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面对的挑战总是很严酷,但我从不放弃。我相信,只要格子旗还没有挥起,机会就永远存在,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弯角,机会就在那里。”
英特拉格斯日光似泼的周六下午,不知阿隆索是否也会想起,第一次代表米纳尔迪出战澳大利亚站前的夜晚,父亲打给他的那个电话。
“明天好好享受你的比赛,从一开始就投入其中,跑尽可能多的圈数,运气好的话就这样完成比赛。如果你开得足够好,也许就此留在了围场;如果你开得不够好,也许他们会找其他车手替代你。但无论如何,未来有一天,你可以说你开过F1,你在F1的分站赛场上拼过。”
那场比赛他从第19位发车,以第12名的成绩完赛,没有获得积分。
向记者吐露这些回忆时,他们相对坐在迈凯伦昏暗的车房楼上,只隔一张小桌。阿隆索含肩垂首,浓重眉目都掩在奥克利黑超色泽深沉的镜片后,不容窥探,无从洞察,在黄昏的光影里显得愈发高深莫测:“那时我们就是这样想的。我们没有预设一定会成功完赛,然后成为很好的职业车手,我们没有这样去想。相反,我们把每一场比赛都视作天赐的机遇,抓住了所有的机会,最终才开上了很快的车,能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世纪初涌现的天才车手们的生涯已近黄昏,而他终于被认可为一代王者,拿了两次世界冠军,正在寻索第三次的道路上狂奔。这正是一天中最适合讲故事的时节,百叶窗筛下边缘暧昧的光栅浮动在空气里,如果不是远处引擎的嘶吼提醒我们斯帕弗朗克尔尚赛道近在咫尺,一切都显得温情脉脉,恰可怀远,适宜自白。
然后,所有关于暧昧和优柔的想象都在费尔南多开口的瞬间被击碎,阿隆索还是那个阿隆索,他的个性就像他的比赛(你能回忆起一次,哪怕一次,有人轻易地而不遭抵抗地超越了阿隆索吗),燧石般坚硬,又像熔浆般热烈。这并不是说他言谈粗鲁,恰恰相反,他得体地与记者握手,用英语问候,却能使你感到威压而不自觉地郑重起来。
阿隆索喜欢,希望,需要,要求郑重的工作态度。不仅仅因为他从事着以性命做赌注的运动(比安奇的事故让我们痛心地意识到,即使是在今天,最微小的疏忽依然有可能使从业者殒命),更因为他就是眼里容不下沙子。这种“较真”的性格让他总是礼数齐全,处事周到,也让他散发出真正的角斗士般不容忽视的气场——叱咤车坛十几年后,费尔南多·阿隆索依然只会一种驾驶方式,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开。
2003年的欧洲大奖赛,他开上“快车”的第一年,就在纽伯格林把库特哈德逼上了砂石地。他在斯切卡尼的减速弯道前刹车过早,一直紧追其后的库特哈德因为避让使赛车失控,横着冲出了赛道。连续顶住库特哈德和舒马赫的进攻后,他成功以第四名的成绩完赛。退赛的库特哈德忿忿不平,称阿隆索涉嫌多次变线,非法防守,“这样的事故说明他还有很多要学”。但事实上,阿隆索大器早成,所谓的“冒失”只是他前期强硬风格的一次展示。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2005年铃鹿赛道对舒马赫的外线超越。彼时他刚刚提前锁定赛季冠军,面对全力防守的老车王,在近三圈的跟车后,选择了130R——这个全F1最高速也最危险的弯道之一,干脆利落地在外线爬头,抽出,摆尾内切,然后迅速带开,一气呵成直如热刀切断黄油。舒马赫的拥趸恐怕要忍不住争辩,那年阿隆索开着雷诺的R25、用着米其林的轮胎,受累于大舒能够与之一战已属不易,然而即使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那样干脆的超车,需要的不仅是优势的车况,精熟的技巧,豪勇的果决,还有最高昂不屈的心气与骄矜。正如天空体育评论员的马丁·布伦德尔看到这一幕时的感叹:“阿隆索和他卯上了。阿隆索打着算盘,迈克尔不得不给出这点空间。要知道他可是在对舒马赫动手,那个改写了攻防尺度的残酷家伙!”
