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赏石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与赏石,余以为石不能言最可人,所以奇石很早就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山海经》中记录了百余处矿物奇石的产地。春秋时期孔子又将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便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更将奇石作为不离不弃的陪伴,“明月宝璐”嵌为帽饰,“昆仑玉英”佩为衣饰,玉石制为车轮,玉石精粉磨成干粮,最后竟抱石投江,真与石相随终身了。
  山石厚重
  山石厚重而不迁,人们一开始对石怀有崇敬之心,甚至将山水神格化。但随着物资的富足,见识的发扬,渐渐从静观自得的从容生活态度中体会到了山水的美感。《诗经》即有描绘壮美山河的诗句,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等,天开图画即江山,更蕴藏着万物运行的人间秩序。而《楚辞》则在自然山河中酝酿发抒个人情志,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人们寄情山林的缘由,是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于是“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将崇山峻岭一一纳入画境,或缩龙成寸,用同质的石头来模拟大山大水,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缩景来寄托江湖之思、林泉之意,开启后代赏石文化之源流。
  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归返田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后世程师孟曾为诗云:“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尽写旖旎风流之态。
  雅石禅境
  雅石经过魏晋之风的启迪,又受唐诗的深化,既可以“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托情寄闲,广受历代文人喜爱。逮至唐代,赏石蔚然成风,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当属白居易,堪称唐代赏石鉴赏之专业人士,日本见村松勇所著的《中国庭园》,赞誉他是真正开辟中国庭园的祖师。
  白居易深爱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记》,其存世诗文有多首咏太湖石的诗句。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晚年居住洛阳,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他的挚友牛僧孺,曾题诗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状绝伦”。牛亦深谙个中趣味,乃石痴之写照。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也喜欢当地的奇石,曾将“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即柳江河底的一种墨石制成墨砚送给好友刘禹锡。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为南岳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见诗人对奇石的宝爱之心。另外,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都是奇石爱好者或收藏者,留下了一些赞咏奇石的诗文。张祜当时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后所藏名石风流云散,自号“天随子”的“江湖散人”陆龟蒙,还为之哭道:“一林石笋散豪家”,痛惜不已。
  东坡藏石
  苏东坡玩石随性投入,并形诸文字,颇多趣事。在《前怪石供》中记述道,元丰三年,他在黄州发现江边多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江边游泳的小孩经常可以摸到,他便“戏以饼饵易之”,不久就“得二百九十又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随后在扬州又获得两块罕见的奇石,白色“正白可鉴”,绿色“冈峦迤逦”,质地、文理、色泽均为上乘。禁不住又题诗赞颂,诩之为“稀世之宝”。他善于把手中玩物与自然山川相结合,所思甚远。他还记录下了朋友王诜的几次夺石经历,表面上颇有微词,其实描绘出元祐友人之间充满诙谐机趣的日常交往过程。
  苏轼往惠州,经湖口之时,在李正臣家中看中一块怪石,其形制宛转盘旋,如纳九华山于壶中,便名之“壶中九华”,题诗曰“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八年后,苏轼再经湖口,不料“壶中九华”已入他人囊中。东坡叹惋道:“尤物已随清梦断”,怅然不已。第二年,黄庭坚过湖口,李正臣持苏轼诗二首觐见。此时人与石俱已不在,山谷慨叹不已,步苏诗韵作七律一首,无限怅惘。
  东坡的藏石还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自认为雪浪石有孙知微的水涧奔涌图之貌,心下欢喜,当即将书房题名为“雪浪斋”。他首创了以水供养纹理彩石的方法,并提出以盘供石,后世文人多效仿之。东坡还就奇石鉴赏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关于丑而美的美学理念也被后人一再阐发。
  赏石名家
  米芾更可谓“古今第一赏石名家”,他也喜欢丑石。在安徽就任无为军知州时,米芾初入官署,见署衙庭院中立一块大石,“状奇丑”,而“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立命仆从更衣长袍,整理帽冠,对着奇石下拜。
