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学习:溯源、前景与误区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直至不久前,面向成千上万学习者大规模提供个性化教育纯属天方夜谭。得益于普适计算能力、大规模用户群体和可扩展分析算法,现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通过自适应学习的形式,基于学习者的输入而非教师的直觉改变学习者个体的学习体验。这篇综述旨在向工程教育领域负责人和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三个方面的指导。首先,解释什么是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及这种系统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其次,对自适应系统的主要用例及可能性进行分类;最后,简要阐述现阶段自适应系统的局限以及值得关注的地方。工程专业的负责人和教师可以据此判断他们的教学环境是否适合使用这些系统;教育研究者则可以研究现有系统的特点,了解它们能在哪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在线学习;自适应学习;机器学习;慕课;认识论;学习者模型;知识跟踪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8)7-0043-11
  导读:从历史上看,对教育而言,个性化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我国以前的私塾便是一种个性化教育,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传统导师制(即所谓OxCam Tutor模式)更是个性化教育的典范。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因人施教”其实也是为了使教学更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私塾”也好,“导师制”也好,远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私塾”还可能有悖于现代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人施教”的“人”也不一定是某一个“个体”,更多的是以班组为单位的“个体”,因此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在技术与教育如此“水乳交融”的今天,借助技术手段帮助教育重拾“个性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个性化,那么目前自适应教育则被认为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上策”,而“现在由于有普适计算能力、大规模用户群体以及可扩展分析算法,我们能够基于学习者的输入而非教师的直觉改变个体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够大规模开展”),学术界可能觉得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商界则从中嗅到浓浓商机,于是自适应学习应运而生,如同其他一些基于技术的教学创新一样,在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风生水起。然而,毋庸讳言,并非所有人都真正了解自适应学习;要充分发挥自适应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我们就必须对其“知根知底”,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本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研究者佩特·约翰内斯和拉里·拉格斯多姆博士提交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2017年年会的论文①,文章不是很长,但诚如史蒂芬·道恩斯所言,言简意赅,较为完整地给读者呈现了自适应学习领域的发展历史、实践与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一点需要说明,本文的读者对象原本是工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所以个别地方的措辞明显针对工程教育领域同行,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文章所述仅局限于工程教育。
  文章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对自适应学习进行溯源:发展脉络和科学原理。从其发展脉络看,一方面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把电脑作为一种自动化辅导教师(an automated form of tutor)或‘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使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教育领域慕课的兴起和数据科学领域机器学习方法的发展”,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坚持学习的信心”,最终降低辍学率。至于科学原理,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要介绍了与自适应学习系统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自适应模型、领域模型和用户模型、叠加建模与不确定性建模,以及知识跟踪等。
  文章第二部分在回顾自适应学习现状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基础上展望发展前景。从现状看,自适应学习领域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领域,“企业、出版商以及后台系统供应商都在把自己的收入和客户满意度押在自適应学习上”,当然,高等教育机构也不甘落后,事实上不少商业机构与大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另外,有些大学“投资开发用于‘高危’学生预警系统的学生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有助于设计和实施自适应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不及格率和辍学率”。自适应学习的商业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垄断或对成效夸大其词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企业与学术界合作的一些项目中了解到一些实施案例的情况,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减少学习时间”“缩小成绩和学习参与度的差距”,以及“提高考试及格率”。第二部分以一个图表收尾,分别从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和自适应模型三个角度归纳自适应系统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学习科学研究者和计算机科学家的潜在好处。
  虽然研究表明自适应学习能够产生一些积极学习效果,但是也存在言过其实的宣传。2013年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启动“自适应学习市场加速项目”,旨在推广自适应学习的应用,成功中标者包括14家高等教育机构。这是一个大规模项目,共有23,000名学生参加该项目,基金会委托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学习结果、成本和满意度等方面。研究结果喜忧参半。换言之,大众传媒或企业对自适应学习的成效有言过其实之嫌。因此,文章第三部分的第二小节重点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学生的歧视和标签化,比如,根据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上的学习情况给他们贴上“差生”“中等生”或“优等生”标签是否会产生副作用?标签化是否会导致学生“只能囿于某种学习路径”?例外情况的学生又该如何处理?再者,不论从何种角度看,算法都不是中立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有些学生遭受歧视。第二,自适应学习系统赖以支撑的知识和认识观单一,从而影响其应用范围。比如,大多数自适应学习系统都把知识分为描述性和程序性两种,“认为所有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建模,也可以显性化”,未能处理隐性知识。换言之,它们可能适合某些内容的学习,但对于另外某些内容的学习可能作用适得其反。第三,学生数据的透明性、易得性和安全性同样是我们必须警惕的问题。   文章最后指出,自适应学习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或局限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结果”。自适应学习是一种潮流,甚至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不管我们喜欢与否,它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作者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要排斥它,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从而在自适应学习领域发挥应有的影响,帮助其健康发展。
  衷心感谢佩特·约翰内斯和拉里·拉格斯多姆博士对本文的翻译所给予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肖俊洪)
  引言
