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教育界不仅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使生命教育成为当下教育时代的重要探究话题。正因如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步有了自己的生命教育认知,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V1,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36-01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优良传统美德受到冲击,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一些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因素如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关心自己,完善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离不开个体生命教育。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哲学博士陈果曾说过,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对自己微笑的人才会对别人微笑;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了报怨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因此,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完善自我、热爱健康、珍惜生命。
当然,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生命教育还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自尊自爱、自我完善,培养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维度得以完善。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关心他人,和谐共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定社会的人,生命教育要让孩子通过学习去发现和认识到每个人都同样重要、都有自己的价值,使孩子们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指出的也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与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传统美德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从基本内涵来看,“忠”就是爱国,“孝”是孝顺父母,“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生命教育中要让青少年很好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生命教育也是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身边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积善成德,与社会和谐共处。
三、关心自然,天人合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要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气、土地、水、粮食,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依附的关系,也不是控制的关系,人类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对自然强取豪夺,因而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应该疏导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应该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应该深切体验大自然的恩赐,衷心感谢大自然的赋予。生命教育要帮助青少年看见万物万事的美好,体会生命的意义,珍惜所有的生命,让青少年明白要和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
“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只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周国平《珍爱生命》)。关心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也可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让水清澈,让大气清朗,让土壤永续富饶;保护动物,爱护鸟兽虫鱼,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生命教育意义重大,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多层次、多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熱爱并发展每个人、每个物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生关系。
关键词生命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V1,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36-01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优良传统美德受到冲击,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一些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因素如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关心自己,完善自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离不开个体生命教育。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哲学博士陈果曾说过,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对自己微笑的人才会对别人微笑;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了报怨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因此,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完善自我、热爱健康、珍惜生命。
当然,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生命教育还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自尊自爱、自我完善,培养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维度得以完善。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二、关心他人,和谐共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定社会的人,生命教育要让孩子通过学习去发现和认识到每个人都同样重要、都有自己的价值,使孩子们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指出的也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与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传统美德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从基本内涵来看,“忠”就是爱国,“孝”是孝顺父母,“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生命教育中要让青少年很好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生命教育也是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身边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积善成德,与社会和谐共处。
三、关心自然,天人合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指出:要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气、土地、水、粮食,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依附的关系,也不是控制的关系,人类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对自然强取豪夺,因而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应该疏导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应该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应该深切体验大自然的恩赐,衷心感谢大自然的赋予。生命教育要帮助青少年看见万物万事的美好,体会生命的意义,珍惜所有的生命,让青少年明白要和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
“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只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周国平《珍爱生命》)。关心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也可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让水清澈,让大气清朗,让土壤永续富饶;保护动物,爱护鸟兽虫鱼,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生命教育意义重大,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多层次、多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熱爱并发展每个人、每个物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