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會话中对指称表达的不恰当的使用、认知与理解,往往会导致指称阻碍的产生。但指称阻碍的出现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很多商家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到指称阻碍和随之而来的会话纠偏,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本文从生活中一个关于“什么”的小例子来看指称阻碍和会话纠偏的奇妙效果。
关键词:“什么” 指称阻碍 会话纠偏 商品名称
语言学的指称(reference)是特定的篇章里某一个名词性成分和它的所指物之间的关系。指称阻碍(referential trouble)是指在指称表达的使用或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或潜在交际滞碍的情况(马文,2007)。
一、“什么”的指称阻碍
青岛中山路商业圈内有一家餐馆,店名叫“什么餐馆”。有网友评价道:“初来这家店,是朋友带我去的,刚开始谈论的时候,以为朋友忘记店名了,说了个‘什么餐馆’,后来才知道原来店名就是‘什么餐馆’……”我们平常人大多都会与这位网友一样对餐馆的名字感到好奇,这也是店主取这样一个特别名字的原因。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诱发会话交际中指称阻碍的奇特效果。
“什么”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代词之一,汉语使用者一般都明白“什么”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如果有人说“吃什么”,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这是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问题,询问吃某样食物,或去某个地方吃饭的意思。有谁会想到“什么”是一个餐馆的名字呢?如果“什么”作为餐馆的名字,“吃什么”就变成了陈述句式,而不再表示疑问。此时“什么”就特指“什么餐馆”,“吃什么”的意思就变成了“到‘什么餐馆’去吃饭”。
“什么”作为疑问代词,按陈平(1987)的界定在语言学分析中显然是无指名词性成分,可是当“什么”作为“什么餐馆”的简称时,它就是专有名词,显然是有指名词性成分,而且是定指。我们设“什么”是无指时为“什么1”,“什么”是定指时为“什么2”。假设有两人在进行交谈,甲理解“什么”为“什么1”时为情况①,理解“什么”为“什么2”时为情况②。乙理解“什么”为“什么1”时为情况A,理解“什么”为“什么2”时为情况B。在“吃什么”这个短语中,我们加入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不同的语气,会出现四组不同的对话:
当①+A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肯德基。”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a。
当①+B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好啊!”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b。
当②+A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肯德基。”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c。
当②+B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好啊!”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d。
我们发现,c组和d组中,甲的“吃什么。”中预设着: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b组和d组中,乙的“好啊!”中预设着:我知道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
比较a、b、c、d四组对话,会发现a组和d组是会话交际成功的一组。发话人和回应者对彼此的话语理解是正确的,是符合彼此预计的。而b组和c组则是两组有指称阻碍的失败对话。
按照马文(2005)对指称阻碍产生的原因的归纳总结,“什么”的指称阻碍应该属于“由于词汇难解引起的阻碍”,即说话者对某些较为生涩或抽象的词汇、专有名词、术语或缩略语等表达的使用会导致听话人的理解障碍,乃至指称阻碍的产生。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词汇、文化和语境)是听话者能够正确理解指称表达的意义的前提。听话人一旦缺乏相关知识,将极易导致对这一表达的理解障碍。在b组和c组对话中,说话人使用专有名词“什么”作为“什么餐馆”的简称时,显然在听话人的词汇知识以外,因而导致指称阻碍的出现。
二、围绕“什么”展开的会话纠偏
人际会话是交际双方在共同的交际目的下相互合作、彼此洽商的过程。当指称阻碍出现时,交际者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以维护交际过程的顺畅和交际目的的实现。因而对于一次成功的交际来说,对会话中阻碍点的及时纠正,显然是必要的前提之一(马文,2005)。在上面四组对话中,会话交际失败的两组,其会话中的阻碍点就是“什么”。
但是从“什么餐馆”商家的角度来看,成功交际的d组和失败交际的b组和c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首先看d组,甲乙双方的背景知识中都知道“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而且因为乙的回应为“好啊!”说明接下来甲乙会到“什么餐馆”进餐,生意来了,老板自然高兴。
b组和c组,这两组对话,现在看来是失败的会话交际,但是当甲乙双方进入下一个话轮时,会话纠偏就开始了。先看b组:甲虽然是询问乙“吃什么?”,但乙以为甲话中的“什么”是“什么2”,即“什么餐馆”,所以才说“好啊!”表示同意。到这里,会话交际出现了指称阻碍。甲一定会很奇怪:自己明明是征求乙的意见,乙没有发表意见,反而说“好啊!”。甲会因为乙的回答和自己预想的不同而继续与乙对话,针对指称阻碍而进行的纠偏活动就开始了。随着谈话的深入,甲必然会从乙处得到关于“什么餐馆”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什么餐馆”在这组会话交际中从其中一人的背景知识变为双方的背景知识。对话c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甲的背景知识中已经含有“什么餐馆”的信息,而乙的回应“肯德基”却是与甲的预期不同的,甲自然会向乙解释自己口中的“什么”的具体所指,“什么餐馆”随即成为乙的背景知识。这就好像广告一样,对于商家而言,多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品牌,就多了一位潜在顾客,同时也多了一位继续广告效应的信息传播者。
