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列宁离开我们虽然已经八十多年了,但他的事业、学说、高尚的革命品质却给予一代又一代人以教育、鞭策和鼓励,鼓舞着全世界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今,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学习和践行列宁的崇高品质,对提升党员素质、纯洁党的队伍、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风格;品质
列宁是一代伟人,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以超人的精力,谦虚而朴实地领导和推动工作前进,他的伟大人格、崇高品质、亲民作风、甘做人梯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推崇和学习。
一、艰苦朴素,谦虚低调
列宁的生活一向很简朴,处处表现出朴实和谦虚的品德。在他一生中,将近有二十年是在监狱、流放地和国外政治流亡中度过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住过草棚;胜利以后,列宁下农村时仍坚持住草棚,谢绝主人给他安排较舒适的住处。流亡国外时,他主要靠微薄的稿费和有限的党费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以后,他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对生活的要求不高、绝不奢求,但始终很爱卫生、很整洁。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大写字台、一部电话机、两个书架、一把给客人坐的舒服的椅子和两三把硬椅子;墙上除了地图和两张相片,就再没有别的陈设了。
列宁在工作和待人接物方面,也极其朴实、谦恭有礼。在对待党中央委员、人民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态度上,列宁尊称每一个人为“您”。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贯不希望自己处在受人瞩目的地位;在听取别人意见时和蔼可亲、热情关注、不急不躁,和交谈者并肩而坐;不管同什么人谈话,他总是心平气和,仔细倾听,没有一点架子。列宁不喜欢高傲自大,他认为,党的纪律对每个党员来说都应该一视同仁,都应从自身做起。他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党的事业,模范地遵守党的集体领导,经常开展自我批评,随时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反对突出个人。列宁从未向组织和别人提出个人要求,也从来没有提过任何意见;如果自己需要什么,则一定是请求,而不是要求;他始终那样客气、温和。
二、深爱群众,关心同志
列宁非常关心同志。无论是在狱中或是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在流放中或是在国外侨居的时候,以及在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期间,他都是关心同志的。同时,他也关心需要帮助的关系十分疏远的人,从不抛弃流放的同志。十月革命以前,常有同志从西伯利亚流放地或敌人监狱中逃出来,列宁便给他们张罗住处、饮食、衣服以及找工作等;十月革命以后,他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热忱地关心周围同志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他常向秘书说:“同志们在忘我地工作……顾不上生活问题。您要关心这方面的事。您应当是每一个人民委员的母亲、姐妹和保姆。”(《回忆列宁》第4册第153页)。列宁当了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后,对所有的老同志也同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列宁日理万机,但是当谈到要帮助别人时,从来没有说过没有时间这样的话。列宁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当有的同志疲倦了,身体不适,他就让他们去度假,而且不准他们提前回来。鉴于许多领导同志营养跟不上,积劳成疾,列宁提出在克里姆林宫办食堂,把身体最虚弱的同志请来用膳。
列宁对教授、学者、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也是极为关怀的。尽管国家十分困难,但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万多名科学家、文学家、演员和艺术家获得了“科学院口粮”的标准,提高了工资水平,并实行奖金制度和国外购书制度,还建立了若干处疗养所。列宁最喜欢最爱护儿童,也一直关怀儿童保健工作。1919年,国内遭受饥荒,粮食供应情况极为不好,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免费供应儿童粮食以及改善儿童的粮食供应和工人福利的命令。命令规定:免费供应十四岁以下儿童的粮食,不管他们父母的口粮是多少。这项命令在十六个非农业地区的大工业中心实施,后来又扩大到更多的地区,并把年龄限制提到十六岁。
列宁善于摸到群众的脉搏,他接近群眾,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工农群众。列宁非常同情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的贫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都让他感到切肤之痛。他和革命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千百万起义的工人和农民来说,列宁是天才的领袖,他既能理解工人和农民内心深处的思想,也能理解最高深的科学知识,他认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解释每一个措施,了解普通工人和农民对政府某些法令的反映,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他经常收到大量的信件,并做到封封必复,并指示要把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收到的全部申诉立即向他汇报,书面申诉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口头申诉要在四十八小时内汇报。
三、奉公守法,公正廉洁
列宁奉公守法,不图私利。1918年5月,人民委员会总务处长给他多发了工资,薪金由每月500卢布提高到800卢布,他非常恼火,立即写信指责处长,责令当即说明情况,并给予他严重警告的处分。
列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原则性。他从不失约、从不迟到、从不搞特殊化,对中央的决定,十分认真,从不讨价还价。列宁在领导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原则性。列宁一生完全服从社会主义的利益,向来反对宣传颂扬他个人。他常说,不论在党的会议上或报刊上,都不准夸大他个人的功绩、对他个人作任何的颂扬,应该把党和群众放在首位。列宁不喜欢讲排场,经常回避各种大型宴会和晚会,尽管这种宴会和晚会很少举行,也很简单。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提出要举行列宁五十诞辰的庆祝活动,全体代表一致赞同,但列宁坚决反对,他严厉指出,在胜利的面前,布尔什维克党存在着骄傲自大的危险,他希望布尔什维克党不要堕落到骄傲自大的境地。列宁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要不经他的同意出版他的著作。
