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纸暖情温意的好年华
这是一味需围着香炉品着清茗方可下咽的佳食,这是一首用尽一生也读不完的美妙诗章,后人称它“绝唱”,它便是《红楼梦》。我第一次读它,便深深为那几个水袖云鬓的女子吸引。然而,毕竟彼时才情有限,入眼的只有莺莺燕燕的姓名,除了一个泥做的才子和一个水做的才女,为他们“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记世外仙妹寂寞林”的爱情心伤,别无他得。
稍长一点,我已能将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咀嚼个大概,我为它被世人纷说的身世着迷,为维纳斯断臂似的结尾着迷。韶华易逝,光阴难寻,潜回记忆,想那段宝黛之恋,一场木石前盟虽然在高鄂先生的笔下不抵金玉良缘,但苟活在尘问的另一个她,却终是得不到他的半点欢喜。爱情,可谓人世间最为奇妙最难以解说的感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视角度不同,带来的感受也就不同。于我心中,我更珍存的是执着的宝黛之情。少时天真的想法真切地影响了我那懵懂的爱情观。
生命难抵光阴的消殆,短暂的青春里,宝玉和黛玉的共同选择是:去爱一个人。因为为爱而生,所以他们会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词句潸然,所以他们要用爱来抵御死亡,用缠绵来抵御孤独,要在爱过之后化灰化烟,永不踏人生这虚无寂寞之地,要让那一场凄美销黯的爱情和滚滚泪珠冲破红楼,任凭雕梁画栋堆满石头,富贵名禄埋进荒冢。
只要有一双看过你灵魂的眼睛,即便终有一天灰飞烟灭,那便足够,这一生也算真实地存在过。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饮下的不是孤寂的情,而是前世今生的幸福。这是爱的自私。那块顽石的梦里,这双眼睛属于林黛玉。鲁迅曾说,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在我看来,却不尽如此,宝黛的爱情不仅是缘定三生的前世姻缘,更是建立在对理想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他们不关心尘世的仕途前程,他们永远直接地逼向生命的本真,去为所有美好的生命扼腕叹惜。
茫茫人海,找到三生石上有盟约的那场爱情还有多远?怎样的年华,怎样的才情,才配得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故事,合上书,我突然想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73857部队 许洁冰)
来点血性
徐贵样的《高地》是一部男人味道很足的小说:两个默契的军人因为一场“双榆树战斗”而感情断裂,一生都在谁应该登上高地建立头等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荣誉、争夺精神高地,严泽光和王铁山的军人生涯跌宕起伏,盘根交错,他们演绎了一场男人之间史诗般的战斗。作品极力张扬军人的品质,呼唤军人应有的血性。
严泽光和王铁山自解放战争以来40余年的情感与命运纠葛:他们因为同时爱慕女兵杨桃而参军,不料杨桃在战争中“牺牲”,后来发现杨桃居然还活着。最初的“爱情争夺战”升级和变形为关于军人荣誉和尊严的“战争”。《高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层层展开,而背后的深刻内涵却锁住了男人骨子里捍卫荣誉、尊严、追逐精神高地的执著。整部小说以事业为横轴,以感情为纵轴,在捍卫荣誉和承担责任的交叉中为中国军人描画出一个完美坐标。故事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结尾: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争斗其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严泽光和王铁山在一生的争斗中都获得了人生的精神高地。
王铁山在爱情上忠贞不渝,在工作上更是忍辱负重;严泽光虽然刚愎自用,刁钻刻薄,但是他的身上有职业军人的刚毅、果断。他们都是我军杰出军人的代表。作品张扬的正是这种民族荣誉、责任和男人品质。它告诉我们做什么样的好人,做什么样的军人。作品一次次对“双榆树战斗”战术的争论,一次次情感的撞击好像一把重锤,敲击读者的心脏。随着“双榆树战斗”战术以年轻军人沈东阳的客观解释而定论,两个男人的争斗嘎然结束。虽然出乎意料,但正是因为这种出乎意料,使人物升华到一种真正的人生高度。
(96275部队 桑林峰)
公仆的标杆
邓小平同志题字书名的《焦裕禄》一书,较为详实地记述了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从一个受地主剥削的穷孩子,一个受日本鬼子压迫的劳工到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该书刻画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根除“三害”,为了群众利益不迭目的誓不罢休的焦裕禄精神。
读透这本书,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兰考县委会议室墙上悬挂的三张彩绘地图(兰考全县沙丘、风口分布图、兰考全县排涝泄洪图和兰考全县盐碱地分布图)。这三张地图记录了焦裕禄同志为了兰考三十六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大雪封门之时,踏着冰雪扣开千家万户房门的足迹;在狂风暴雨之时,趟着泥路追寻茫茫洪水流向时的身影;在飞沙肆虐之时,迎着风沙摸索兰考人民生路的矫健身姿。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焦裕禄是说到的都做到了。隆冬的一天,兰考大地风雪肆虐。焦裕禄同志在桐林寨大队发放救灾物资时,转到7家徒四壁的村民汪心耕家。当汪心耕颤抖的双手接过救济粮和棉衣时,泪如泉涌:“感谢焦书记!”焦裕禄摇摇手“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当焦裕禄把压瓜铲递给汪心耕时,忽然他听到了从里间传出的呻吟声!当他听到汪心耕的女儿兰兰已经病倒了好几天,没钱看病时,焦裕禄迅速脱下棉衣,背起弦子,蒙上大衣,跨出屋门消失在去医院的冰天雪地里……