对于商家来说,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a组情况的出现,这就意味着交际双方都没有“什么餐馆”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比如广告、招牌等因素介入,甲乙两人会一直与“什么餐馆”绝缘,也不存在潜在顾客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a、b、c、d四组对话中,b组和c组明明是失败的会话交际,但是它具有很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什么餐馆”的信息传播。信息得以推广,潜在的顾客就有可能出现,甚至短时间内就成为现实的顾客。商家非常希望消费者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在会话交际中出现这种指称阻碍,进而由交际双方通过会话纠偏,将“什么”作为一种商品名称装入消费者大脑的词汇库,成为一个生活常识。这样,人们在日后的消费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多了个已知可选择项。
三、指称阻碍与商品名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商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品、品牌的名称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商品、品牌的命名必然涉及到语言的运用,尤其是词汇的问题。新词的产生虽说有着劲猛的势头,但很多商品、品牌的名称还是来源于我们熟悉的词语,这时就有可能出现像“什么”一类的来源于日常用语,而定为商店店名的情况。名词性词语在商品、品牌命名中有可能从原来的无指成分成为专有名词后变成定指成分。这样,不仅给词语本身附加了新的词义,而且在功能上指称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某件商品或品牌的名称还没有全民共知时,名称中的名词性成分指称阻碍的出现正合商家所愿,在会话纠偏中会被“一传十,十传百”。这时连广告也渗入不了的生活空隙,却因为名称的特殊性而渗透到了人们的意识中。
商家也许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不懂得理论并不妨碍为餐馆命名。语言研究者懂得相关理论,可以更透彻地给予分析和评价,从而启发、指导商业活动中其他的命名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文.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阻碍与纠偏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有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3]马文.会话局部结构与指称阻碍的产生及修正[J].外语教学,2007,(1).
(马晓晨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66003)
关键词:“什么” 指称阻碍 会话纠偏 商品名称
语言学的指称(reference)是特定的篇章里某一个名词性成分和它的所指物之间的关系。指称阻碍(referential trouble)是指在指称表达的使用或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或潜在交际滞碍的情况(马文,2007)。
一、“什么”的指称阻碍
青岛中山路商业圈内有一家餐馆,店名叫“什么餐馆”。有网友评价道:“初来这家店,是朋友带我去的,刚开始谈论的时候,以为朋友忘记店名了,说了个‘什么餐馆’,后来才知道原来店名就是‘什么餐馆’……”我们平常人大多都会与这位网友一样对餐馆的名字感到好奇,这也是店主取这样一个特别名字的原因。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诱发会话交际中指称阻碍的奇特效果。
“什么”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代词之一,汉语使用者一般都明白“什么”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如果有人说“吃什么”,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这是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问题,询问吃某样食物,或去某个地方吃饭的意思。有谁会想到“什么”是一个餐馆的名字呢?如果“什么”作为餐馆的名字,“吃什么”就变成了陈述句式,而不再表示疑问。此时“什么”就特指“什么餐馆”,“吃什么”的意思就变成了“到‘什么餐馆’去吃饭”。
“什么”作为疑问代词,按陈平(1987)的界定在语言学分析中显然是无指名词性成分,可是当“什么”作为“什么餐馆”的简称时,它就是专有名词,显然是有指名词性成分,而且是定指。我们设“什么”是无指时为“什么1”,“什么”是定指时为“什么2”。假设有两人在进行交谈,甲理解“什么”为“什么1”时为情况①,理解“什么”为“什么2”时为情况②。乙理解“什么”为“什么1”时为情况A,理解“什么”为“什么2”时为情况B。在“吃什么”这个短语中,我们加入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不同的语气,会出现四组不同的对话:
当①+A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肯德基。”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a。
当①+B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好啊!”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b。