列宁不计个人恩怨和得失。某些同志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执行不正确的路线,他毫不留情批评他们,等错误纠正了、路线端正了,大家又同心协力地干工作,同志不感到委屈,也不存什么芥蒂,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列宁将事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事情涉及到原则性的重大分歧,不管他同这些人过去如何亲密,他也同他们断绝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如果有人粗暴地违反纪律或对他负责管理的国家财产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列宁也善于惩罚这种人。他的语言十分生动、尖锐,击中要害,始终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对于机会主义者、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思想上的敌人他用富于逻辑性的论据和讽刺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并且用尖锐的、一针见血的词句来嘲笑他们。他的极其惊人的真理的力量使敌人都害怕,直到现在,列宁的话还使社会主义的形形色色的敌人胆战心惊,他的讲话在形式上都很简朴,然而在内容上却很深刻,并和实际情况、和亿万人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连。他对人要求严格,但是他对别人从不轻易发怒或侮辱人格。然而他却 四、坚持原则,勇于斗争
列宁勇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时代列宁因参加大学生风潮而第一次被捕,警察分局长问他:“小伙子,您干吗要造反啊?要知道,您的前面是一堵墙”。列宁回答道:“是一堵墙,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的!”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同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斗争,建立和巩固了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和端正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获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最初,机会主义者很嚣张,但列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广大人民是要革命的,原则立场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立场。他坚决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进行不懈的斗争,由于列宁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广大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认识,各种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终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孟什维克作为一个反党派别已经被粉碎了,但其残余分子仍然存在。他们在胜利面前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列宁批驳了这种错误论点,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达到一定文化水平,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3-434页)。列宁的英明论断,鼓舞了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粉碎了孟什维克的谬论。当他得知有人没有执行决定,对待工作敷衍塞责或破坏党和国家的纪律时,他怒形于色,斥责这样的工作人员,并要求给予严厉的处分。
五、严于律己,奉行民主
列宁严于律己、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化。列宁常说,无产阶级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后,有时出外作报告,自己步行而去,不坐小车。参加义务劳动从来不指手划脚,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劳动者,队长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当摄影师要给他照相时,他制止说:“我不是来照相的,而是来劳动的。”(储瑞耕:《列宁——人民的公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列宁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早退,总是提前到会。在开会之前或中间休息时,他总是同代表们在一起,交谈他们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特别详细地询问工农群众的生活和情绪。
列宁民主不专权,遵守集体领导。大家都知道列宁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建议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列宁一贯严格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每次在做出结论之前,他总要仔细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重要的问题,在一切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从来不个人说了算,从不擅自作决定,而是把问题提交到一定的会议上,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党的决议作为全党行动的准则。在评价历史事件和解决当前任务的时候,列宁一贯把党和群众放在首位,希望无论如何不要使我们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
列宁善于同各种各样的人物交谈,从每个人那里吸取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不脱离社会实际,不为理论所框住而冷静地观察周围的生活并敏锐地倾听生活的呼声。他既是一个坚定地拥护某种理论的人,同时又冷静的注意生活中的一切特点和一切变化;他既不忽略总的原则路线,又不脱离俄国社会实际;他不强迫任何人接受自己的理论。
六、勤奋求实,孜孜不倦
列宁最爱学习、也最善于学习。他总是离不开书,在著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就参考了五百八十三本书。不论在何等恶劣环境中,甚至在监狱、流放地,都能孜孜不倦地工作、学习和写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首先打听有没有图书馆,甚至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还通过他的姐姐在莫斯科国立图书馆给他借书看。正如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如果不读书,不阅读外文报纸和杂志,伊里奇就不可能从事他所进行的工作,也不可能具有非常丰富和渊博的知识。”(娜·康·克鲁普斯克娅:《论列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页)。