“关注人民事,忘身直若无”。今天,回过头来看,在焦裕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品质是目前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党同样非常需要这种精神和这种党员干部。
(95985部队 闫田志)
以必须的方式存在
军旅女作家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以50年前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故事作为叙事主题,展示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以来的悲欢。小说以主人公欧战军与白雪梅的爱情故事作为一条线索,通过白雪梅在欧战军去世后对五个孩子身世的回忆将读者带回西藏;另一条线索是交待家庭中两代人的误解与矛盾,展开子女在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人生,这条线索以亲情为重点。
在历史长河中,西藏军人是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在今天听来犹如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与生命苦难交融在一起,却被作者以一种安详的、平和的语气诉说出来,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而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必须的方式存在”,书中辛医生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追求安逸、优越、幸福的生活,其实这些都无可厚非,都是人之本性使然。
然而,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命运已 注定了他们要以“必须”的方式去生活。他们可以超越人的平庸,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强地活着。比如导弹司令杨业功,比如独臂英雄丁晓兵,比如好军医华益慰……他们是一群有着满怀热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时代和民族的希望与脊梁。
在今天这个重物质与实利的社会,《我在天堂等你》向我们传达了关于爱情、亲情和信仰这样人类最高尚的东西,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也让读者在回首苦难与共同体验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
《我在天堂等你》不但使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更让我感到了一种理解的支持。作为一名军人,当别人躺在舒适的床上约会周公的时候,我正匍匐于冰凉的训练场;当别人牵着恋人的纤手漫步闲游的时候,我正顶着烈日坚守在哨位上;当别人忙碌了一天在享受温水淋浴的时候,成股的汗水正流过我滴血的伤口……每当感到训练苦、当兵累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书中的主人公,想起那些勇敢的军人。于是,我不再埋怨和后悔从军的日子。
(武警8680部队 赵宁 马长春)
长征,历史给我们的财富
一日,我刚从基层连队采访回到办公室,一位同事急匆匆地冲进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著名记者罗开富的《红军长征追踪》再版了!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罗开富自1984年10月10日开始,从江西瑞金以西的于都河畔出发,历经1年零5天,于次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红军长征之后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的世界第一人。他在徒步走长征路的368天里,平均每天走75里路,并每天写一篇报道和一篇日记,及时捕捉长征路上的一早一木,一景一情、一人一事,把革命历史证明给当代人,把红军精神证明给当代人。在途中,他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由于高山缺氧,他险些丧命;超负荷的体力支出,使他的胃病复发,一路走下来,他瘦了十几公斤。在泸定桥,慰问他的杨成武将军看他瘦得实在不像样子,就“命令”他:你必须休息,抓紧把病治好。可他含泪请求道:“让我再坚持几天,实在不行再换人,假如我遭遇不幸,请接我的人将我的骨灰安放在吴起镇,这也证明了中国新闻记者的一份骨气啊!”因为这种精神,作者描写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摄取,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读这本书,既是读红军,也是读作者罗开富。
我一次次为红军悲壮的历史和作者惊人的毅力感动得落泪。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一大批外国朋友也加入到重走当年长征路的队伍中,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为什么有人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吃如此多的苦,重走长征路呢?恐怕不能片面地用“猎奇”、“好玩儿”这样的字眼来解释。他们一定被长征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所吸引。这种精神财富的精髓就是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追求。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以无可比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长征,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武警天津总队 李建伟)
与古人夜谈
