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26日,“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省作家协会和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联合召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寻《玛纳斯》史诗当中的人伦关系规范和自我认同。《玛纳斯》史诗的人伦关系规范:一是为君则博大宽容;二是为臣(勇士、汗王)则忠;三是为父则慈、为子则孝;四是为兄弟则爱敬;五是为朋友则道合。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通过讲述一个北京回族家族故事展示了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作家霍达以独特的性别视角指向回族女性在民族叙事中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问题,故事的悲剧性或日“寻根”的失败隐喻着书写者对民族历史和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
通过重新考查《儿女英雄传》中署名“观鉴我斋甫”和“东海吾了翁”的两篇旧序,综合分析全书各部分真伪文献,及仅存钞本的异文,对真伪文献间的承继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抗战文学是由中华多民族作家共同构建的文学景观。东北满族作家文学凭借着卓然不凡的“抗战担当”在抗战文学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率先吹响反帝抗战的号角、揭开抗战文学的大幕;还借助战争契机深刻批判反思国民性沉疴、高扬民族伟力振奋抗战斗志;并象征性地艺术复现了东北。多民族协力抗战的历史景象,凝聚起各民族的“抗战向心力”,充分诠释了“中华全民抗战”的多民族参与性。
在持续遭遇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侵蚀中,回族以继承与调适的理性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回族文学由于植根于伊斯兰文化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长期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学特质。月亮美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经历了儒、伊文化交融后的意义重组,回族月亮美学形成了以信仰之月为主导,兼有自然之月、德性之月等方面的审美特质。由此,月亮美学集阴柔与刚毅于一身,调和了儒家文化中月亮的情感本位和伊斯兰文化中月亮的意志本位,体现出中庸合度的优雅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向度。
回族文学中的受难与救赎原型主要表现为受苦意识与坚忍精神,二者对立统一于两世吉庆的审美理想。中和、崇高和君子品格是坚忍审美精神的主要方面,与受苦意识共同构成了回族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已故回族诗人马雁是新世纪以来被我国诗坛严重忽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她以敬畏语言的谨慎姿态和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女性化抒情气质和思想倾向的诗歌文本,而且在诗歌创作理念中,也提出了构筑“语言新秩序”的建设性观点。
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的载体。花腰傣神话《南朋冬》描述了人类形象的蜕变、神的生态调节机制功能的发挥以及滔天洪水的颠覆性暴发,以此深化了构建和谐生态的主题,彰显了傣族的审美理想——生态和谐。
《玛纳斯》史诗专家亚瑟·哈图(1856—1869年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中的特性形容修饰语》一文,主要探讨了《玛纳斯》史诗中特性形容修饰语的类型特点,他的思路和见解对史诗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山西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太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余个民族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历史线索”、“十年来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比较性议题与个案研究”、“辽宋金元各族群文学的互动交流”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