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行接收西沙群岛
1946年10月26日,前进舰队到达广州。11月6日午后,前进舰队自广东珠江口虎门启航,向海南岛榆林港进发。抵达榆林港后,舰队在港内抛锚停泊多日,以等候适当的天气;同时向当地渔民了解南海诸岛情况,并增加了三艘渔艇,聘请了熟悉西、南沙群岛情况的渔民十余人做向导。
因为南沙群岛航程较远,根据预先安排,“太平”舰与“中业”舰先出发前往南沙群岛,然后“永兴”号与“中建”号开往西沙群岛,任务完成后四艘舰艇在榆林港会合返航。但是,11月正是南海东北季风最强劲的时节,“太平”舰与“中业”舰两次都因天气恶劣、风浪太大而返航。于是11月23日,“永兴”舰与“中建”舰先行出发,于次日凌晨抵达西沙永兴岛。
在礁环外抛锚后,舰队参谋张君然率领战斗小组先行登陆搜索,随后两舰按预定部署,组织人员抢运物资登岛,进而在岛上搭建营房、架设电台、构建工事。11月29日上午,接收专员萧次尹(广东省府委员)与“永兴”和“中建”两舰官兵在永兴岛为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揭幕,并鸣炮升旗。纪念碑系水泥所制,正面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及“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背面刻有“卫我南疆”四个大字。仪式结束后,两舰又开往永乐群岛考察,途经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等岛礁,并将沿途情况一一电告海军总部。随后两舰北引返航,于11月30日下午抵榆林港,中国政府接收西沙群岛的工作宣告完成。
劈风斩浪向南沙
12月9日,“太平”和“中业”两舰第三次启航,于12月12日晨抵达太平岛。舰队在太平岛西南端距岛约半海里处抛锚后,舰队总指挥林遵派遣陆战队员登岛搜索,确认岛上无人后,在树顶上升起国旗。林遵随后带领官兵和广东省政府人员一起登岛。下午,守岛官兵分批登岛。12月15日上午,接收官兵在太平岛主权石碑旁举行了接收南沙群岛的仪式。
在接收期间,舰队主要进行了几项重要工作:
1、重立主权碑。林遵下令清除法、日侵略者留下的残碑及废墟,重新竖立了两座主权碑。其中一座大型水泥石碑立于岛的西南端,作为中国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对南沙群岛行使领土主权的永久标志。碑高约五尺,宽三尺,竖立于两层石阶之上。碑身为方锥形,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国徽,下刻“太平岛”三字;石碑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业舰到此”,右旁刻“太平舰到此”。另外一座较小石碑,高约五尺,宽不足一尺,立于岛之东端,石碑正面朝东,上刻“南沙群岛太平岛”,背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碑北面刻“太平舰到此”,南面刻“中业舰到此”。此外,舰队还在中业、西月、南威等岛竖立主权石碑。
2、测绘岛图。接收人员对太平岛进行了详细测绘,绘制了太平岛的地形图(1∶10000),并计算出全岛的陆地面积为0.43平方千米。
3、实地踏勘。接收人员踏勘了岛上的自然环境和设施,采集了生物、地质矿产和土壤标本等。当时,太平岛上的建筑物有防浪堤,该堤用水泥混凝土筑成,长约四五十公尺,高约二公尺八公寸,位于岛之南岸。岛上还有码头栈桥,上铺有60厘米宽度的轻便铁轨。此外还有无线电台、电力厂、仓库、神社、水井、蓄水池、各种石碑、宿舍、墙基、道路、防空洞、晒渔场、坟墓等。
4、正式派兵进驻。进驻海军官兵数十人登岛,并将相关物资、器材从“太平”和“中业”两舰卸运到岛上。宣布在太平岛设南沙群岛管理处,归广东省政府管辖,并委任了管理处主任等一批官员,行使行政权力。
5、巡视西沙、南沙群岛。12月15日,林遵率“太平”舰离开太平岛,巡视了南沙北部的南钥、中业、双子等岛屿。12月16日晨,李敦谦舰长率“中业”舰离开太平岛,到中业、西月、南威等岛巡视并竖立石碑,接着向西沙群岛航行,巡视西沙永兴岛和附近的岛屿。
“太平”舰与“中业”舰完成收复任务后,回到黄埔港。两天后即12月25日,“太平”舰与“中业”舰驶入广州白鹅潭停泊锚地,受到广州市军政当局和群众热烈欢迎。1947年元旦,在“太平”舰上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林遵向记者和来宾介绍了进驻南沙、西沙群岛的经过,报纸、电台广为传播,鼓舞了举国上下保卫南海诸岛的热情。1947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发布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接收工作的公报。
为唤起国人对南海诸岛重要性的认识,1947年6月11日至15日,广东省政府在广州文献馆举办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展出接收人员从西沙、南沙群岛带回的实物、标本、照片、图表以及历史文物等珍贵资料,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参观者达30余万人次。
绘图命名,管理开发