在我的床头总放着一本清康熙年间吴楚才、吴调候叔侄二人编撰的文富堂本《古文观止》,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我独钟爱此书,它以字句严谨、陪着我默默走过了七个春秋。
工作闲暇之余,打开书卷,与古代的贤人志士深刻夜谈。那些周正的方块字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事件或战争就跃于眼前,作为一名军人,我为过去那肉搏撕杀的宏大场面而悲鸣,但更多的是久远的沉思和难以表述的感怀。通读全书12卷222篇文章,我总忘不了其中若干的训诫言辞。
比如,强固基础,实现抱负。《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记录的是魏徵在唐贞观十一年(637年)一次上疏时说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大意是,你要想树木茁壮成长,一定要巩固好它的根干;你要想水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好它的水道。部队领导经常教导我们,只有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才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赏识,不言而喻,只有打好求进之“基”,方会使理想之“木”繁茂,只有淡泊明志挖掘思想之“泉”,方会使抱负之“水”潺潺。
又如,审时度势,勇夺胜利。《子渔论战》讲述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为报复侮辱蔑视自己的楚国,不听大司马公孙固的直言劝阻,为呈一时之霸气,执意出兵攻打临近的亲楚的郑国,下令强渡泓水,未及全员渡河布势交战,便清败而归,使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历史谓之泓水之战。子渔用犀利言语,批判了宋襄公的墨守陈规,置客观条件于身后,缺乏实事求是的形势分析,就仓促号令三军上阵最后吃败仗。然后,他话锋一转:“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意思是,打仗要使战士明白失败是耻辱,教导士兵如何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我军一贯强调,政治工作要放在首位,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教育是不是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呢?
(93066部队 李仁敏)
一个让世人震撼的奇迹
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描述了几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全景。这场战争宣告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印证了毛泽东那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至理名言。从此,没有人再敢轻视这支“不可侮的力量”。
该书脱颖出一般战争题材写法,是一本很难得很值得一读的书。“实”是这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可以说,从头到尾拧不出多余的水分,如果说有丰润之笔,那也是对主题的丰富,没有让读者不舒服的感觉。作者跋山涉水,远渡重洋,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如同跳动的音符跃然纸上。人物心理、生理的描写,在战场和自然环境渲染中独显灵性,还原了战争的真实。
作者始终避虚就实,突出影响战争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实力悬殊越大,“精神力量”凸现越明显,潜意识中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作品描写战斗战役采取分合交融的写法。从近及远、由远及近;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不断的变焦;从敌谈我到我谈敌,不断的交叉互补。这种动静交叉、正反对比、快慢结合,让整个战争穿越时空,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将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血腥惨烈的拼杀,充满人性的怜慈,诸如“已经两天没有吃上饭了,我抓起一把雪填到嘴里,顿时清凉一阵,可慢慢地也无济于事了……”等令人难以忘却的细节,通过白描、对话、作战命令、新闻消息、评论、士兵的自述、回忆和日记等插在关键环节中,不断地对主题进行润色和烘托,同时,天空、黑暗、山峰、风、雪、闪电、饥寒等每一件特殊素材的运用,把一场场生死较量,写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
(63983部队 陶佑林)
有志 有识 有恒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一本薄薄的《曾国藩家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父、仁兄、孝子的形象。《曾国藩家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到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 言。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给诸弟的信中说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氏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就今天而言,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唯一的法宝就只有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不加强学习,又如何能跟得上战争的步伐?等到被战争淘汰时则悔之晚矣!
