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象派绘画的得失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绘画史上,人们通常更多地是赞扬它的功绩,本文想从客观角度,全面的阐述一下印象派对绘画的贡献和它客观存在的缺陷。旨在我们今天能批判的借鉴吸收其精华,扬弃糟粕。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史;贡献;缺陷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0-2
  19世纪70年代,法国发生了一个崭新的绘画运动——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了。这个画派对绘画进行了一场非常深刻的革新。这一运动的渊源要回溯到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康斯太勃尔和透纳,他们早就直接描绘大自然,或大自然提供的抒情的景色。康斯太勃尔和透纳比欧洲大陆的画家们先发现外光,这一伟大发现,对以后的印象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印象派的主将马奈在伦敦看到了透纳的画面大开了眼界,他发现了法国绘画所没有的境界。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的画也给马奈很大启发,委拉斯贵支把人体看做许多平面的汇集,是光线在这些平面上的反射,这种画法也就是后来马奈所主张的。
  印象派的画家们一方面继承了华托的富丽色彩和德拉克罗瓦对光和色彩的成就,并进一步在追求光与色变化上创造了绘画史上崭新的表现形式,打破了油画技法的陈套。开始探索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的远近法(色彩的空间透视这不同于过去所运用的线的透视。)
  莫奈对色彩的研究更深了一层。这与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上的发现有关。他们从光学仪器对日光的分析中发现了日光带共分七色,而绿、红、蓝则是阳光的三原色,这就纠正了几百年来都是以红、黄、蓝为基本色的传统观念,从而发展了对色彩的认识。如黄色在颜料上是原色,在色光上却是间色了,在光学中绿与红接近出现黄光,绿色在色光上是原色,但在颜料中不是原色,而是由黄和蓝调成的;他们首创了把原来表现色彩的方法提高到科学的认识上来合理使用,就使原来暗淡的画面变成充满大自然一样的光彩。于是在他们的画里赭色不再使用赭色颜料,而是把红、绿、黄各色逐笔画近一起,使观者在远处看时产生一种颤动着的赭色光彩。按照印象派的论点认定自然界最深的色为靛青,深绿和深紫,黑色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看来,阴影并非是无光,而是各种质和量的光的综合,这一贡献对于阴影的了解开辟了写实派从没有达到的领域。在这之前的写实派虽然也写生,但创作还是在室内进行的,所以在他们的画幅上更多的是对形的注重。印象派的画家提出绘画是眼睛的艺术,是色与光的凑合。在他们的作品中注意“色”“光”的写实。虽然也像柯罗一样是对景写生。但由于把对光学研究应用到画幅上来,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重叠笔触和强烈明亮的色彩。这就创造了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色彩效果,在画幅上表现了明媚的阳光,色彩和空间,这不能不算是绘画史上的一大进步。
  一、印象派的贡献
  印象派的绘画史贡献体现在:
  1、印象主义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对于光与色的变化的观察方法和光与色的表现方法,业绩是肯定的,它扩大了油画技术的范围,印象派画家在发展风景画方面是有贡献的。
  2、印象派同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区别在哪里呢?乔治·里维尔说:“为了题材的色调特点而处理题材,不是为了题材本身,这就是印象派画家不同其他画派的特点。”印象派为造型艺术开辟了新的一页。
  3、以整体观察,替代了把自然物象逐个细看的“连续观察”和用日光七色为基础的冷暖调子代替了以黑白为基础的明暗调子,从而创造了充满光、空气、朴素而又真实有生命的油画。
  4、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5、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意,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6、印象派的构图突破以前古典绘画里旧的固有模式,要自然生动多了。
  7、印象派的造型注重平面化的造型,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
  二、印象派的缺陷
  印象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一)印象派艺术的主要缺陷是脱离社会现实
  他们都不大关心社会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社会重要题材几乎全都排除在外。应该说在形式上后印象派要比印象派走得更远,使艺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二)印象派的画家常常是以习作代替创作,以感性代替理性
  他们在作一幅画时,事先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只是在画完后才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名称。
  (三)技法的缺陷,印象派技法的缺陷,大致可归纳如下
  1、过度使用吸收性的涂底画布。
  2、使用从吸管直接挤出来,不加任何粘结剂或树脂的颜料作画。
  3、过分使用挥发性油。
  4、放弃在完成后使用光油。
  以上所述的四个技法缺陷之中,一和三两项若适宜可说是一种健全的技法,但是这时期的颜料和现代的颜料一样,大都是使用罂粟油的生油调制的。这种颜料在装颜料的锡管中不易干化,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涂在画布上,也同样地不易干燥。而且缺少像亚麻仁油调制的颜料,有强大的粘着力,再加上使用过多的挥发性油和吸收油分的基地物,虽然油画干燥之后,可以获得印象派画家所希求的效果——画面上没有光泽。但是,这些颜料也同时失去本身的强大固着力和光泽,因此,常会使画面变灰暗,并且在颜料涂得厚一点的部分粉化,容易破碎剥落。至于基底物没上胶和画在纸板上的作品,若受冲击,颜料较容易掉下来。此外,印象派画家因为放弃了完成后上保护光油,所以在笔触分割凹凸、起伏变化大的画面上,很容易堆积灰尘,导致许多作品遭受灰尘污染的侵害。
  四、结语
  19世纪的后半期可说是印象派的时期,从绘画艺术观点来看,不可否认的是,19世纪以来至现代,的确是一个灿烂的时期。在绘画史上,绘画“观念”是個划时代的革新。印象主义绘画思想就是把绘画回归到真,回归到纯,回归到情感与理念最完美的哪个结合点上。所以我们要继承印象主义的绘画精神,把印象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融入我们的美术创作、美术教育之中。但在技法史上,印象派的画家画家犯了很多错误,尤其是他们为了
