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创作源泉,艺术源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師应重视课堂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利用一切文化资源,努力创设故事化、游戏化、地方化的课堂情境,运用情境感知、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生活 课堂情境 故事化 游戏化 地方化
美术是人类活动的高度概括和创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活动无一不直观地反映在美术创作中。绘画能力是人类潜在的本能,在原始岩壁和洞穴作品中就能看出人类用这种方式祈盼愿望、纪录生活的天性。儿童美术更是儿童自身生活的主观性表达。他们用线条、图形、色彩……来交流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那些看似幼稚、简单,甚至令人费解的视觉符号,流露出他们对世界、社会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感受。生活虽然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创作源泉,但是现实教学中,孩子们在课堂上并非都能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大胆落笔。如何帮助孩子从课外到课内,由生活体悟向艺术创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转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智慧的启发。尽量根据儿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课堂里自主开启思维之门,轻松学习。
一、创设故事化的课堂情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创设故事化的课堂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引起绘画的冲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故事化处理,使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用创作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观点,用视觉符号传达情感与想法。他们大胆地叙说故事、记录生活、展现自我,生活的乐趣与情感体验无不反映在多姿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奇怪的梦》这节课中,激趣导入部分我首先用一段关于梦的动画短片,让学生进入一个小男孩的梦境故事里,激发兴趣,引出梦的话题。细心观看,小男孩做了什么样的梦?梦中他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思考并交流观后感。接着老师讲述自己的梦境故事,用亲身经历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记忆。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忆自己做过什么梦,梦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的。以此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奇怪的梦。
学生畅谈梦境故事,跟大家分享多姿多彩的各种梦,有的美好,有的可怕,有的奇怪……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想法或心愿有时候悄悄跑进了梦里。从而了解梦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在多媒体和教材图片的欣赏中,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描绘梦境的方法:工具材料的选择、构图的大小、造型的表现、色彩的搭配等等。
实践创作环节,教师鼓励每人要画出不同的梦境,通过各种方法来突出神秘感与美感,着重表现最精彩的部分。记不清的地方,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给画面编织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可以画画自己心中的梦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美好梦想而努力奋斗。贯穿整个课堂活动,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梦境角色里体会了梦的神秘和创作的乐趣。
二、创设游戏化的课堂情境
游戏是自然界赋予儿童的一种生活能力。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游戏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在游戏中尽情地玩,在玩中乐,乐中学,不断成长。学校和老师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优良条件,设置游戏化的课堂情境。通过多种自主游戏或集体游戏,激发兴趣,促进他们的身体、心理、思维以及社会性的快速发展。
《画触觉》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积极调动想象力和表现力,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触觉是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的一种生理感觉反应。我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几种简单的生活小游戏,例如:触摸身体;触摸大自然里的小生命;触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在摸一摸、猜一猜、画一画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感触,探索发现,从而认识自我、自然与生活,使学生明白生活是最好的创作源泉。用点、线条、色块、肌理等最基本的美术语言描绘自己的真实感受,发展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在导入部分,以富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课余生活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节拍,边唱歌谣边拍手“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梳小辫儿……”。学生成为游戏的“表演者”,初步体验感觉,激励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触。随即出示几幅绘画作品,请学生猜一猜其中哪一幅就是描绘拍手的感觉,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感觉是可以画出来的。接着进行“摸物背形”游戏,趁热打铁,把课前准备好的小物体藏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进行描述,另一学生用线条或图形符号现场画出来,请全班同学猜物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浓厚。
最后大家一起玩连连看的小游戏,找找同龄人的绘画作业中所表达的触觉感受,学习画面的构图、色彩与点线的抽象处理方法。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表达感受,表达美。学生在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探索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对各种触觉的独特感受。关注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积极心态获得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创设地方化的课堂情境
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开放模式。在教学大纲大方向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学情特点进行筛选或创新。开发本地区的特色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优化设计美术课,加强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创设地方化的课堂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自身、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能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理念,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
中年级的《风筝》一课我充分利用家乡是风筝城市的特色,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我也来参加风筝节,放飞梦想”的课堂大情境。通过播放我县小洋口国际风筝节的盛会视频,让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直观认识、熟悉各式各样的风筝,感受放飞风筝时的场景和氛围。孩子们热情高涨,感同身受,在脑海里调动了自己曾经放过风筝的画面,记忆犹新。在风筝实物的近距离观察与触摸中,进一步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特征,师生互相探讨风筝的简史和飞行原理。风筝不仅是对自然生命形象的摹仿,更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提炼与美化。学生们立刻有要做一只独特的风筝参加艺术节的冲动,跃跃欲试,在接下来的“风筝设计擂台”中一展身手,或合作探讨,或自主创作……情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赏析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在生活中学会了爱护和保护民间艺术,关注民俗文化。
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其实地方化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来如东做客的珍稀鸟儿勺嘴鹬,废弃的水泥厂房,海鲜大卖场……教师均可以在诸如《鸟和家禽》、《鸟的纹样》、《老房子》、《虾和蟹》、《海洋世界》等课堂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增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当然,优秀的情境课堂还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等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回忆、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勇敢、完整地表达自己。课前的预习也很有必要。布置些许小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观察和写生,为课堂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课内课外的生活情境中,带着疑问融入生活,感受生活,成为活动体验的小主人,由此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于生活中学习,于课堂中感悟,创造的火花从思维的大门里迸发四射。课堂情境合理巧妙的创设,让美术课有了新意,有了趣味,有了活力,孩子们也更有了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生活 课堂情境 故事化 游戏化 地方化