“有志、有识、有恒”,概括了一切成功所具有的基本因素,多年的军旅生涯,我也一直用“有志、有识、有恒”来提醒自己。书中类似的谈修养、谈读书的地方还很多,总之,我想不出有比它更好的修身读物了。
在过去,曾氏家书是被奉做治家圭臬来读的。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把治家当做大道理,但在传统中,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学者唐浩明的话评价这本书,“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95129部队 李勇 吴仿)
走近邓小平
如何再现邓小平的伟大一生和他的深邃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读完《小平忠告》,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纪实创作与理论研究完美结合的好书,他可以让我们更亲切、更深入地走近小平。
该书选取了邓小平在各个时期对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归纳整理了邓小平在1949年10月1日至1992年1月20日期间的言谈忠告100条,再现了邓小平的心路历程、思想境界和理论内涵,体现了邓小平在建国后许多重要决策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以及邓小平的光辉伟大形象。
黑格尔曾经说过:“谁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把它告诉他那个时代并使之实现,那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该书选取的邓小平著名论断无不发表在中国现代历史的紧要关头和关键时刻,这些讲话和谈话或谆谆教诲,或诚恳告诫,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体现了邓小平作为革命家的胆略、政治家的睿智、战略家的远见和理论家的深邃。例如,1956年9月16日,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一些分歧,他谆谆教诲:“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1982年9月1日,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邓小平诚恳告诫:“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94医院 万秀敏)
这是一味需围着香炉品着清茗方可下咽的佳食,这是一首用尽一生也读不完的美妙诗章,后人称它“绝唱”,它便是《红楼梦》。我第一次读它,便深深为那几个水袖云鬓的女子吸引。然而,毕竟彼时才情有限,入眼的只有莺莺燕燕的姓名,除了一个泥做的才子和一个水做的才女,为他们“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记世外仙妹寂寞林”的爱情心伤,别无他得。
稍长一点,我已能将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咀嚼个大概,我为它被世人纷说的身世着迷,为维纳斯断臂似的结尾着迷。韶华易逝,光阴难寻,潜回记忆,想那段宝黛之恋,一场木石前盟虽然在高鄂先生的笔下不抵金玉良缘,但苟活在尘问的另一个她,却终是得不到他的半点欢喜。爱情,可谓人世间最为奇妙最难以解说的感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视角度不同,带来的感受也就不同。于我心中,我更珍存的是执着的宝黛之情。少时天真的想法真切地影响了我那懵懂的爱情观。
生命难抵光阴的消殆,短暂的青春里,宝玉和黛玉的共同选择是:去爱一个人。因为为爱而生,所以他们会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词句潸然,所以他们要用爱来抵御死亡,用缠绵来抵御孤独,要在爱过之后化灰化烟,永不踏人生这虚无寂寞之地,要让那一场凄美销黯的爱情和滚滚泪珠冲破红楼,任凭雕梁画栋堆满石头,富贵名禄埋进荒冢。
只要有一双看过你灵魂的眼睛,即便终有一天灰飞烟灭,那便足够,这一生也算真实地存在过。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饮下的不是孤寂的情,而是前世今生的幸福。这是爱的自私。那块顽石的梦里,这双眼睛属于林黛玉。鲁迅曾说,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在我看来,却不尽如此,宝黛的爱情不仅是缘定三生的前世姻缘,更是建立在对理想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他们不关心尘世的仕途前程,他们永远直接地逼向生命的本真,去为所有美好的生命扼腕叹惜。
茫茫人海,找到三生石上有盟约的那场爱情还有多远?怎样的年华,怎样的才情,才配得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故事,合上书,我突然想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73857部队 许洁冰)
来点血性
徐贵样的《高地》是一部男人味道很足的小说:两个默契的军人因为一场“双榆树战斗”而感情断裂,一生都在谁应该登上高地建立头等功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荣誉、争夺精神高地,严泽光和王铁山的军人生涯跌宕起伏,盘根交错,他们演绎了一场男人之间史诗般的战斗。作品极力张扬军人的品质,呼唤军人应有的血性。