所以……一个胆大包天的机会主义者7还是围场里最贪婪的荣耀猎手?2012年的瓦伦西亚站证明,他两者皆是。那场比赛他从发车的第11位追击成为冠军,力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刘易斯·汉密尔顿、基米·莱科宁和迈克尔·舒马赫。另一战例是今年的斯帕站:从未位发车,仅仅一圈后,来到第十四位。他像风暴一样降临赛道,强悍,勇敢,绝不退缩,自然之力般不可阻挡。
曾经他也是这样疾风骤雨般闯进了方程式赛车的世界,尽管起先带着些许羞涩,些许难以置信。“我很享受自己的卡丁车手生涯,那时我开得很开心,也感到自己能够胜任。但是单座赛车7它们太庞大,太精密也太困难了。第一次去现场观看尼桑方程式比赛时,我站在赛道旁,看着一辆辆车呼啸而过,心中充满了敬畏。当时我想,他们能把车开得这么快,需要多么高的天赋呀。至于方程式赛车中顶端的F1,那更是不可想象,我不觉得自己能做到。”
事实是,他参加尼桑系列赛的第一个赛季,就成为了欧洲公开锦标赛的冠军。
有时,我们很难将赛道道下身量不高、略带腼腆,有着沙而软声线的费尔南多,与赛道上那个有着惊人天资和强硬作风的阿隆索联系起来。坐在座舱中时,他明明看起来强势、冷硬、甚至带着勃然怒意。也许这就是造就冠军的质地:一小束纯净明锐的天赋,灼以不熄的战意之焰,淬炼成斩刈杀伐的利剑——而失败永远让他羞愤,恼怒,灵魂炽痛。
一位如今就职于某F1赞助商的前职网选手把阿隆索与他的同胞纳达尔作比:“与有些人的对战总是特别艰难,你要拿出不获胜就倾家荡产的胆气去拼,才有可能获胜。而拉法比这些人更加棘手,他每一场,每次击球都像是豁出命在拼。阿隆索和他是同一种人。”
我把这段话转述给阿隆索听,他—下子无法反驳地笑了出来,整顿神色后,又若有所思地愣了好一会神,才开始评论这“洞见”:“你知道,我们面对的挑战总是很严酷……但我从不放弃。我相信,只要格子旗还没有挥起,机会就永远存在,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弯角,机会就在那里。我喜欢追逐机会的感觉,这就是我的风格,而我会永远这样开下去。” “我想,这种风格形成于卡丁车时期。那时我过得十分挣扎,尤其是十四、五岁时,我要到意大利去参赛,这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笔钱。我们家并不宽裕,无法负担四处参加卡丁车赛的开销,于是我只能除了比赛同时还在学校里念书,准备无法继续开卡丁车的话就去上大学,直到十八岁必须在升学和成为车手间做出抉择。走运的是,那时我获得了一家卡丁车企业的赞助,他们包揽了我的参赛费用、来往旅费,还给我发了一笔小钱作为薪水。但这样的经济来源并不牢靠,一旦我不能够履约参赛,或者表现不佳,赞助就随时有可能取消。十四岁到十八岁的整个少年时代,每一场比赛都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也许下一场比赛,我的资助人就转而对其他车手产生了兴趣,又有谁知道呢。我卡丁车赛场的同龄人中,有很多都天分优渥,我是其中幸运的一个能够不付一分钱就参加比赛,但同时我也必须付出最好的比赛,践行我的诺言。从那时起,每一场比赛对我而言就是战斗,我学会了永远不要放弃。”
正是这种渴望,这种狠狠攫取每一点机会,仿佛否则就会一无所有的求胜欲,让阿隆索一往无前。2003年的马来西亚站,他成为F1历史上最年轻的杆位获得者;接着,同年匈牙利大奖赛,F1历史上最年轻的分站冠军。2005年,他24岁又58天,最年轻的年度车手总冠军。紧接着的第二年,卫冕。
他那么快,勇敢,无畏,一路创造历史,然后近十年过去了,他又拿下32个分站冠军,22次杆位,2010、201 2、201 3三个年度总亚军却迟迟等不来第三个总冠军。多年以后,人们会用谁的名字来命名后舒马赫时代?他,还是四连冠的维特尔,抑或打破了他几乎所有最年轻纪录的汉密尔顿?