在完成接收工作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南海的管辖与开发。
1、确定南海诸岛行政隶属和管辖范围。1947年1月16日,内政部和国防部举行西沙、南沙群岛建设实施会议,决定将西、南沙群岛之行政隶属问题“暂行交由海军管理”,候海南岛行政特别区奉准成立,即归该区管辖。3月15日,经国民政府批准,海军总司令部分设“南沙群岛管理处”和“西沙群岛管理处”。此外,在广州设立海军黄埔巡防处,协助西、南沙群岛防务工作。4月,内政部、国防部、外交部、海军总司令部联席会议决定,南海诸岛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暗沙,指出“此项范围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并曾经内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变”。5月,中华民国行政院将东沙、西沙、南沙、中沙群岛一律划归广东省政府辖区,同时命令暂由海军司令部代为管辖。5月16日,海军总司令部命令遵照行政院命令,海军暂行代管各群岛的行政工作,相应设置海军各群岛管理处,并派张君然为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在广州设置海军黄埔巡防处,派前进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为处长,后又任命海军总训练处参谋彭运生为南沙群岛管理处主任。1947年10月,国民政府确定中国边界四至地点及其经纬度,最南边界定为北纬4°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等。1949年1月21日,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6月6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海南特区包括海南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附属岛屿”。南海诸岛改属海南特区,仍由海军代管。 2、重新拟订南海诸岛名称。确定了南海诸岛的群体名称12个,个体名称160个。194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内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1947年12月1日,由内政部通过中央社正式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此表与1935年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相比较,地名数量由138个增加到172个。除保留东沙和西沙两群岛之原有名称外,按照诸岛在南海海域的地理位置,将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称南沙群岛。此外,原有的“南海各岛屿”改为“南海诸岛”,两个“东沙岛”之一改为“东沙群岛”,从而使南海岛礁地名系统化、规范化。从此,南海诸岛明确由四个群岛组成,俗称“四沙群岛”。
为表彰和纪念此次接收行动,将西沙群岛的主岛定名为永兴岛,西沙群岛的另一岛定名为中建岛。南沙群岛的主岛定名为太平岛,南沙群岛的另一大岛定名为中业岛。李敦谦、杨鸿庥当时分别任“中业”舰的正、副舰长,便将南沙群岛两个岛屿命名为鸿庥岛、敦谦沙洲。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是罗卓英,号南威,于是南沙群岛的第二大岛便被命名为南威岛。
3、编写南海诸岛地志。内政部方域司派出郑资约等人参加了接收西沙、南沙群岛的行动,主办建碑、测图及调查诸事宜。郑资约编著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是民国时期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南海诸岛地理志。后来,参加接收南沙群岛的麦蕴瑜将其所积累的有关资料,由卓振雄先生编写成《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一稿,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南沙群岛的地理志。
4、建立定期换防与补给制度。为了防止外国军队的入侵,国民政府从1947年1月开始筹设派军队进驻西、南沙群岛计划,建立定期换防与补给制度。1947年2月下旬“太平”舰另有任务驶离广州,“永兴”舰一直驻守广州至7月,保持与西沙、南沙群岛的联系,负责补充西沙与南沙群岛的给养,在南海巡航,执行保卫祖国南疆任务。1947年4月14日,海军派“中兴”和“中业”舰由广州出发,进行半年一次补给。4月22日,“中基”舰曾赴西沙永兴岛实施运补及测量调查工作。1948年3月,中国政府又派“中海”舰前往东、西、南沙群岛换防。