严泽光和王铁山自解放战争以来40余年的情感与命运纠葛:他们因为同时爱慕女兵杨桃而参军,不料杨桃在战争中“牺牲”,后来发现杨桃居然还活着。最初的“爱情争夺战”升级和变形为关于军人荣誉和尊严的“战争”。《高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层层展开,而背后的深刻内涵却锁住了男人骨子里捍卫荣誉、尊严、追逐精神高地的执著。整部小说以事业为横轴,以感情为纵轴,在捍卫荣誉和承担责任的交叉中为中国军人描画出一个完美坐标。故事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结尾: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争斗其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严泽光和王铁山在一生的争斗中都获得了人生的精神高地。
王铁山在爱情上忠贞不渝,在工作上更是忍辱负重;严泽光虽然刚愎自用,刁钻刻薄,但是他的身上有职业军人的刚毅、果断。他们都是我军杰出军人的代表。作品张扬的正是这种民族荣誉、责任和男人品质。它告诉我们做什么样的好人,做什么样的军人。作品一次次对“双榆树战斗”战术的争论,一次次情感的撞击好像一把重锤,敲击读者的心脏。随着“双榆树战斗”战术以年轻军人沈东阳的客观解释而定论,两个男人的争斗嘎然结束。虽然出乎意料,但正是因为这种出乎意料,使人物升华到一种真正的人生高度。
(96275部队 桑林峰)
公仆的标杆
邓小平同志题字书名的《焦裕禄》一书,较为详实地记述了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从一个受地主剥削的穷孩子,一个受日本鬼子压迫的劳工到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该书刻画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根除“三害”,为了群众利益不迭目的誓不罢休的焦裕禄精神。
读透这本书,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是兰考县委会议室墙上悬挂的三张彩绘地图(兰考全县沙丘、风口分布图、兰考全县排涝泄洪图和兰考全县盐碱地分布图)。这三张地图记录了焦裕禄同志为了兰考三十六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大雪封门之时,踏着冰雪扣开千家万户房门的足迹;在狂风暴雨之时,趟着泥路追寻茫茫洪水流向时的身影;在飞沙肆虐之时,迎着风沙摸索兰考人民生路的矫健身姿。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焦裕禄是说到的都做到了。隆冬的一天,兰考大地风雪肆虐。焦裕禄同志在桐林寨大队发放救灾物资时,转到7家徒四壁的村民汪心耕家。当汪心耕颤抖的双手接过救济粮和棉衣时,泪如泉涌:“感谢焦书记!”焦裕禄摇摇手“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当焦裕禄把压瓜铲递给汪心耕时,忽然他听到了从里间传出的呻吟声!当他听到汪心耕的女儿兰兰已经病倒了好几天,没钱看病时,焦裕禄迅速脱下棉衣,背起弦子,蒙上大衣,跨出屋门消失在去医院的冰天雪地里……
“关注人民事,忘身直若无”。今天,回过头来看,在焦裕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品质是目前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党同样非常需要这种精神和这种党员干部。
(95985部队 闫田志)
以必须的方式存在
军旅女作家裘山山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以50年前解放军进军西藏的故事作为叙事主题,展示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以来的悲欢。小说以主人公欧战军与白雪梅的爱情故事作为一条线索,通过白雪梅在欧战军去世后对五个孩子身世的回忆将读者带回西藏;另一条线索是交待家庭中两代人的误解与矛盾,展开子女在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人生,这条线索以亲情为重点。
在历史长河中,西藏军人是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在今天听来犹如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与生命苦难交融在一起,却被作者以一种安详的、平和的语气诉说出来,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而有些人的生命是以必须的方式存在”,书中辛医生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是以“应该”的方式存在,追求安逸、优越、幸福的生活,其实这些都无可厚非,都是人之本性使然。
然而,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命运已 注定了他们要以“必须”的方式去生活。他们可以超越人的平庸,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强地活着。比如导弹司令杨业功,比如独臂英雄丁晓兵,比如好军医华益慰……他们是一群有着满怀热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时代和民族的希望与脊梁。
在今天这个重物质与实利的社会,《我在天堂等你》向我们传达了关于爱情、亲情和信仰这样人类最高尚的东西,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也让读者在回首苦难与共同体验中获得一种精神升华。
《我在天堂等你》不但使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更让我感到了一种理解的支持。作为一名军人,当别人躺在舒适的床上约会周公的时候,我正匍匐于冰凉的训练场;当别人牵着恋人的纤手漫步闲游的时候,我正顶着烈日坚守在哨位上;当别人忙碌了一天在享受温水淋浴的时候,成股的汗水正流过我滴血的伤口……每当感到训练苦、当兵累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书中的主人公,想起那些勇敢的军人。于是,我不再埋怨和后悔从军的日子。