这会不会像一个命运的玩笑,毕竟是他带着舒马赫接班人的名头加入了法拉利,然后第一次驾驶跃马就拿下了分站冠军(在他之前,只有四位法拉利车手曾做到这点)。而在一次次“距离冠军最近的失败者”赛季以后,他转投迈凯伦以求突破,迈凯伦和本田这个赛季、有很大的可能下个赛季,却同样拿不出一辆有竞争力的赛车。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
他的回答很抽象。
“这是一项很……”他停下来,望向一边的新闻助理,希望精通多种语言的她能帮忙摘出一个合适的英文单词,“……很残酷的运动。要知道,围场中充满了媒体,新闻,各方的利益,这不仅是一项车手的竞技,也关乎厂商,政治,其他所有的一切。车手能做的就是睁大眼睛,认清形势,然后顺势而为。你只能去适应这一切。理解和接受这些,能帮助你在周末的比赛日更加放松自己,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在驾驶上。”
“没有什么魔法,可以让赛车的表现突然之间变好。车队想要进步,就要花费时间。而在这期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专注驾驶,努力不要被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拖垮。时不时地,我们试用一个新的前翼或者底盘,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那意味着你一定能从这个变化上榨出半秒钟或者别的多少时间,你觉得更换部件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否则就是哪里搞错了。现在,你会明白在风动里管用的未必在赛道上同样管用,而就算研发是有效的,你进步的同时其他车队也在进步,这样一来,成绩的改善可能就会非常有限。”
他听起来阅尽沧桑,就像夕阳下刚刚结束了战斗的老兵,疲惫地寻找着最后的归宿。但这不是真的。车队运营主管乔纳森·尼尔澄清:“他的斗志丝毫没有减弱。你只要看他在银石赛道和匈牙利的入弯,拼尽全力,毫无保留。”
领队布里尔也同意:“他刚决定加入我们,就去迪拜的小型赛道跑了一场,然后找到他从法拉利带来的工程师,让他们开始写比赛策略软件。真是不可思议!我太喜欢他了!他有一颗冠军的心,永远渴望胜利,永远喜欢在赛场上与人决战,想要再拿一次世界冠军。一旦他看到一点抢分的机会——刷,立刻就扑了上去。他就像是属鲨鱼的,闻到血腥气就兴奋不已。他非常了不起,动力十足。”
好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个顶尖车手,“已经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了”(这也布里尔说的),只是,也许除了对他自己。十年前,阿隆索说,对他来说,2006年总冠军的意义在于,那是打败舒马赫得到的。他把对手当做自己的标尺,但今年他三十四岁了,渴望与自己选定的对手们决一胜负,但他甚至连和汉密尔顿、维特尔真正来一场战斗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什么也不会改变。也许精通每一种进攻与防守的法门,但阿隆索叱咤围场十余年,唯一学不会的就是放弃。谈话结束时他摘下了墨镜,天色将暝,仍有光落尽他眼里。
“我依旧从驾驶中获得乐趣,那种把赛车推进到极限的心跳,无论你在第十七位还是第五位,永远都不会改变。”
英特拉格斯日光似泼的周六下午,不知阿隆索是否也会想起,第一次代表米纳尔迪出战澳大利亚站前的夜晚,父亲打给他的那个电话。
“明天好好享受你的比赛,从一开始就投入其中,跑尽可能多的圈数,运气好的话就这样完成比赛。如果你开得足够好,也许就此留在了围场;如果你开得不够好,也许他们会找其他车手替代你。但无论如何,未来有一天,你可以说你开过F1,你在F1的分站赛场上拼过。”
那场比赛他从第19位发车,以第12名的成绩完赛,没有获得积分。
向记者吐露这些回忆时,他们相对坐在迈凯伦昏暗的车房楼上,只隔一张小桌。阿隆索含肩垂首,浓重眉目都掩在奥克利黑超色泽深沉的镜片后,不容窥探,无从洞察,在黄昏的光影里显得愈发高深莫测:“那时我们就是这样想的。我们没有预设一定会成功完赛,然后成为很好的职业车手,我们没有这样去想。相反,我们把每一场比赛都视作天赐的机遇,抓住了所有的机会,最终才开上了很快的车,能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世纪初涌现的天才车手们的生涯已近黄昏,而他终于被认可为一代王者,拿了两次世界冠军,正在寻索第三次的道路上狂奔。这正是一天中最适合讲故事的时节,百叶窗筛下边缘暧昧的光栅浮动在空气里,如果不是远处引擎的嘶吼提醒我们斯帕弗朗克尔尚赛道近在咫尺,一切都显得温情脉脉,恰可怀远,适宜自白。