5、管理、开发南海诸岛。1947年4月14日,“中兴”和“中业”舰除进行半年一次补给外,还根据国际气象组织的建议,在岛上开展气象观测工作,建立航标灯塔,以及进行自然和资源调查。此行随舰队工作的人员有当时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矿测处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山大学地理系和生物系的师生等,准备为开发该群岛提出建议。进驻指挥部还请铁道部琼崖铁路工程处长吴迁玮派土建人员到永兴岛,帮助修建码头和栈桥。海军设置了东沙、西沙、南沙群岛管理处,执行各群岛的军政事宜,如岛屿防卫、护渔、气象预报等。按当时的核定编制,群岛管理处以下设办公室、气象组和电讯组,各专业技术军官和士兵128名。除驻守国土外,气象观测为中心任务,永兴岛气象台规定每两小时做一次地面观测和记录,按时播发,并电报海军总部;此外还定时抄收东京、上海、香港等气象台汇总的观测资料;每天绘制02∶00和14∶00时的东亚区域天气图,并试做小区天气预报,公开广播。此项工作在国际航运气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战后,法国重返越南,侵犯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当时外交部、驻法使馆和国防部曾分别向法国提出质询和抗议,严正谴责法军侵犯我领土的行为。1949年,美国军机在南海失事,1月28日美国军方与菲律宾人员搭乘CAPF-504舰艇驶入太平岛水域,要求在太平岛周域搜索飞机残骸证物。驻太平岛的南沙管理处主任彭运生出面接洽,要求美方通过官方程序,取得中国政府许可,才得搜索。翌日,双方在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后,美军上岛搜索。在没有结果的状况下,美军在1月29日下午4时搭船离去。
6、绘制南海诸岛地图,正式标绘南海断续线。中国海军接收南海诸岛时,内政部方域司及广东省测量局派赴南海诸岛的工作人员,实测了太平岛、永兴岛、石岛等主要岛礁。返航后,由内政部方域司第三科根据实测草图并参考中外有关图籍,绘成南海诸岛图六幅。
1948年2月,内政部方域司公开出版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该图及附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南海海域划有11段断续界线。这条线西起北部湾中越边界,约在东经108°?109°之间沿越南海岸东南海域斜向,至南海,最南至北纬4°左右,包括曾母暗沙,而后向北,沿巴拉望海槽、吕宋海槽,经巴士海峡,沿台湾以东,向北至钓鱼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南海诸岛均标绘在11条断续界线内。这是第一份由中国政府公开发行的印有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地图。此后,中国政府官方出版的地图和民间出版的私人地图都依此办理。这就是我们至今仍标绘在地图上的南海断续国界线的来历。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
1946年10月26日,前进舰队到达广州。11月6日午后,前进舰队自广东珠江口虎门启航,向海南岛榆林港进发。抵达榆林港后,舰队在港内抛锚停泊多日,以等候适当的天气;同时向当地渔民了解南海诸岛情况,并增加了三艘渔艇,聘请了熟悉西、南沙群岛情况的渔民十余人做向导。
因为南沙群岛航程较远,根据预先安排,“太平”舰与“中业”舰先出发前往南沙群岛,然后“永兴”号与“中建”号开往西沙群岛,任务完成后四艘舰艇在榆林港会合返航。但是,11月正是南海东北季风最强劲的时节,“太平”舰与“中业”舰两次都因天气恶劣、风浪太大而返航。于是11月23日,“永兴”舰与“中建”舰先行出发,于次日凌晨抵达西沙永兴岛。
在礁环外抛锚后,舰队参谋张君然率领战斗小组先行登陆搜索,随后两舰按预定部署,组织人员抢运物资登岛,进而在岛上搭建营房、架设电台、构建工事。11月29日上午,接收专员萧次尹(广东省府委员)与“永兴”和“中建”两舰官兵在永兴岛为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揭幕,并鸣炮升旗。纪念碑系水泥所制,正面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及“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背面刻有“卫我南疆”四个大字。仪式结束后,两舰又开往永乐群岛考察,途经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等岛礁,并将沿途情况一一电告海军总部。随后两舰北引返航,于11月30日下午抵榆林港,中国政府接收西沙群岛的工作宣告完成。
劈风斩浪向南沙
12月9日,“太平”和“中业”两舰第三次启航,于12月12日晨抵达太平岛。舰队在太平岛西南端距岛约半海里处抛锚后,舰队总指挥林遵派遣陆战队员登岛搜索,确认岛上无人后,在树顶上升起国旗。林遵随后带领官兵和广东省政府人员一起登岛。下午,守岛官兵分批登岛。12月15日上午,接收官兵在太平岛主权石碑旁举行了接收南沙群岛的仪式。
在接收期间,舰队主要进行了几项重要工作:
