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运用多媒体,可适时创设动态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建立几何概念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中,我们要培养小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概念建立在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上。如圆柱体、圆锥体以及它们的高。涵盖了对“圆锥体的认识”。比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因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难以理解,所以建立圆锥的高的概念比较困难,教师用语言描述,不仅烦琐,而且不容易到位。于是,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先出示圆锥图,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与圆柱体有何不同?课件演示圆柱体圆面无限缩小成为一个点时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拉出表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的虚线,让学生透视到高。这样的教学,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圆锥的高这一概念。二是公式给出的形象化。小学几何知识,也有不少计算公式。如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传统教学中,只让学生记住:“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容易遗忘。但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公式语言形象化。学生在已有空间观念基础上掌握理解公式,会比较牢固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课件出示长方体,把长方体六个面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用三种颜色展示在平面上,表示相同颜色的两个面是相等的,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并不断闪烁,先让学生通过长、宽去求出上下两底的面积,再闪烁左、右面去求出侧面,再闪烁前面,方法一样。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讨论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长宽2 长高2 宽高2;(2)(长宽 长高 宽高)2。通过讨论择优,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这样,不仅使学生牢记了公式,而且对长方体各个面的理解加深了,最后再让学生计算没有盖的长方体表面积或只有四个面的通风管,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了,同时发展了能力。
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强调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几何图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形象性矛盾。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从而逐步理解、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静差异,能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长方体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点、线的闪烁,依次冷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紧接着教师把长方体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配上声音,利用色彩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空间与图形,而图形又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分析,主要有:
1.培养感知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知和想象的:多媒体课件显示一个圆柱体,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把这个图形的侧面用手指一指呢?”学生指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周涂上颜色并闪动两下。然后,教师要学生闭眼想象: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将圆柱体沿着一条高剪开再展开,就变成了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图形,将长方形闪动两下。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的优势,增强了“圆柱侧面”这一知觉对象刺激的强度、知觉对象的活动性。强化了学生感知。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分别闪烁所有长、所有宽、所有高,并使长与长重合,以理解4条长相等、宽与宽重合,以理解4条宽相等、高与高重合,以理解4条高相等。用动画形式移动相对的面,使之重合,从而使学生理解相对的面相等(用不同颜色区分)。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建立几何概念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中,我们要培养小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概念建立在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上。如圆柱体、圆锥体以及它们的高。涵盖了对“圆锥体的认识”。比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因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对“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难以理解,所以建立圆锥的高的概念比较困难,教师用语言描述,不仅烦琐,而且不容易到位。于是,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先出示圆锥图,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与圆柱体有何不同?课件演示圆柱体圆面无限缩小成为一个点时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拉出表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的虚线,让学生透视到高。这样的教学,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圆锥的高这一概念。二是公式给出的形象化。小学几何知识,也有不少计算公式。如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传统教学中,只让学生记住:“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容易遗忘。但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公式语言形象化。学生在已有空间观念基础上掌握理解公式,会比较牢固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课件出示长方体,把长方体六个面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用三种颜色展示在平面上,表示相同颜色的两个面是相等的,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并不断闪烁,先让学生通过长、宽去求出上下两底的面积,再闪烁左、右面去求出侧面,再闪烁前面,方法一样。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讨论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长宽2 长高2 宽高2;(2)(长宽 长高 宽高)2。通过讨论择优,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这样,不仅使学生牢记了公式,而且对长方体各个面的理解加深了,最后再让学生计算没有盖的长方体表面积或只有四个面的通风管,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了,同时发展了能力。
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强调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几何图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形象性矛盾。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从而逐步理解、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静差异,能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长方体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点、线的闪烁,依次冷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紧接着教师把长方体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配上声音,利用色彩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空间与图形,而图形又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的教学实践分析,主要有:
1.培养感知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知和想象的:多媒体课件显示一个圆柱体,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把这个图形的侧面用手指一指呢?”学生指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周涂上颜色并闪动两下。然后,教师要学生闭眼想象: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将圆柱体沿着一条高剪开再展开,就变成了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图形,将长方形闪动两下。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的优势,增强了“圆柱侧面”这一知觉对象刺激的强度、知觉对象的活动性。强化了学生感知。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分别闪烁所有长、所有宽、所有高,并使长与长重合,以理解4条长相等、宽与宽重合,以理解4条宽相等、高与高重合,以理解4条高相等。用动画形式移动相对的面,使之重合,从而使学生理解相对的面相等(用不同颜色区分)。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同时,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