列宁的学习是多方位的,主要是请教马克思、请教工农群众、请教革命实践。他总是带着现实斗争中提出的问题,反复阅读马克思的有关著作,思索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结合俄国革命的实際情况,听听群众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最后才得出明确的结论,当然,要确定结论是否正确,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读书的方法也是独特的,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疑难问题,就停下来反复思考,直到弄懂才再往下看。如果书是他自己的,他就用铅笔写上简短的、切中要害的评语。如果是别人的,他就进行摘录,并写上自己的批注,他写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和摘录,一有时间就拿起来研究,这些笔记和摘录,后来成为他著书立说的珍贵材料。
列宁顽强学习、勤于实践。他懂得,为了到群众中去,并号召群众跟随着自己走,本身必需在理论上狠下功夫。他顽强、有计划、系统的学习,他面前总是放着一本书,一有空闲他就读,不管这一空闲时间多么短。同时,列宁也认为,学习不仅靠书本,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深入地研究生活,密切联系人民,熟悉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掌握群众的丰富经验。列宁反对死啃书本,他不止一次说过,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和逐字逐句地重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理,而必须吸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涵义,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以便把这一伟大的学说运用到实际环境和生活中去,他总是用生动的事例来阐明这些原理。
历史证明,列宁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冷静、审慎,又具有革命家的伟大的胆略和坚定性;他既是一个善于吸引听众全部注意力的热情的鼓动家和宣传家,同时又是一个为了实现既定任务而能够预先考虑到一切细节的组织者。在列宁身上体现了领袖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仍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储瑞耕:《列宁——人民的公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2]《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57年俄文版第1卷第435页
[3]《列宁全集》第35卷第248、329页
[4]《列宁全集》第31卷第258页
[5]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页
[6]《回忆列宁》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页
[7]《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3-434页
[8]娜·康·克鲁普斯克娅:《论列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页
基金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X069);
2、湘财企指【2013】14号资助项目;
3、南华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
关键词:列宁;风格;品质
列宁是一代伟人,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以超人的精力,谦虚而朴实地领导和推动工作前进,他的伟大人格、崇高品质、亲民作风、甘做人梯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推崇和学习。
一、艰苦朴素,谦虚低调
列宁的生活一向很简朴,处处表现出朴实和谦虚的品德。在他一生中,将近有二十年是在监狱、流放地和国外政治流亡中度过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住过草棚;胜利以后,列宁下农村时仍坚持住草棚,谢绝主人给他安排较舒适的住处。流亡国外时,他主要靠微薄的稿费和有限的党费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以后,他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对生活的要求不高、绝不奢求,但始终很爱卫生、很整洁。他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大写字台、一部电话机、两个书架、一把给客人坐的舒服的椅子和两三把硬椅子;墙上除了地图和两张相片,就再没有别的陈设了。
列宁在工作和待人接物方面,也极其朴实、谦恭有礼。在对待党中央委员、人民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态度上,列宁尊称每一个人为“您”。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贯不希望自己处在受人瞩目的地位;在听取别人意见时和蔼可亲、热情关注、不急不躁,和交谈者并肩而坐;不管同什么人谈话,他总是心平气和,仔细倾听,没有一点架子。列宁不喜欢高傲自大,他认为,党的纪律对每个党员来说都应该一视同仁,都应从自身做起。他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党的事业,模范地遵守党的集体领导,经常开展自我批评,随时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反对突出个人。列宁从未向组织和别人提出个人要求,也从来没有提过任何意见;如果自己需要什么,则一定是请求,而不是要求;他始终那样客气、温和。
二、深爱群众,关心同志
列宁非常关心同志。无论是在狱中或是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在流放中或是在国外侨居的时候,以及在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期间,他都是关心同志的。同时,他也关心需要帮助的关系十分疏远的人,从不抛弃流放的同志。十月革命以前,常有同志从西伯利亚流放地或敌人监狱中逃出来,列宁便给他们张罗住处、饮食、衣服以及找工作等;十月革命以后,他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热忱地关心周围同志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他常向秘书说:“同志们在忘我地工作……顾不上生活问题。您要关心这方面的事。您应当是每一个人民委员的母亲、姐妹和保姆。”(《回忆列宁》第4册第153页)。列宁当了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后,对所有的老同志也同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列宁日理万机,但是当谈到要帮助别人时,从来没有说过没有时间这样的话。列宁对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当有的同志疲倦了,身体不适,他就让他们去度假,而且不准他们提前回来。鉴于许多领导同志营养跟不上,积劳成疾,列宁提出在克里姆林宫办食堂,把身体最虚弱的同志请来用膳。