1、重立主权碑。林遵下令清除法、日侵略者留下的残碑及废墟,重新竖立了两座主权碑。其中一座大型水泥石碑立于岛的西南端,作为中国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对南沙群岛行使领土主权的永久标志。碑高约五尺,宽三尺,竖立于两层石阶之上。碑身为方锥形,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国徽,下刻“太平岛”三字;石碑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业舰到此”,右旁刻“太平舰到此”。另外一座较小石碑,高约五尺,宽不足一尺,立于岛之东端,石碑正面朝东,上刻“南沙群岛太平岛”,背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碑北面刻“太平舰到此”,南面刻“中业舰到此”。此外,舰队还在中业、西月、南威等岛竖立主权石碑。
2、测绘岛图。接收人员对太平岛进行了详细测绘,绘制了太平岛的地形图(1∶10000),并计算出全岛的陆地面积为0.43平方千米。
3、实地踏勘。接收人员踏勘了岛上的自然环境和设施,采集了生物、地质矿产和土壤标本等。当时,太平岛上的建筑物有防浪堤,该堤用水泥混凝土筑成,长约四五十公尺,高约二公尺八公寸,位于岛之南岸。岛上还有码头栈桥,上铺有60厘米宽度的轻便铁轨。此外还有无线电台、电力厂、仓库、神社、水井、蓄水池、各种石碑、宿舍、墙基、道路、防空洞、晒渔场、坟墓等。
4、正式派兵进驻。进驻海军官兵数十人登岛,并将相关物资、器材从“太平”和“中业”两舰卸运到岛上。宣布在太平岛设南沙群岛管理处,归广东省政府管辖,并委任了管理处主任等一批官员,行使行政权力。
5、巡视西沙、南沙群岛。12月15日,林遵率“太平”舰离开太平岛,巡视了南沙北部的南钥、中业、双子等岛屿。12月16日晨,李敦谦舰长率“中业”舰离开太平岛,到中业、西月、南威等岛巡视并竖立石碑,接着向西沙群岛航行,巡视西沙永兴岛和附近的岛屿。
“太平”舰与“中业”舰完成收复任务后,回到黄埔港。两天后即12月25日,“太平”舰与“中业”舰驶入广州白鹅潭停泊锚地,受到广州市军政当局和群众热烈欢迎。1947年元旦,在“太平”舰上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林遵向记者和来宾介绍了进驻南沙、西沙群岛的经过,报纸、电台广为传播,鼓舞了举国上下保卫南海诸岛的热情。1947年2月28日,国民政府发布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接收工作的公报。
为唤起国人对南海诸岛重要性的认识,1947年6月11日至15日,广东省政府在广州文献馆举办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展出接收人员从西沙、南沙群岛带回的实物、标本、照片、图表以及历史文物等珍贵资料,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参观者达30余万人次。
绘图命名,管理开发
在完成接收工作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南海的管辖与开发。
1、确定南海诸岛行政隶属和管辖范围。1947年1月16日,内政部和国防部举行西沙、南沙群岛建设实施会议,决定将西、南沙群岛之行政隶属问题“暂行交由海军管理”,候海南岛行政特别区奉准成立,即归该区管辖。3月15日,经国民政府批准,海军总司令部分设“南沙群岛管理处”和“西沙群岛管理处”。此外,在广州设立海军黄埔巡防处,协助西、南沙群岛防务工作。4月,内政部、国防部、外交部、海军总司令部联席会议决定,南海诸岛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暗沙,指出“此项范围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并曾经内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变”。5月,中华民国行政院将东沙、西沙、南沙、中沙群岛一律划归广东省政府辖区,同时命令暂由海军司令部代为管辖。5月16日,海军总司令部命令遵照行政院命令,海军暂行代管各群岛的行政工作,相应设置海军各群岛管理处,并派张君然为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在广州设置海军黄埔巡防处,派前进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为处长,后又任命海军总训练处参谋彭运生为南沙群岛管理处主任。1947年10月,国民政府确定中国边界四至地点及其经纬度,最南边界定为北纬4°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等。1949年1月21日,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6月6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海南特区包括海南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附属岛屿”。南海诸岛改属海南特区,仍由海军代管。 2、重新拟订南海诸岛名称。确定了南海诸岛的群体名称12个,个体名称160个。194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内附“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1947年12月1日,由内政部通过中央社正式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此表与1935年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相比较,地名数量由138个增加到172个。除保留东沙和西沙两群岛之原有名称外,按照诸岛在南海海域的地理位置,将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称南沙群岛。此外,原有的“南海各岛屿”改为“南海诸岛”,两个“东沙岛”之一改为“东沙群岛”,从而使南海岛礁地名系统化、规范化。从此,南海诸岛明确由四个群岛组成,俗称“四沙群岛”。