(武警8680部队 赵宁 马长春)
长征,历史给我们的财富
一日,我刚从基层连队采访回到办公室,一位同事急匆匆地冲进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著名记者罗开富的《红军长征追踪》再版了!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罗开富自1984年10月10日开始,从江西瑞金以西的于都河畔出发,历经1年零5天,于次年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红军长征之后徒步原路走完长征全程的世界第一人。他在徒步走长征路的368天里,平均每天走75里路,并每天写一篇报道和一篇日记,及时捕捉长征路上的一早一木,一景一情、一人一事,把革命历史证明给当代人,把红军精神证明给当代人。在途中,他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由于高山缺氧,他险些丧命;超负荷的体力支出,使他的胃病复发,一路走下来,他瘦了十几公斤。在泸定桥,慰问他的杨成武将军看他瘦得实在不像样子,就“命令”他:你必须休息,抓紧把病治好。可他含泪请求道:“让我再坚持几天,实在不行再换人,假如我遭遇不幸,请接我的人将我的骨灰安放在吴起镇,这也证明了中国新闻记者的一份骨气啊!”因为这种精神,作者描写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摄取,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读这本书,既是读红军,也是读作者罗开富。
我一次次为红军悲壮的历史和作者惊人的毅力感动得落泪。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一大批外国朋友也加入到重走当年长征路的队伍中,亲身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为什么有人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吃如此多的苦,重走长征路呢?恐怕不能片面地用“猎奇”、“好玩儿”这样的字眼来解释。他们一定被长征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所吸引。这种精神财富的精髓就是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追求。长征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的价值都是非凡的,它以无可比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而获得一种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永恒性。长征,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武警天津总队 李建伟)
与古人夜谈
在我的床头总放着一本清康熙年间吴楚才、吴调候叔侄二人编撰的文富堂本《古文观止》,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我独钟爱此书,它以字句严谨、陪着我默默走过了七个春秋。
工作闲暇之余,打开书卷,与古代的贤人志士深刻夜谈。那些周正的方块字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事件或战争就跃于眼前,作为一名军人,我为过去那肉搏撕杀的宏大场面而悲鸣,但更多的是久远的沉思和难以表述的感怀。通读全书12卷222篇文章,我总忘不了其中若干的训诫言辞。
比如,强固基础,实现抱负。《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记录的是魏徵在唐贞观十一年(637年)一次上疏时说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大意是,你要想树木茁壮成长,一定要巩固好它的根干;你要想水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好它的水道。部队领导经常教导我们,只有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才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赏识,不言而喻,只有打好求进之“基”,方会使理想之“木”繁茂,只有淡泊明志挖掘思想之“泉”,方会使抱负之“水”潺潺。
又如,审时度势,勇夺胜利。《子渔论战》讲述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为报复侮辱蔑视自己的楚国,不听大司马公孙固的直言劝阻,为呈一时之霸气,执意出兵攻打临近的亲楚的郑国,下令强渡泓水,未及全员渡河布势交战,便清败而归,使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历史谓之泓水之战。子渔用犀利言语,批判了宋襄公的墨守陈规,置客观条件于身后,缺乏实事求是的形势分析,就仓促号令三军上阵最后吃败仗。然后,他话锋一转:“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意思是,打仗要使战士明白失败是耻辱,教导士兵如何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我军一贯强调,政治工作要放在首位,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教育是不是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呢?
