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外出务工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经形成,针对这个群体产生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表示了担忧,国家有关部门也从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给予了充分关注,不少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欣慰地看到不论是所谓的“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的正常入学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教育决不只是解决入学这样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特别是他们的道德心理状态更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首先,根据近几年对在我校就读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调查,我认为,不论是所谓的“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道德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良好解决,我们的教育断难成功。
由于“留守儿童”大都远离父母,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其他亲戚家;“流动儿童”虽然跟在父母身边却往往需要与父母一起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空间上的疏离,情感上的缺位,生活上的不安定,让这些孩子失去了道德心理成长的基本条件,久而久之,在他们身上便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倾向。
1、孤僻、忧郁,适应能力差。这些孩子由于从小接受不合理生活状态的影响,内心压力较大,可是他們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疏导,于是的日渐孤僻、忧郁,缺乏面对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极不稳定,意志力也十分薄弱。
2、消沉、焦虑,学习品质差。由于父母职能的缺失,或生存环境的恶劣,很容易使这些孩子对生活感到失望,对学习产生错误认识。他们消沉、焦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品质差。
3、粗俗、野蛮、文明礼貌差。由于家长管理的粗放,或本向没有自律,使这些孩子更容易接触到不良社会风习和恶浊的生活习惯,耳濡目染,就会变得言语粗俗,行为野蛮,缺乏文明礼貌。
4、盲目、自私,自我认知差。因为孤僻、忧郁,生存状态的不正常,使他们对主流的正确思想观点产生排斥心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私,缺乏责任心。对自我缺乏正确定位。有些则目光短浅,无远大志向。一心贪玩,厌弃学习。
5、自卑、对立,社交能力差。由于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会使他们与社会之间产生隔膜,以致社会意识、社交能力缺乏,不善言辞、不善交往。甚至产生被歧视感、自卑感。学生的心理负担重,对立情绪强。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较多,家庭,社会都应承担责任,但是作为学校综治办,为了助推社会和谐,为了更多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学生时代,多作研究,加强对他们的德育工作,才是更值得推崇的明智之举。
第二、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1、要通过街道社区对家长进行正确指导,使其关注自身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
家庭情况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判别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2、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道德心理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矫正这些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想品德课等课程上,既要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要进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从而使学生找到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前进动力。
(3)召开家长会。要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切身感悟父辈的辛劳,感悟到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4)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对他们尊重、理解和关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5)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空间,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也能拥有平衡、愉悦的心情。
(6)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却也渴望上进,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
(7)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3、要有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感觉到了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内心感受着强烈的不平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现代国家应当把平等的教育条件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愿在我们的国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生长。
首先,根据近几年对在我校就读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调查,我认为,不论是所谓的“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道德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良好解决,我们的教育断难成功。
由于“留守儿童”大都远离父母,或由祖父母监管,或寄宿其他亲戚家;“流动儿童”虽然跟在父母身边却往往需要与父母一起在城市里不停地辗转流动。空间上的疏离,情感上的缺位,生活上的不安定,让这些孩子失去了道德心理成长的基本条件,久而久之,在他们身上便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倾向。
1、孤僻、忧郁,适应能力差。这些孩子由于从小接受不合理生活状态的影响,内心压力较大,可是他們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疏导,于是的日渐孤僻、忧郁,缺乏面对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极不稳定,意志力也十分薄弱。
2、消沉、焦虑,学习品质差。由于父母职能的缺失,或生存环境的恶劣,很容易使这些孩子对生活感到失望,对学习产生错误认识。他们消沉、焦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品质差。
3、粗俗、野蛮、文明礼貌差。由于家长管理的粗放,或本向没有自律,使这些孩子更容易接触到不良社会风习和恶浊的生活习惯,耳濡目染,就会变得言语粗俗,行为野蛮,缺乏文明礼貌。
4、盲目、自私,自我认知差。因为孤僻、忧郁,生存状态的不正常,使他们对主流的正确思想观点产生排斥心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私,缺乏责任心。对自我缺乏正确定位。有些则目光短浅,无远大志向。一心贪玩,厌弃学习。
5、自卑、对立,社交能力差。由于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会使他们与社会之间产生隔膜,以致社会意识、社交能力缺乏,不善言辞、不善交往。甚至产生被歧视感、自卑感。学生的心理负担重,对立情绪强。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较多,家庭,社会都应承担责任,但是作为学校综治办,为了助推社会和谐,为了更多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学生时代,多作研究,加强对他们的德育工作,才是更值得推崇的明智之举。
第二、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1、要通过街道社区对家长进行正确指导,使其关注自身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
家庭情况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判别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的想法。虽然这样的心理产生不可避免,但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2、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道德心理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矫正这些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针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思想品德课等课程上,既要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也要进述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从而使学生找到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前进动力。
(3)召开家长会。要主动和家长们交流座谈,使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经常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切身感悟父辈的辛劳,感悟到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4)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对他们尊重、理解和关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5)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放松、减轻心理压力的空间,使他们能尽情地发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也能拥有平衡、愉悦的心情。
(6)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业上充满焦虑、畏难心理,却也渴望上进,如果这种上进心理能得到外界因素的有效诱发,那么这份上进的潜意识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最强动力。
(7)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还要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3、要有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感觉到了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内心感受着强烈的不平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现代国家应当把平等的教育条件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这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愿在我们的国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