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如果没有进行课前的充分预习,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就不能把握重难点,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本文主要简述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导学目标、及时点拨释疑、实行分层练习、展现知识结构等方法,充分运用导学案来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有效预习。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预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预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以往的课堂来看,教师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没有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侧重点,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导学案这种模式,不断地推动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侧重,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有效预习。
一、导学案的主要特征
第一,突出主体地位。在以往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教”,导致学生的“学”常常处于被动,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这就是“教案”模式;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学案”模式的有效引入,使得原本“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得到转变,发挥学生的课程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原本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但轻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失目标,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均未得到很好的提高。“导学案”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产生的,契合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创新模式,超越了“教案”和“学案”,既考虑到了教师的“教”,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使“教”和“学”有机结合,使师生共同成长,是一种师生“双赢”活动的呈现,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增加互动活力。导学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从原来的师本教育逐渐转变为新时代的生本教育,将教师作用从“教”转变为“导”,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让学生从被动获取变为主动探究。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实施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开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学习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也让课堂互动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二、运用导学案提高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
第一,设计导学目标。在运用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的任务量是非常重大的。应该对导学案进行精心的设计,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发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对预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和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预习《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学案中就应该进行目标的明确。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达到预习成效。比如,在预习八下3.3《中心对称》这一内容时,明确如下目标:①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中心对称这一概念并掌握性质和判定方法。②懂得平行四边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③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和规律总结的过程,提高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融入到猜想、分析、归纳和证明中。通过这样目标的设定,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预习课本时有的放矢,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预习效率不断提高。
第二,及时点拨释疑。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通过导学案来帮助学生点拨释疑。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达到良好的学案预习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课前互动平台,更加便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让预习的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预习九下2.1《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对根的判定存在着疑惑。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为学生设定互动空间,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在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性的点拨和引导,加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学生能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积极的运用思维能力,突破预习中遇到的困境,在预习中提高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
第三,实行分层练习。当学生确定目标、突破困难之后,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分层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习题,让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预习九下6.1《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根据难度从难到易来为学生设置为A、B、C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导学案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来进行相应层次的选择并进行练习,也可以鼓励部分学生朝着更高一层进行练习,不断地前进和提高。通过分层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导学案中得到知識的巩固和提高,真正兼顾到学生的差异,让导学案做到面向学生全体,达到因材施“导”的效果。
第四,展示知识结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练习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模式进行呈现,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查缺补漏,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掌握。例如,在设计九上4.8《图形的相似》导学案中,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在实施一段导学案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或者自己绘制。通过思维导图把导学案的价值展现出来,推动学生在预习能力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运用导学案的模式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地运用导学案来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培养,应该设计导学目标、及时点拨释疑、实行分层练习、展现知识结构,让学生的预习的质量得到强化,让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有所侧重,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有效预习。
参考文献:
[1]王文波.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165.
[2]齐翠翠.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研究——以《角》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4):206-207.
[3]田佳旺.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36.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预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预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以往的课堂来看,教师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没有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侧重点,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导学案这种模式,不断地推动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侧重,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有效预习。
一、导学案的主要特征
第一,突出主体地位。在以往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教”,导致学生的“学”常常处于被动,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这就是“教案”模式;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学案”模式的有效引入,使得原本“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得到转变,发挥学生的课程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原本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但轻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失目标,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均未得到很好的提高。“导学案”这种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产生的,契合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创新模式,超越了“教案”和“学案”,既考虑到了教师的“教”,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使“教”和“学”有机结合,使师生共同成长,是一种师生“双赢”活动的呈现,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增加互动活力。导学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从原来的师本教育逐渐转变为新时代的生本教育,将教师作用从“教”转变为“导”,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让学生从被动获取变为主动探究。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实施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开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学习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也让课堂互动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二、运用导学案提高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
第一,设计导学目标。在运用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的任务量是非常重大的。应该对导学案进行精心的设计,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发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对预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和理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预习《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学案中就应该进行目标的明确。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达到预习成效。比如,在预习八下3.3《中心对称》这一内容时,明确如下目标:①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中心对称这一概念并掌握性质和判定方法。②懂得平行四边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③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和规律总结的过程,提高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融入到猜想、分析、归纳和证明中。通过这样目标的设定,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预习课本时有的放矢,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预习效率不断提高。
第二,及时点拨释疑。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通过导学案来帮助学生点拨释疑。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达到良好的学案预习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课前互动平台,更加便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让预习的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预习九下2.1《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对根的判定存在着疑惑。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平台为学生设定互动空间,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在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适当性的点拨和引导,加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学生能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积极的运用思维能力,突破预习中遇到的困境,在预习中提高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
第三,实行分层练习。当学生确定目标、突破困难之后,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分层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习题,让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预习九下6.1《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根据难度从难到易来为学生设置为A、B、C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导学案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来进行相应层次的选择并进行练习,也可以鼓励部分学生朝着更高一层进行练习,不断地前进和提高。通过分层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导学案中得到知識的巩固和提高,真正兼顾到学生的差异,让导学案做到面向学生全体,达到因材施“导”的效果。
第四,展示知识结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练习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以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模式进行呈现,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查缺补漏,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掌握。例如,在设计九上4.8《图形的相似》导学案中,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在实施一段导学案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或者自己绘制。通过思维导图把导学案的价值展现出来,推动学生在预习能力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运用导学案的模式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地运用导学案来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培养,应该设计导学目标、及时点拨释疑、实行分层练习、展现知识结构,让学生的预习的质量得到强化,让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有所侧重,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有效预习。
参考文献:
[1]王文波.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165.
[2]齐翠翠.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研究——以《角》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4):206-207.
[3]田佳旺.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