(93066部队 李仁敏)
一个让世人震撼的奇迹
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描述了几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全景。这场战争宣告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印证了毛泽东那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至理名言。从此,没有人再敢轻视这支“不可侮的力量”。
该书脱颖出一般战争题材写法,是一本很难得很值得一读的书。“实”是这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可以说,从头到尾拧不出多余的水分,如果说有丰润之笔,那也是对主题的丰富,没有让读者不舒服的感觉。作者跋山涉水,远渡重洋,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如同跳动的音符跃然纸上。人物心理、生理的描写,在战场和自然环境渲染中独显灵性,还原了战争的真实。
作者始终避虚就实,突出影响战争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实力悬殊越大,“精神力量”凸现越明显,潜意识中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作品描写战斗战役采取分合交融的写法。从近及远、由远及近;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不断的变焦;从敌谈我到我谈敌,不断的交叉互补。这种动静交叉、正反对比、快慢结合,让整个战争穿越时空,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将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血腥惨烈的拼杀,充满人性的怜慈,诸如“已经两天没有吃上饭了,我抓起一把雪填到嘴里,顿时清凉一阵,可慢慢地也无济于事了……”等令人难以忘却的细节,通过白描、对话、作战命令、新闻消息、评论、士兵的自述、回忆和日记等插在关键环节中,不断地对主题进行润色和烘托,同时,天空、黑暗、山峰、风、雪、闪电、饥寒等每一件特殊素材的运用,把一场场生死较量,写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
(63983部队 陶佑林)
有志 有识 有恒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一本薄薄的《曾国藩家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父、仁兄、孝子的形象。《曾国藩家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到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 言。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给诸弟的信中说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氏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就今天而言,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唯一的法宝就只有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不加强学习,又如何能跟得上战争的步伐?等到被战争淘汰时则悔之晚矣!
“有志、有识、有恒”,概括了一切成功所具有的基本因素,多年的军旅生涯,我也一直用“有志、有识、有恒”来提醒自己。书中类似的谈修养、谈读书的地方还很多,总之,我想不出有比它更好的修身读物了。
在过去,曾氏家书是被奉做治家圭臬来读的。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把治家当做大道理,但在传统中,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学者唐浩明的话评价这本书,“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95129部队 李勇 吴仿)
走近邓小平
如何再现邓小平的伟大一生和他的深邃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读完《小平忠告》,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纪实创作与理论研究完美结合的好书,他可以让我们更亲切、更深入地走近小平。
该书选取了邓小平在各个时期对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归纳整理了邓小平在1949年10月1日至1992年1月20日期间的言谈忠告100条,再现了邓小平的心路历程、思想境界和理论内涵,体现了邓小平在建国后许多重要决策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以及邓小平的光辉伟大形象。
黑格尔曾经说过:“谁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把它告诉他那个时代并使之实现,那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该书选取的邓小平著名论断无不发表在中国现代历史的紧要关头和关键时刻,这些讲话和谈话或谆谆教诲,或诚恳告诫,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体现了邓小平作为革命家的胆略、政治家的睿智、战略家的远见和理论家的深邃。例如,1956年9月16日,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一些分歧,他谆谆教诲:“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1982年9月1日,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邓小平诚恳告诫:“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94医院 万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