美术是人类活动的高度概括和创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活动无一不直观地反映在美术创作中。绘画能力是人类潜在的本能,在原始岩壁和洞穴作品中就能看出人类用这种方式祈盼愿望、纪录生活的天性。儿童美术更是儿童自身生活的主观性表达。他们用线条、图形、色彩……来交流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那些看似幼稚、简单,甚至令人费解的视觉符号,流露出他们对世界、社会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感受。生活虽然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创作源泉,但是现实教学中,孩子们在课堂上并非都能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大胆落笔。如何帮助孩子从课外到课内,由生活体悟向艺术创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转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智慧的启发。尽量根据儿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课堂里自主开启思维之门,轻松学习。
一、创设故事化的课堂情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创设故事化的课堂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引起绘画的冲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故事化处理,使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用创作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观点,用视觉符号传达情感与想法。他们大胆地叙说故事、记录生活、展现自我,生活的乐趣与情感体验无不反映在多姿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奇怪的梦》这节课中,激趣导入部分我首先用一段关于梦的动画短片,让学生进入一个小男孩的梦境故事里,激发兴趣,引出梦的话题。细心观看,小男孩做了什么样的梦?梦中他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思考并交流观后感。接着老师讲述自己的梦境故事,用亲身经历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记忆。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回忆自己做过什么梦,梦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的。以此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奇怪的梦。
学生畅谈梦境故事,跟大家分享多姿多彩的各种梦,有的美好,有的可怕,有的奇怪……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想法或心愿有时候悄悄跑进了梦里。从而了解梦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在多媒体和教材图片的欣赏中,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描绘梦境的方法:工具材料的选择、构图的大小、造型的表现、色彩的搭配等等。
实践创作环节,教师鼓励每人要画出不同的梦境,通过各种方法来突出神秘感与美感,着重表现最精彩的部分。记不清的地方,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给画面编织有趣的故事情节,还可以画画自己心中的梦想,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美好梦想而努力奋斗。贯穿整个课堂活动,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梦境角色里体会了梦的神秘和创作的乐趣。
二、创设游戏化的课堂情境
游戏是自然界赋予儿童的一种生活能力。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游戏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在游戏中尽情地玩,在玩中乐,乐中学,不断成长。学校和老师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优良条件,设置游戏化的课堂情境。通过多种自主游戏或集体游戏,激发兴趣,促进他们的身体、心理、思维以及社会性的快速发展。
《画触觉》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积极调动想象力和表现力,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触觉是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的一种生理感觉反应。我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几种简单的生活小游戏,例如:触摸身体;触摸大自然里的小生命;触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在摸一摸、猜一猜、画一画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感触,探索发现,从而认识自我、自然与生活,使学生明白生活是最好的创作源泉。用点、线条、色块、肌理等最基本的美术语言描绘自己的真实感受,发展个性化的表达能力。
在导入部分,以富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课余生活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节拍,边唱歌谣边拍手“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梳小辫儿……”。学生成为游戏的“表演者”,初步体验感觉,激励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触。随即出示几幅绘画作品,请学生猜一猜其中哪一幅就是描绘拍手的感觉,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感觉是可以画出来的。接着进行“摸物背形”游戏,趁热打铁,把课前准备好的小物体藏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进行描述,另一学生用线条或图形符号现场画出来,请全班同学猜物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浓厚。
最后大家一起玩连连看的小游戏,找找同龄人的绘画作业中所表达的触觉感受,学习画面的构图、色彩与点线的抽象处理方法。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表达感受,表达美。学生在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探索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对各种触觉的独特感受。关注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积极心态获得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三、创设地方化的课堂情境
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开放模式。在教学大纲大方向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学情特点进行筛选或创新。开发本地区的特色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优化设计美术课,加强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创设地方化的课堂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自身、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能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理念,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
中年级的《风筝》一课我充分利用家乡是风筝城市的特色,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我也来参加风筝节,放飞梦想”的课堂大情境。通过播放我县小洋口国际风筝节的盛会视频,让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直观认识、熟悉各式各样的风筝,感受放飞风筝时的场景和氛围。孩子们热情高涨,感同身受,在脑海里调动了自己曾经放过风筝的画面,记忆犹新。在风筝实物的近距离观察与触摸中,进一步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特征,师生互相探讨风筝的简史和飞行原理。风筝不仅是对自然生命形象的摹仿,更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提炼与美化。学生们立刻有要做一只独特的风筝参加艺术节的冲动,跃跃欲试,在接下来的“风筝设计擂台”中一展身手,或合作探讨,或自主创作……情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赏析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在生活中学会了爱护和保护民间艺术,关注民俗文化。
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其实地方化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来如东做客的珍稀鸟儿勺嘴鹬,废弃的水泥厂房,海鲜大卖场……教师均可以在诸如《鸟和家禽》、《鸟的纹样》、《老房子》、《虾和蟹》、《海洋世界》等课堂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贴近学生的生活,增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当然,优秀的情境课堂还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等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回忆、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勇敢、完整地表达自己。课前的预习也很有必要。布置些许小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观察和写生,为课堂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课内课外的生活情境中,带着疑问融入生活,感受生活,成为活动体验的小主人,由此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于生活中学习,于课堂中感悟,创造的火花从思维的大门里迸发四射。课堂情境合理巧妙的创设,让美术课有了新意,有了趣味,有了活力,孩子们也更有了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