  表现瞬间的光线变化,而迅速作画。为避免产生太强的光泽,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干性油,而使用过多的挥发性油。在技法史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退化的时期。自印象派之后,有无数画派产生,现代的技法亦是继承印象主义时代以来的技法,不但没有改善,甚至在颜料中掺入细砂等异物,更增加画面的脆弱。所以,在此我们需要检讨油画技法,作为作画时的参考。今天的油画家能批判的借鉴吸收其精华,扬弃糟粕。
  参考文献:
  [1]李行远.印象派画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2]周正.油画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陈景容.油画的材料研究与实际应用[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4]张坚.写实主义与印象派时代——马奈、莫奈、雷诺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英]雷·史密斯著,彭雁译.美术家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骆勇忠,甘肃天水人,嘉兴南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插画丰富了书籍装帧的表现形式,是书籍形式美感的需要,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修养;同时借助视觉形象再现情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插画也是一门独立而又富有魅力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的涉及范围更为宽泛,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在插画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解决插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插画创作方向和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插画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插画表现能力。  关键词:插画;教
摘要:当代绘画艺术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觉世界,各种艺术思潮不断冲击,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不时的处于混沌状态,尤其是在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中,往往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静下心来,研究一下素描与色彩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关键词:当代绘画 ;素描 ;色彩 ;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8-1  在绘画艺术的世界里
摘要:抽象艺术一般由绘画者通过他们的主观思想用形状和颜色来表达,通常被理解为不描述自然的艺术。抽象作品中的语言和绘画与一般作品不同,没有很多直白的故事和背景,却解释着自然神秘迷人的一面。本文通过抽象绘画中可视部分和抽象语言不可视部分,讨论绘画抽象的表达形式与意义。  关键词:抽象艺术语言;视觉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8-1一、 抽象画的概
摘要: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关键词:笔墨;用笔;用墨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取向,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而清人王石谷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种成就建立在他对于绘画史通盘、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和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方面是由于书画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另一方面则是书画同源,二者都源于远古先民们简单朴实的线条表达,继而衍生出丰富的书画形式。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艺术;书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0-1人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社会动荡与民族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业画家,士大夫参与到了绘画中,民间美术活动兴盛,美术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美术创作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中原农业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的交融丰富了绘画的内容与表现技法,也促进了绘画新面貌的出现。  关键词:魏晋时期;人物画;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和演变的历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说明,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在当下多元共存的发展模式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希望新世纪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油画家们能够通过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启迪大众,引起大众的反思,诠释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演变;创新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0-1  众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