  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工程学教授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在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发表了一个演讲,展望如何通过新技术工具和新教学方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景。他特别强调可以打造能因人而异调整学习进度、深度和方法的在线和混合式学习材料,给课程注入活力(Hennessy, 2015)。其他学者也发表过同样的意见。譬如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把“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列为其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来自不同大学、基金会、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性公司的37名代表组成的“学习分析工作组”提出了一个“终极”目标,即“大规模提供个性化网络学习,满足地球上每一个人对任何知识领域的求知欲”(Pea, 2014)。Knewton、Acrobatiq、Coursera以及 Udacity这些公司或是把自适应学习技术商业化,或是正在使用这种技术。此外,在线高等教育机构也正在其课程中使用这种技术,譬如美国西部州长大学(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鉴于此,大学的工程学院和教师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就要面对如何运用自适应技术和类似的技术提高学习效果的问题。当然,学生和家长可能会提出此类问题,媒体甚至认证机构也可能提出此类问题。
  本综述旨在帮助工程教育的负责人和教师了解什么是自适应学习系统,这种系统的主要用途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自适应学习溯源
  在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改变其学习体验,而非全班的学习体验,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既不是一个新目标,也不是不可为之的事情。毕竟,教师向某个学生提供反馈或助教在实验课上以不同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这些都不是只在科幻故事中才可以做到的。现在由于有普适计算能力、大规模用户群体以及可扩展分析算法,我们能够基于学习者的输入而非教师的直觉改变个体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而且是能够大规模开展的。但是,直至不久前这种事情还只是天方夜谭。本节将简要回顾自适应学习在教育研究这个宽广领域的地位以及现代自适应教育的理论基础。
  1. 自适应教育的历史
  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个性化,那么目前自适应教育则被认为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上策。我们可以循着两个方面探索自适应学习的发展脉络。一条脉络可以溯源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把电脑作为一种自动化辅导教师(an automated form of tutor)或“智能辅导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使用的可能性(Wan, 2016)。智能辅导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执行教学或学习辅导功能(比如挑选作业、提问、提示、评价学生的回答、反馈、鼓励反思和提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语等),并且对学生的认知、动机或情感状态进行建模,以调整或个性化这些功能”(Nesbit, Liu, Liu,
其他文献
【摘 要】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形式不一,作用各异,且多为纸质培训。包头地区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尝试远程开展此项工作,成效显著。本文利用基于图结构的拓扑算法对继续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和考试流程的约束规范进行研究,采用AOV网排序功能对选课、课程内各知识单元学习和考试等环节实现前驱后继条件的行为限定实验,确保对全部课程以及每个课程内各知识
【摘 要】    为了保障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实施了院校审核。2009年英国开放大学的院校审核是衡量英国开放大学质量以及支持服务水平的重要指南。建立我国开放大学外部质
【摘 要】本文旨在呈现土耳其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的概况。位于埃斯基谢希尔省(Eskisehir)的阿纳多卢大学(Anadolu University)(1982年建校)是“巨型大学”之一,有100多万在籍注册远程学生。伊斯坦布尔大学(Istanbul University)和阿塔图克大学(Ataturk University)则是两所新近开设开放教育专业的公立大学。土耳其的远程开放教育招收大批开放教育
匠心,乃是精雕细琢,凭借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匠心,乃是兢兢业业,靠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匠心,又是一双巧妙的手,绘出一片美景。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志士,他们独具匠心,历经磨难,成就了一番事业。古罗马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让滚滚水流穿山越岭逆流而上;古埃及人用坚固的花岗岩打造出了耸峙千年不倒的金字塔;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成刷新了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桥的纪录;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
【摘 要】  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及自身的特质,分析了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归类,提出了远程教育中素质教育SCRIT模式,指出应该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达成,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的环境,提升教师能力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此,对通过该SCRIT模式实施素质
[编者按] 不断适应终身学习条件下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新型学习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课题。《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要探索并构建“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及其趋势,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师在新型学习模式构建中的角色与作用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探索及相关研究,等等,
摘 要:“太阳、麦地、诗人”,这三个意象在海子的《麦地与诗人》一诗中相遇,构成了“天—地—人”这一宏大的诗歌框架。诗中的海子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与天地对话,既为无法回报天地的情义而愧疚无奈,又因对诗人职责的自省而痛苦万分。海子被誉为“麦地之子”[1],这首诗作为他的“麦地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饱含着农民海子对“麦地”的特殊情感,更暗含了诗人海子孤独而伟大的诗歌理想。本文紧扣诗歌题目,分别以“麦地”和
【摘 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办好开放大学”要求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大学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要开拓新思路,将各级电大师资力量不足的劣势,通过整合、协调,形成一个整体,转化
[编者按] 2011年5月26日,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标志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放大学提供的教育是基于资源的教育,拥有非常丰富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是开放大学向社会提供高质量教育、有效肩负起自身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使命的根本保障。构建开放大学学习资源体系
免费上大学的机会似乎已经越来越容易获取。在过去一年中,一些国家和城市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两年制的课程,某些情况下还实现了自主四年制课程。美国田纳西州则已经为招收高中毕业生的社区学院提供免费课程,如今该州是美国首个向大多數成人免费提供社区学院的州。田纳西州政府长期以来宣传让成人回归学校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将有一半以上的田纳西州人获得大学学位或证书。  54岁的米歇尔·格里菲斯(Mich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