  苏东坡也曾对他为一块收藏的雪浪石赋诗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有石破天惊的形态,虽鬼斧神工亦不能办也。在东坡的基础上,米芾更提出“瘦、绉、漏、透” 的赏石四要领,至今仍是玩赏太湖石的圭臬。
  赵孟頫的文字交张雨,生平最慕米芾为人,也以蓄石为乐,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峦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盘屈秀微”,后为《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传到有麟,珍爱有加,题铭曰:“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兹世泽。”
  后来宰相杜衍之孙、号称“云林居士”的杜绾,在文人赏石、玩石的基础之上,总结撰写了品石专著《云林石谱》,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载石品达116种,对每种奇石都说明其出产地区、采集方法,還描绘其形状、色泽,品评等第高下,在历代赏石界享有很高声誉。更加难得的是石谱中还对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绍,充满大胆的猜测和科学的思维。
  元代的文人学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遗风,赏石既可以用来遥念故国山河,并且借以抒发积郁之情,因此广受知识分子所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孟頫、管道昇夫妇、倪瓒、朱德润、张雨等。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将丹青之法施用于园林经营,曾参与“狮子园”的规划工作,以逸笔草草的手法化平淡为神奇,各式“盆景石”画意宛然,把传统盆景石创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中国园林之美,尽纳于素盆之中,直接影响了明清二代玩石的审美。   明清时期由于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奇石文化的繁荣,并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上渐趋成熟。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文震亨《长物志》的相关章节、毛奇龄《后观石录》、诸九鼎《石谱》等,以及清代宋荦《怪石赞》、沈心《怪石录》、梁九图《谈石》、周棠《石谱》等。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这一代已数量颇丰。他尤喜变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并一一惠以嘉名,甚至将奇石“青莲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斋名。过眼奇石既多,又广搜博讨,他的著述《素园石谱》堪称最完备的一本图文并茂的石谱。内容上起南北朝而止于明代,囊括明前书籍中有关于雅石的各种记录。一方面保留原图的风貌,并且详细转叙雅石的产地、采石状况、命名由来、造型特征,以及文人墨客间的赞咏词句等。
  明代爱石文人之中,大名鼎鼎的有“千古奇人”徐霞客。这位志存高远的旅行家在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行程中,也对所遇的奇石情有独钟,并形诸文字。大理石即因他的记述传播久远,名扬至今。他赞叹奇石上的天然风景:“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一些爱石的画家亦将画笔用到实处,如清代大画家石涛,与前辈画家倪瓒一样,将画法与园林构造之法融会贯通,在扬州用太湖石亲手叠成一个章法奇好的“万石园”,虽由人作,宛若天工。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亦剑走偏锋,才情过人。他深谙“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辩证之理,对于米芾的赏石四则首先做了肯定,认为他已“尽石之妙”“知好之为好”。同时又指出他“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进一步发展了苏东坡和米芾等人的“丑石观”。认为石丑,“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从而“一块元气结而石成”,看似凹凸不平,崎岖险怪,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绝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如同现世之奇人。
  文学与石
  清代文人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龄。曹雪芹的《自题画石》,书中涉及不少关于“玲珑山石”的专业描绘,说明作者本身也是奇石研究者与收藏者。史载曹雪芹还会画石,其好友敦敏留下一首《题芹圃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傀儡时!”想来画笔与文笔,都是殊途同归的吧。
  蒲松龄一生写下赏石诗存40余首,并将他挚爱的10方佳石称为“十友”。他的聊斋名篇《石清墟》就描写了人与石的一番奇情:一位爱石之人邢云飞,在捕鱼时偶获一奇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便日日供诸案头,以命相许。可是后来屡屡遭豪强达官抢夺,邢云飞矢志不移,终于觅石归家。蒲松龄为此叹道:“卒之石与人相终始,谁谓石无情哉?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把人与石融为一体,拨响绝妙的石文化乐章。蒲松龄曾长期在故乡同里,毕际有家设馆教书,毕家有石隐园,奇石林列,蒲松龄称“石丈擾堪文字友”,并效仿米芾,“我具衣冠为瞻拜,爽气入抱痊沉疴”。