为表彰和纪念此次接收行动,将西沙群岛的主岛定名为永兴岛,西沙群岛的另一岛定名为中建岛。南沙群岛的主岛定名为太平岛,南沙群岛的另一大岛定名为中业岛。李敦谦、杨鸿庥当时分别任“中业”舰的正、副舰长,便将南沙群岛两个岛屿命名为鸿庥岛、敦谦沙洲。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是罗卓英,号南威,于是南沙群岛的第二大岛便被命名为南威岛。
3、编写南海诸岛地志。内政部方域司派出郑资约等人参加了接收西沙、南沙群岛的行动,主办建碑、测图及调查诸事宜。郑资约编著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是民国时期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南海诸岛地理志。后来,参加接收南沙群岛的麦蕴瑜将其所积累的有关资料,由卓振雄先生编写成《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一稿,这是我国第一本有关南沙群岛的地理志。
4、建立定期换防与补给制度。为了防止外国军队的入侵,国民政府从1947年1月开始筹设派军队进驻西、南沙群岛计划,建立定期换防与补给制度。1947年2月下旬“太平”舰另有任务驶离广州,“永兴”舰一直驻守广州至7月,保持与西沙、南沙群岛的联系,负责补充西沙与南沙群岛的给养,在南海巡航,执行保卫祖国南疆任务。1947年4月14日,海军派“中兴”和“中业”舰由广州出发,进行半年一次补给。4月22日,“中基”舰曾赴西沙永兴岛实施运补及测量调查工作。1948年3月,中国政府又派“中海”舰前往东、西、南沙群岛换防。
5、管理、开发南海诸岛。1947年4月14日,“中兴”和“中业”舰除进行半年一次补给外,还根据国际气象组织的建议,在岛上开展气象观测工作,建立航标灯塔,以及进行自然和资源调查。此行随舰队工作的人员有当时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矿测处等单位的专家,以及中山大学地理系和生物系的师生等,准备为开发该群岛提出建议。进驻指挥部还请铁道部琼崖铁路工程处长吴迁玮派土建人员到永兴岛,帮助修建码头和栈桥。海军设置了东沙、西沙、南沙群岛管理处,执行各群岛的军政事宜,如岛屿防卫、护渔、气象预报等。按当时的核定编制,群岛管理处以下设办公室、气象组和电讯组,各专业技术军官和士兵128名。除驻守国土外,气象观测为中心任务,永兴岛气象台规定每两小时做一次地面观测和记录,按时播发,并电报海军总部;此外还定时抄收东京、上海、香港等气象台汇总的观测资料;每天绘制02∶00和14∶00时的东亚区域天气图,并试做小区天气预报,公开广播。此项工作在国际航运气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战后,法国重返越南,侵犯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当时外交部、驻法使馆和国防部曾分别向法国提出质询和抗议,严正谴责法军侵犯我领土的行为。1949年,美国军机在南海失事,1月28日美国军方与菲律宾人员搭乘CAPF-504舰艇驶入太平岛水域,要求在太平岛周域搜索飞机残骸证物。驻太平岛的南沙管理处主任彭运生出面接洽,要求美方通过官方程序,取得中国政府许可,才得搜索。翌日,双方在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后,美军上岛搜索。在没有结果的状况下,美军在1月29日下午4时搭船离去。
6、绘制南海诸岛地图,正式标绘南海断续线。中国海军接收南海诸岛时,内政部方域司及广东省测量局派赴南海诸岛的工作人员,实测了太平岛、永兴岛、石岛等主要岛礁。返航后,由内政部方域司第三科根据实测草图并参考中外有关图籍,绘成南海诸岛图六幅。
1948年2月,内政部方域司公开出版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该图及附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南海海域划有11段断续界线。这条线西起北部湾中越边界,约在东经108°?109°之间沿越南海岸东南海域斜向,至南海,最南至北纬4°左右,包括曾母暗沙,而后向北,沿巴拉望海槽、吕宋海槽,经巴士海峡,沿台湾以东,向北至钓鱼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南海诸岛均标绘在11条断续界线内。这是第一份由中国政府公开发行的印有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地图。此后,中国政府官方出版的地图和民间出版的私人地图都依此办理。这就是我们至今仍标绘在地图上的南海断续国界线的来历。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