当②+A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肯德基。”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c。
当②+B时,即甲说:“吃什么。”,乙说:“好啊!”我们将这组对话设为d。
我们发现,c组和d组中,甲的“吃什么。”中预设着: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b组和d组中,乙的“好啊!”中预设着:我知道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
比较a、b、c、d四组对话,会发现a组和d组是会话交际成功的一组。发话人和回应者对彼此的话语理解是正确的,是符合彼此预计的。而b组和c组则是两组有指称阻碍的失败对话。
按照马文(2005)对指称阻碍产生的原因的归纳总结,“什么”的指称阻碍应该属于“由于词汇难解引起的阻碍”,即说话者对某些较为生涩或抽象的词汇、专有名词、术语或缩略语等表达的使用会导致听话人的理解障碍,乃至指称阻碍的产生。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词汇、文化和语境)是听话者能够正确理解指称表达的意义的前提。听话人一旦缺乏相关知识,将极易导致对这一表达的理解障碍。在b组和c组对话中,说话人使用专有名词“什么”作为“什么餐馆”的简称时,显然在听话人的词汇知识以外,因而导致指称阻碍的出现。
二、围绕“什么”展开的会话纠偏
人际会话是交际双方在共同的交际目的下相互合作、彼此洽商的过程。当指称阻碍出现时,交际者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以维护交际过程的顺畅和交际目的的实现。因而对于一次成功的交际来说,对会话中阻碍点的及时纠正,显然是必要的前提之一(马文,2005)。在上面四组对话中,会话交际失败的两组,其会话中的阻碍点就是“什么”。
但是从“什么餐馆”商家的角度来看,成功交际的d组和失败交际的b组和c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首先看d组,甲乙双方的背景知识中都知道“有一家餐馆叫‘什么餐馆’”而且因为乙的回应为“好啊!”说明接下来甲乙会到“什么餐馆”进餐,生意来了,老板自然高兴。
b组和c组,这两组对话,现在看来是失败的会话交际,但是当甲乙双方进入下一个话轮时,会话纠偏就开始了。先看b组:甲虽然是询问乙“吃什么?”,但乙以为甲话中的“什么”是“什么2”,即“什么餐馆”,所以才说“好啊!”表示同意。到这里,会话交际出现了指称阻碍。甲一定会很奇怪:自己明明是征求乙的意见,乙没有发表意见,反而说“好啊!”。甲会因为乙的回答和自己预想的不同而继续与乙对话,针对指称阻碍而进行的纠偏活动就开始了。随着谈话的深入,甲必然会从乙处得到关于“什么餐馆”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什么餐馆”在这组会话交际中从其中一人的背景知识变为双方的背景知识。对话c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甲的背景知识中已经含有“什么餐馆”的信息,而乙的回应“肯德基”却是与甲的预期不同的,甲自然会向乙解释自己口中的“什么”的具体所指,“什么餐馆”随即成为乙的背景知识。这就好像广告一样,对于商家而言,多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品牌,就多了一位潜在顾客,同时也多了一位继续广告效应的信息传播者。
对于商家来说,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a组情况的出现,这就意味着交际双方都没有“什么餐馆”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比如广告、招牌等因素介入,甲乙两人会一直与“什么餐馆”绝缘,也不存在潜在顾客的问题。
我们发现,在a、b、c、d四组对话中,b组和c组明明是失败的会话交际,但是它具有很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什么餐馆”的信息传播。信息得以推广,潜在的顾客就有可能出现,甚至短时间内就成为现实的顾客。商家非常希望消费者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在会话交际中出现这种指称阻碍,进而由交际双方通过会话纠偏,将“什么”作为一种商品名称装入消费者大脑的词汇库,成为一个生活常识。这样,人们在日后的消费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就多了个已知可选择项。
三、指称阻碍与商品名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商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品、品牌的名称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商品、品牌的命名必然涉及到语言的运用,尤其是词汇的问题。新词的产生虽说有着劲猛的势头,但很多商品、品牌的名称还是来源于我们熟悉的词语,这时就有可能出现像“什么”一类的来源于日常用语,而定为商店店名的情况。名词性词语在商品、品牌命名中有可能从原来的无指成分成为专有名词后变成定指成分。这样,不仅给词语本身附加了新的词义,而且在功能上指称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某件商品或品牌的名称还没有全民共知时,名称中的名词性成分指称阻碍的出现正合商家所愿,在会话纠偏中会被“一传十,十传百”。这时连广告也渗入不了的生活空隙,却因为名称的特殊性而渗透到了人们的意识中。
商家也许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不懂得理论并不妨碍为餐馆命名。语言研究者懂得相关理论,可以更透彻地给予分析和评价,从而启发、指导商业活动中其他的命名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文.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阻碍与纠偏策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有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3]马文.会话局部结构与指称阻碍的产生及修正[J].外语教学,2007,(1).
(马晓晨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6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