教材某些单元的教学实例对书面表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是教好书面表达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