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需求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ilei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行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了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并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用人单位 高职大学生 需求行为 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徐时彬(1954- ),男,四川自贡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都江堰 611830)黄璐娇(1988- ),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四川 成都 610041)邹良明(1958- ),男,四川汶川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教学与管理。(四川 都江堰 6118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99-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正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尤其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单纯由高职毕业生的人数决定,更主要的是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和高职大学生素质来决定的。在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中,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素质也必然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才能够破解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行为入手,调查分析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对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解决高职院校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需求行为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起,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用人单位对高职生需求行为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通过走访企业和毕业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了解用人单位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以及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调查共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937份。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知识方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专业知识。在调查“单位或部门在选择毕业生时主要考查的知识”时,我们设计了四个排序选项,分别是:A.基础知识;B.专业知识;C.管理知识;D.人文知识,其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单位当中,多达88.9%的单位或部门在选择高职毕业生时将专业知识列为第一考查项目。用人单位看重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反映了各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2.在能力方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单位或部门在选择毕业生时主要考查的能力”时,我们设计了四个排序选项,分别是:A.实际操作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开拓创新能力;D.宣传鼓动能力,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单位当中,多达66.7%的单位将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列为第一位,将开拓创新能力列为第二位;近80%的单位将宣传鼓动能力放在最后一位,而且没有一个单位将宣传鼓动能力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一结果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统一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3.在素质方面,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意志品质。大学生的素质从不同角度可分为若干种,那么哪一种素质才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呢?在调查中,我们把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整合为四个方面,并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A.思想道德素质;B.专业技能素质;C.身体、心理素质;D.个人基本素质,并要求被调查者将这四种素质进行排序。根据统计,其结果如图3所示。用人单位最主要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单位当中,有37.8%的单位将专业素质排在了第一位,也有同样的单位将其排在第二位。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基本素质分别有31.1%和26.7%的单位排在第一位,仅有4.4%的单位将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排在第一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都是根据工作性质和专业需要选择高职毕业生,因此专业素质是必须考察和看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基本素质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政治方向、诚信和责任感,因此也被用人单位所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在学校时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对高职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需求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四个排序选项,分别是:A.敬业精神;B.吃苦耐劳精神;C.团结协作精神;D.钻研进取精神,其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单位当中,多达57.8%的单位将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列在第一位,其次是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调查“单位或部门最近几年接收的毕业生的主要缺点”时,我们设计了四个排序选项,分别是:A.知识面窄;B.专业技能不牢;C.职业意识不强;D.吃苦精神差,其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单位当中,多达48.9%的单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吃苦精神。可见,高职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高职大学生应该高度重视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要爱岗敬业,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在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需求行为中,最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个人意志品质。
  三、思考与对策
  1.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规格、培养目标确定之后所进行的一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具体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它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等,要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而强的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所获得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素质与知识、能力相比,层次更高、涵盖范围更广。因此,人的素质培养包括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必须以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为支撑。也就是说,知识、能力和素质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的关系。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三要素。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专业知识为重点,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突出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知识传授、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有机统一,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我们把高职人才的素质整合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用人单位看重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个人意志品质,并不是说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不重要,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重点,身心素质是保证。四者间是相互渗透、沟通、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素质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的主要特色,因此,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应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素质,突出思想道德素质,重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加强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就业与创业教育,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择业技巧和创业精神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专业工作态度与能力、良好的就业创业心理素质等,这是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举。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专门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简单来讲,职业关键能力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交往合作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意志品质。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建设“专业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并举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多本证书。要将素质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学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强调“专业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并重,使学生既具有当前就业需要的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又具有终身发展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4.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有效配置。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重视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重视自己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更要重视根据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要及时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的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协调。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前瞻性。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继而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专业结构需求的变化。同时,学生培养的周期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新的专业时要具有前瞻性,克服盲目性,要立足自己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和院校所在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不要一哄而上,盲目新开专业;也不要一哄而下,盲目停止某些专业的招生。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立足教育,又要跳出教育“办教育”,要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教育的需求来办教育,要立足高职,又要跳出高职办高职。要从地方、从行业、从市场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抓好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坚持办学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步,坚持产学研结合,追求人才培养的高度“产销衔接”,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天贵,肖和平.就业导向背景下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
  [2]高名全.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8(1).
  [3]李旭,秦彤.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筹措建设发展资金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外,主要还包括委托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BOT)、信托融资和资产置换等。
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与硝酸装置配套的废热锅炉因过热、蒸发器受热面严重腐蚀变形,影响正常生产。该文介绍了对废热锅炉过热器、发器的修复改造经验。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问题,文章借鉴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并据此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进而对长效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信息传播 长效机制 创新  [作者简介]侯俊(1976- ),女,湖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应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文章概略地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并针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对如何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业绩评估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师资
班干部是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助手和桥梁纽带,因此选拔一支优秀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关键。高校现行的班干部选拔方式有多种,其中组阁制是一种试行时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