列宁对教授、学者、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也是极为关怀的。尽管国家十分困难,但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万多名科学家、文学家、演员和艺术家获得了“科学院口粮”的标准,提高了工资水平,并实行奖金制度和国外购书制度,还建立了若干处疗养所。列宁最喜欢最爱护儿童,也一直关怀儿童保健工作。1919年,国内遭受饥荒,粮食供应情况极为不好,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免费供应儿童粮食以及改善儿童的粮食供应和工人福利的命令。命令规定:免费供应十四岁以下儿童的粮食,不管他们父母的口粮是多少。这项命令在十六个非农业地区的大工业中心实施,后来又扩大到更多的地区,并把年龄限制提到十六岁。
列宁善于摸到群众的脉搏,他接近群眾,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工农群众。列宁非常同情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的贫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都让他感到切肤之痛。他和革命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千百万起义的工人和农民来说,列宁是天才的领袖,他既能理解工人和农民内心深处的思想,也能理解最高深的科学知识,他认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解释每一个措施,了解普通工人和农民对政府某些法令的反映,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他经常收到大量的信件,并做到封封必复,并指示要把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收到的全部申诉立即向他汇报,书面申诉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口头申诉要在四十八小时内汇报。
三、奉公守法,公正廉洁
列宁奉公守法,不图私利。1918年5月,人民委员会总务处长给他多发了工资,薪金由每月500卢布提高到800卢布,他非常恼火,立即写信指责处长,责令当即说明情况,并给予他严重警告的处分。
列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原则性。他从不失约、从不迟到、从不搞特殊化,对中央的决定,十分认真,从不讨价还价。列宁在领导党和政府的工作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原则性。列宁一生完全服从社会主义的利益,向来反对宣传颂扬他个人。他常说,不论在党的会议上或报刊上,都不准夸大他个人的功绩、对他个人作任何的颂扬,应该把党和群众放在首位。列宁不喜欢讲排场,经常回避各种大型宴会和晚会,尽管这种宴会和晚会很少举行,也很简单。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提出要举行列宁五十诞辰的庆祝活动,全体代表一致赞同,但列宁坚决反对,他严厉指出,在胜利的面前,布尔什维克党存在着骄傲自大的危险,他希望布尔什维克党不要堕落到骄傲自大的境地。列宁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要不经他的同意出版他的著作。
列宁不计个人恩怨和得失。某些同志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执行不正确的路线,他毫不留情批评他们,等错误纠正了、路线端正了,大家又同心协力地干工作,同志不感到委屈,也不存什么芥蒂,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列宁将事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事情涉及到原则性的重大分歧,不管他同这些人过去如何亲密,他也同他们断绝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如果有人粗暴地违反纪律或对他负责管理的国家财产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列宁也善于惩罚这种人。他的语言十分生动、尖锐,击中要害,始终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对于机会主义者、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思想上的敌人他用富于逻辑性的论据和讽刺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并且用尖锐的、一针见血的词句来嘲笑他们。他的极其惊人的真理的力量使敌人都害怕,直到现在,列宁的话还使社会主义的形形色色的敌人胆战心惊,他的讲话在形式上都很简朴,然而在内容上却很深刻,并和实际情况、和亿万人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连。他对人要求严格,但是他对别人从不轻易发怒或侮辱人格。然而他却 四、坚持原则,勇于斗争
列宁勇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时代列宁因参加大学生风潮而第一次被捕,警察分局长问他:“小伙子,您干吗要造反啊?要知道,您的前面是一堵墙”。列宁回答道:“是一堵墙,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的!”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同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斗争,建立和巩固了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和端正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获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最初,机会主义者很嚣张,但列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广大人民是要革命的,原则立场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立场。他坚决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进行不懈的斗争,由于列宁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广大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认识,各种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终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孟什维克作为一个反党派别已经被粉碎了,但其残余分子仍然存在。他们在胜利面前散布消极悲观的论调,列宁批驳了这种错误论点,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达到一定文化水平,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3-434页)。列宁的英明论断,鼓舞了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粉碎了孟什维克的谬论。当他得知有人没有执行决定,对待工作敷衍塞责或破坏党和国家的纪律时,他怒形于色,斥责这样的工作人员,并要求给予严厉的处分。