  蒲松龄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那青眼知己,或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之外,别有天地非人间。那里还有扶苏的草木,静穆的山水,有如奇遇一般的奇石,不离不弃,快慰人心。石不能言最可人。
其他文献
《唐律疏议》,是后人给与唐永徽年间开始修撰的《永徽律》及其《律疏》的名称。唐代是中国古代法发展的成熟期。仅此一朝制定了多部法典,据《旧唐书·刑法志》的记载,先后颁布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其《律疏》、《开元律》及其《律疏》等。此外还有其他多种法律形式。其中《永徽律》及其《律疏》是唯一现存的唐律。  自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始,就制定了去除隋朝苛政的约法12条,至其政权初建,又制定53条新
《“大”人物》翻拍自韩国同题材影片《老手》,讲的是社会底层修车工遭遇非法强拆后跳楼自杀,小刑警孙大圣深入调查后发现这起案件并不简单,背后有着一个黑恶团伙,一场正邪的较量就此展开。  从整体情节上而言,该片主要讲的是小民警不畏黑恶财团,除暴安良的故事。小人物命如蝼蚁、委曲求全,大人物则一手遮天、坏事做绝。从影片的理念上来讲,该片走的还是原始的、朴素的私力救济套路,在很多地方依旧没能走出以暴制暴的局限
1999年7月16日下午,我赶往北京海淀区西环路18号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去见舒乙先生。传达室的老人听清我的来意,立即拨通了电话,报告了情况。当白发老人把电话听筒递给我后,我头次听到舒乙的声音:“实在对不起,我们正在搞 ‘三讲’学习,我只能给您5分钟的时间,行不行呢 ?”我说 :“行,只见个面就满足了!”他笑了,接着说:“那您就来我办公室先坐一会儿吧。”  久闻其名,久读其文,久通其信,我与舒乙神交
因為中东铁路事宜的谈判问题,应沙俄尼古拉二世的邀请,1896年4月18日,李鸿章率领官员仆从从京城出发,抵达圣彼得堡。沙皇特意授命总理大臣维特全程接待,维特早就听说,中国人好面子、讲排场,所以不敢怠慢,亲率官员远远地迎出来。就连接下来的吃茶点都安排了乐队,组织了歌舞,场面隆重热烈。  用过茶点,李鸿章摆了一下手,有两个仆从一溜小跑到了跟前,其中一人,双手捧着他专用的烟枪和烟袋,另外一人则双手托着一
胡适收到一个年轻人寄给他的一部书稿和一封信。将书稿浏览一遍后,凭着学者敏锐的眼光,胡适知道这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可是,读了作者的信后,胡适却犯了难。原来,这部书稿的作者叫刘文典,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后来潜心做学问,穷数年心力完成了《淮南鸿烈集解》这部书的创作,对历史上不少有关《淮南子》注解的错讹之处进行了正本清源的修正。书稿完成之后,刘文典希望有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给他作序推荐,于是想到了学界
“一开始在广州独自过着流浪的生活,日子非常艰难,感觉生不如死。每天都像惊弓之鸟,精神高度紧张,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随着压力越来越大,符洪患上抑郁症,不时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从来不敢上网查询相关案情。当时感觉就是死路一条,好几次都写了遗书。”符洪事后回忆道。由于身体每况愈下,2008年5月,符洪和妻子取得联系,希望妻子能到广州照料他。随后,符洪的妻子来到广州,夫妇二人开始了两年多的逃亡生活。
响水县检察院是盐城市市辖检察院,尽管检察院所在的地名中带有一个“响”字,但五年前这个检察院却没有一点“响”度可言。然而五年后的今天,该院在童加舟检察长及其一班人的带领下,一跃成为“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其变化之大,可谓翻天覆地。五年打了一场翻身仗,其经验有三:一是他们对改变落后现状有信心、决心与恒心;二是他们在检察工作中有务实创新的精神;三是他们能把思想文化工作渗透到人心、渗透到工作业务中去。
《夏夜花事》  编著:黄爱东西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春天里  立春之后,万花开放的架势就已经拉开。  先是月季和玉兰开始铺陈,随后满城的羊蹄甲花一路路盛开,此起彼伏。再暖些,一丛丛的勒杜鹃开始成帮结伙,不良少年似地在城里的各处角落特别触目,生怕你瞧不见。  勒杜鹃的触目,动辄是声势浩大蛮横强悍的群殴路数,阳光下那种大片古怪的深色桃红一哄而上,就是打算直戳双目亮瞎你的双眼。  曾经和同事们午餐路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哭。窗外有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爷爷见状,心疼地把她带到另一扇窗前,往外看,“你好!笑啊笑啊!”挂在树上的鸟笼里,一只色彩斑斓的鹦鹉欢快地冲她叫着。小女孩顿时破涕为笑。爷爷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至今我还记得初中语文老师对我的评价:“想不到,你这么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写出来的文章那么消极悲观!”我忘了是哪篇作文让他觉得我消极,我只知道那时我写东西初悟一个窍门,那就是
楚国宰相孙叔敖与隐士狐丘丈人有一段对话很精彩。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恭敬地说:“请原谅,我实在是不知道。请告诉我,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很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与‘三害’。”  孙叔敖针对“三利”与“三害”,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三方”:“第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