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是《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从小培养的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客观的物质条件保证是必须的。目前一些初中、小学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更新了教育观念和改善了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提高了认识水平,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2.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学科中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对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在保持核心内容──理论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其外围内容──实践内容需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而及时予以必要的更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各学校可自行编写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教材,系统地研究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和理论,努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3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1保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工具性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有时课堂上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人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辩证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带给我们的桎枯枷锁,才能真正营造相互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良好课堂氛围。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执行者必须彻底放弃对师道尊严的某些狭隘而执着的理解,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的体温、质疑和异议。
3.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在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教师上课只介绍一种论点,并将这种论点当作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允许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例如,关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的问题虽然有一个通常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因素。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还有过不小的争论,甚至到了诉诸法律的地步,但我们大多数教材连提都不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艰苦和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认识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个地错过了。第二,概念或理论的教学从例题的选择、分析、求解到课后习题的布置全部由教材或教师单方面实施,剥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权。例如,演示文稿的制作讲解完了以后课本上早就给学生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对作品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更有意思的问题。要做“自我简介”,“我的相册”全都一个模式,师生双方死扣课本。因此,一些学生遇到教师不明确布置作业的情况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我们不难领会出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将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4. 拓宽课程的知识面
4.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因此,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到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广告、黑客、信息战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在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从打印机,显示器,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常用硬件及聊天软件、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易用性上入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处理好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关系的重要性。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循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2增加其他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不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智能控制还是工程计算,甚至包括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都不是单纯依靠一、两种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例如,现今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几乎就是以计算机、传媒和通信三大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其他自然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一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到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他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有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改变那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填鸭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在教师指导学,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实践。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是《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从小培养的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客观的物质条件保证是必须的。目前一些初中、小学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更新了教育观念和改善了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提高了认识水平,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2.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学科中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对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在保持核心内容──理论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其外围内容──实践内容需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而及时予以必要的更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各学校可自行编写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教材,系统地研究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和理论,努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3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1保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工具性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有时课堂上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人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辩证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带给我们的桎枯枷锁,才能真正营造相互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良好课堂氛围。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执行者必须彻底放弃对师道尊严的某些狭隘而执着的理解,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的体温、质疑和异议。
3.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在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教师上课只介绍一种论点,并将这种论点当作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允许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例如,关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的问题虽然有一个通常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因素。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还有过不小的争论,甚至到了诉诸法律的地步,但我们大多数教材连提都不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艰苦和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认识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个地错过了。第二,概念或理论的教学从例题的选择、分析、求解到课后习题的布置全部由教材或教师单方面实施,剥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权。例如,演示文稿的制作讲解完了以后课本上早就给学生准备了几道练习题,对作品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的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学知识再学习和生活中还能解决什么更好、更有意思的问题。要做“自我简介”,“我的相册”全都一个模式,师生双方死扣课本。因此,一些学生遇到教师不明确布置作业的情况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我们不难领会出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将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4. 拓宽课程的知识面
4.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因此,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到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广告、黑客、信息战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在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从打印机,显示器,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常用硬件及聊天软件、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常用软件的易用性上入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处理好产品的界面和功能关系的重要性。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循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2增加其他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不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智能控制还是工程计算,甚至包括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都不是单纯依靠一、两种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例如,现今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几乎就是以计算机、传媒和通信三大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其他自然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一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到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他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有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改变那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填鸭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在教师指导学,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实践。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