五、严于律己,奉行民主
列宁严于律己、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化。列宁常说,无产阶级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十月革命胜利后,有时出外作报告,自己步行而去,不坐小车。参加义务劳动从来不指手划脚,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劳动者,队长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当摄影师要给他照相时,他制止说:“我不是来照相的,而是来劳动的。”(储瑞耕:《列宁——人民的公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列宁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早退,总是提前到会。在开会之前或中间休息时,他总是同代表们在一起,交谈他们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特别详细地询问工农群众的生活和情绪。
列宁民主不专权,遵守集体领导。大家都知道列宁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建议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列宁一贯严格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每次在做出结论之前,他总要仔细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重要的问题,在一切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从来不个人说了算,从不擅自作决定,而是把问题提交到一定的会议上,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党的决议作为全党行动的准则。在评价历史事件和解决当前任务的时候,列宁一贯把党和群众放在首位,希望无论如何不要使我们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
列宁善于同各种各样的人物交谈,从每个人那里吸取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不脱离社会实际,不为理论所框住而冷静地观察周围的生活并敏锐地倾听生活的呼声。他既是一个坚定地拥护某种理论的人,同时又冷静的注意生活中的一切特点和一切变化;他既不忽略总的原则路线,又不脱离俄国社会实际;他不强迫任何人接受自己的理论。
六、勤奋求实,孜孜不倦
列宁最爱学习、也最善于学习。他总是离不开书,在著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就参考了五百八十三本书。不论在何等恶劣环境中,甚至在监狱、流放地,都能孜孜不倦地工作、学习和写作。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首先打听有没有图书馆,甚至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还通过他的姐姐在莫斯科国立图书馆给他借书看。正如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如果不读书,不阅读外文报纸和杂志,伊里奇就不可能从事他所进行的工作,也不可能具有非常丰富和渊博的知识。”(娜·康·克鲁普斯克娅:《论列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页)。
列宁的学习是多方位的,主要是请教马克思、请教工农群众、请教革命实践。他总是带着现实斗争中提出的问题,反复阅读马克思的有关著作,思索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结合俄国革命的实際情况,听听群众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最后才得出明确的结论,当然,要确定结论是否正确,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读书的方法也是独特的,阅读过程中一旦发现疑难问题,就停下来反复思考,直到弄懂才再往下看。如果书是他自己的,他就用铅笔写上简短的、切中要害的评语。如果是别人的,他就进行摘录,并写上自己的批注,他写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和摘录,一有时间就拿起来研究,这些笔记和摘录,后来成为他著书立说的珍贵材料。
列宁顽强学习、勤于实践。他懂得,为了到群众中去,并号召群众跟随着自己走,本身必需在理论上狠下功夫。他顽强、有计划、系统的学习,他面前总是放着一本书,一有空闲他就读,不管这一空闲时间多么短。同时,列宁也认为,学习不仅靠书本,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深入地研究生活,密切联系人民,熟悉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掌握群众的丰富经验。列宁反对死啃书本,他不止一次说过,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意味着死记硬背和逐字逐句地重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理,而必须吸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涵义,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以便把这一伟大的学说运用到实际环境和生活中去,他总是用生动的事例来阐明这些原理。
历史证明,列宁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冷静、审慎,又具有革命家的伟大的胆略和坚定性;他既是一个善于吸引听众全部注意力的热情的鼓动家和宣传家,同时又是一个为了实现既定任务而能够预先考虑到一切细节的组织者。在列宁身上体现了领袖的高尚情操和高贵品质,仍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储瑞耕:《列宁——人民的公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2]《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57年俄文版第1卷第435页
[3]《列宁全集》第35卷第248、329页
[4]《列宁全集》第31卷第258页
[5]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页
[6]《回忆列宁》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6页
[7]《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3-434页
[8]娜·康·克鲁普斯克娅:《论列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7页
基金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X069);
2、湘财企指【2013】14号资助项目;
3、南华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