然后,所有关于暧昧和优柔的想象都在费尔南多开口的瞬间被击碎,阿隆索还是那个阿隆索,他的个性就像他的比赛(你能回忆起一次,哪怕一次,有人轻易地而不遭抵抗地超越了阿隆索吗),燧石般坚硬,又像熔浆般热烈。这并不是说他言谈粗鲁,恰恰相反,他得体地与记者握手,用英语问候,却能使你感到威压而不自觉地郑重起来。
阿隆索喜欢,希望,需要,要求郑重的工作态度。不仅仅因为他从事着以性命做赌注的运动(比安奇的事故让我们痛心地意识到,即使是在今天,最微小的疏忽依然有可能使从业者殒命),更因为他就是眼里容不下沙子。这种“较真”的性格让他总是礼数齐全,处事周到,也让他散发出真正的角斗士般不容忽视的气场——叱咤车坛十几年后,费尔南多·阿隆索依然只会一种驾驶方式,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开。
2003年的欧洲大奖赛,他开上“快车”的第一年,就在纽伯格林把库特哈德逼上了砂石地。他在斯切卡尼的减速弯道前刹车过早,一直紧追其后的库特哈德因为避让使赛车失控,横着冲出了赛道。连续顶住库特哈德和舒马赫的进攻后,他成功以第四名的成绩完赛。退赛的库特哈德忿忿不平,称阿隆索涉嫌多次变线,非法防守,“这样的事故说明他还有很多要学”。但事实上,阿隆索大器早成,所谓的“冒失”只是他前期强硬风格的一次展示。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2005年铃鹿赛道对舒马赫的外线超越。彼时他刚刚提前锁定赛季冠军,面对全力防守的老车王,在近三圈的跟车后,选择了130R——这个全F1最高速也最危险的弯道之一,干脆利落地在外线爬头,抽出,摆尾内切,然后迅速带开,一气呵成直如热刀切断黄油。舒马赫的拥趸恐怕要忍不住争辩,那年阿隆索开着雷诺的R25、用着米其林的轮胎,受累于大舒能够与之一战已属不易,然而即使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那样干脆的超车,需要的不仅是优势的车况,精熟的技巧,豪勇的果决,还有最高昂不屈的心气与骄矜。正如天空体育评论员的马丁·布伦德尔看到这一幕时的感叹:“阿隆索和他卯上了。阿隆索打着算盘,迈克尔不得不给出这点空间。要知道他可是在对舒马赫动手,那个改写了攻防尺度的残酷家伙!”
所以……一个胆大包天的机会主义者7还是围场里最贪婪的荣耀猎手?2012年的瓦伦西亚站证明,他两者皆是。那场比赛他从发车的第11位追击成为冠军,力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刘易斯·汉密尔顿、基米·莱科宁和迈克尔·舒马赫。另一战例是今年的斯帕站:从未位发车,仅仅一圈后,来到第十四位。他像风暴一样降临赛道,强悍,勇敢,绝不退缩,自然之力般不可阻挡。
曾经他也是这样疾风骤雨般闯进了方程式赛车的世界,尽管起先带着些许羞涩,些许难以置信。“我很享受自己的卡丁车手生涯,那时我开得很开心,也感到自己能够胜任。但是单座赛车7它们太庞大,太精密也太困难了。第一次去现场观看尼桑方程式比赛时,我站在赛道旁,看着一辆辆车呼啸而过,心中充满了敬畏。当时我想,他们能把车开得这么快,需要多么高的天赋呀。至于方程式赛车中顶端的F1,那更是不可想象,我不觉得自己能做到。”
事实是,他参加尼桑系列赛的第一个赛季,就成为了欧洲公开锦标赛的冠军。
有时,我们很难将赛道道下身量不高、略带腼腆,有着沙而软声线的费尔南多,与赛道上那个有着惊人天资和强硬作风的阿隆索联系起来。坐在座舱中时,他明明看起来强势、冷硬、甚至带着勃然怒意。也许这就是造就冠军的质地:一小束纯净明锐的天赋,灼以不熄的战意之焰,淬炼成斩刈杀伐的利剑——而失败永远让他羞愤,恼怒,灵魂炽痛。
一位如今就职于某F1赞助商的前职网选手把阿隆索与他的同胞纳达尔作比:“与有些人的对战总是特别艰难,你要拿出不获胜就倾家荡产的胆气去拼,才有可能获胜。而拉法比这些人更加棘手,他每一场,每次击球都像是豁出命在拼。阿隆索和他是同一种人。”
我把这段话转述给阿隆索听,他—下子无法反驳地笑了出来,整顿神色后,又若有所思地愣了好一会神,才开始评论这“洞见”:“你知道,我们面对的挑战总是很严酷……但我从不放弃。我相信,只要格子旗还没有挥起,机会就永远存在,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弯角,机会就在那里。我喜欢追逐机会的感觉,这就是我的风格,而我会永远这样开下去。” “我想,这种风格形成于卡丁车时期。那时我过得十分挣扎,尤其是十四、五岁时,我要到意大利去参赛,这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一大笔钱。我们家并不宽裕,无法负担四处参加卡丁车赛的开销,于是我只能除了比赛同时还在学校里念书,准备无法继续开卡丁车的话就去上大学,直到十八岁必须在升学和成为车手间做出抉择。走运的是,那时我获得了一家卡丁车企业的赞助,他们包揽了我的参赛费用、来往旅费,还给我发了一笔小钱作为薪水。但这样的经济来源并不牢靠,一旦我不能够履约参赛,或者表现不佳,赞助就随时有可能取消。十四岁到十八岁的整个少年时代,每一场比赛都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也许下一场比赛,我的资助人就转而对其他车手产生了兴趣,又有谁知道呢。我卡丁车赛场的同龄人中,有很多都天分优渥,我是其中幸运的一个能够不付一分钱就参加比赛,但同时我也必须付出最好的比赛,践行我的诺言。从那时起,每一场比赛对我而言就是战斗,我学会了永远不要放弃。”
