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是中国酱酒圣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早在秦汉时代,茅台镇酿造的枸酱酒就获得汉武帝嘉奖,盛赞“甘美之”。到了元朝时,这里便被定名为“茅台村”。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茅台,茅台镇各族人民捧出酿造的白酒为红军洗尘疗伤,茅台酒也从此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的红色情缘。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指定开国庆典宴主酒用茅台酒。
曾经的茅台镇作为一个单一的工业酒镇,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建设缺乏规划,民房随意搭建,严重影响茅台镇镇容,并且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虽然茅台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然而却并未进行深度挖掘。
针对这样的情况,茅臺镇从文化入手,充分挖掘、收集、整理茅台国酒文化、长征文化、古盐运文化、地方民俗文化,打造茅台文化旅游“一首歌、一部剧、一台戏、一本书、一个节”的五个一工程,将茅台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融为一体,这让茅台旅游不只在贵州,在整个中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茅台镇开始全面转型为旅游业的产业小镇之前,进行了多轮周密的总体规划和旅游转规划。总体规划从梳理空间形态入手,按旅游功能和古镇现状,提出了“一带七区”的古镇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赤水河酒文化生态景观带,“七区”分别是入口综合服务区、茅台酒文化观光体验区、酒文化商业体验区、酒文化深度体验休闲度假区、茅台民俗酒庄度假区、茅台生态文化休闲区、生态协调景观融合区。
通过引进大型旅游项目全面提升茅台镇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以赤水河为主轴线,全面打造夜景亮化工程——水舞秀。通常情况下,我们判断一个小镇是观光型小镇还是度假型小镇的一个标志性因素就是其游客的留宿率。
而要想提升留宿率这个指标,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增加夜间项目。在当下诸多的夜间项目中,夜间秀场往往是个屡试不爽的引爆品类。
由于整个茅台镇的城镇形态就是以赤水河为轴线铺展开来,这条母亲河在茅台镇这里蜿蜒流转,形成了丰富变化的水路界面,整个镇区因此而变得灵动,并有着丰富的水陆断面景象。
基于这样核心的城镇特色,茅台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的功能。茅台镇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和环保节能光源不断加强路桥、赤水河两岸、楼房、景点等景观的亮化工程建设,同时还打造了世界上最美的舞蹈《水舞秀》。
每当夜幕降临,酒镇里灯火璀璨、夜色迷人,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为古镇夜色增色不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
杨柳湾街,是茅台示范镇建设和仁怀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的景区,也是茅台酒镇的核心地带。这里是一处浓缩了茅台镇酒文化体验的业态群。
从业态定位来看,杨柳湾街是集酱香品鉴、特色购物、餐饮美食于一体的酒文化风情街。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杨柳湾街道上,青瓦顶仿古建筑、木质雕花门窗、窗沿边上悄然开放的小花儿,屋檐下展示民俗风情的浮雕,无处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房檐边各式各样随风招展的酒旗,衬着远处还笼罩在晨雾中的青山,古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风采在茅台展现出来。
街道两旁不时出现的挑夫挑盐、老牛拉酒的铜像,以及红绸布封口的酒坛,无处不在提醒着我们,这里并不是别处,而是独一无二的、享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这一盛名的茅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