正是这种渴望,这种狠狠攫取每一点机会,仿佛否则就会一无所有的求胜欲,让阿隆索一往无前。2003年的马来西亚站,他成为F1历史上最年轻的杆位获得者;接着,同年匈牙利大奖赛,F1历史上最年轻的分站冠军。2005年,他24岁又58天,最年轻的年度车手总冠军。紧接着的第二年,卫冕。
他那么快,勇敢,无畏,一路创造历史,然后近十年过去了,他又拿下32个分站冠军,22次杆位,2010、201 2、201 3三个年度总亚军却迟迟等不来第三个总冠军。多年以后,人们会用谁的名字来命名后舒马赫时代?他,还是四连冠的维特尔,抑或打破了他几乎所有最年轻纪录的汉密尔顿?
这会不会像一个命运的玩笑,毕竟是他带着舒马赫接班人的名头加入了法拉利,然后第一次驾驶跃马就拿下了分站冠军(在他之前,只有四位法拉利车手曾做到这点)。而在一次次“距离冠军最近的失败者”赛季以后,他转投迈凯伦以求突破,迈凯伦和本田这个赛季、有很大的可能下个赛季,却同样拿不出一辆有竞争力的赛车。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
他的回答很抽象。
“这是一项很……”他停下来,望向一边的新闻助理,希望精通多种语言的她能帮忙摘出一个合适的英文单词,“……很残酷的运动。要知道,围场中充满了媒体,新闻,各方的利益,这不仅是一项车手的竞技,也关乎厂商,政治,其他所有的一切。车手能做的就是睁大眼睛,认清形势,然后顺势而为。你只能去适应这一切。理解和接受这些,能帮助你在周末的比赛日更加放松自己,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在驾驶上。”
“没有什么魔法,可以让赛车的表现突然之间变好。车队想要进步,就要花费时间。而在这期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专注驾驶,努力不要被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拖垮。时不时地,我们试用一个新的前翼或者底盘,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那意味着你一定能从这个变化上榨出半秒钟或者别的多少时间,你觉得更换部件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否则就是哪里搞错了。现在,你会明白在风动里管用的未必在赛道上同样管用,而就算研发是有效的,你进步的同时其他车队也在进步,这样一来,成绩的改善可能就会非常有限。”
他听起来阅尽沧桑,就像夕阳下刚刚结束了战斗的老兵,疲惫地寻找着最后的归宿。但这不是真的。车队运营主管乔纳森·尼尔澄清:“他的斗志丝毫没有减弱。你只要看他在银石赛道和匈牙利的入弯,拼尽全力,毫无保留。”
领队布里尔也同意:“他刚决定加入我们,就去迪拜的小型赛道跑了一场,然后找到他从法拉利带来的工程师,让他们开始写比赛策略软件。真是不可思议!我太喜欢他了!他有一颗冠军的心,永远渴望胜利,永远喜欢在赛场上与人决战,想要再拿一次世界冠军。一旦他看到一点抢分的机会——刷,立刻就扑了上去。他就像是属鲨鱼的,闻到血腥气就兴奋不已。他非常了不起,动力十足。”
好的,我们都知道他是个顶尖车手,“已经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了”(这也布里尔说的),只是,也许除了对他自己。十年前,阿隆索说,对他来说,2006年总冠军的意义在于,那是打败舒马赫得到的。他把对手当做自己的标尺,但今年他三十四岁了,渴望与自己选定的对手们决一胜负,但他甚至连和汉密尔顿、维特尔真正来一场战斗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什么也不会改变。也许精通每一种进攻与防守的法门,但阿隆索叱咤围场十余年,唯一学不会的就是放弃。谈话结束时他摘下了墨镜,天色将暝,仍有光落尽他眼里。
“我依旧从驾驶中获得乐趣,那种把赛车推进到极限的心跳,无论你在第十七位还是第五位,永远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