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的一语双关与“境”的多维创造——与刘智海、宓鑫君谈《云霄之上》的影像实践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霄之上》是主创团队在视听语言实践层面的一场“冒险之旅”,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历史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表达.电影通过影像的表意创作手段完成了对“意境”的多维创造,实现了对残酷战争的诗意化建构,也因此闪烁着耐人寻味的艺术“灵韵”.《云霄之上》以诗意化的叙述手法细致地勾勒出了战争的孤独感、荒诞感与真实性、残酷性,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与艺术风格完成了一次中国电影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其他文献
艺术批评视域下的电影批评有四个维度:后叠型艺术批评、综合情境型艺术批评、媒材技术型艺术批评和大众明星型艺术批评.当前电影批评需要超离“纯”与“非纯”、理论与批评及电影批评与其他艺术门类批评等是非高下之争,以当前电影艺术品及其相关现象为中心,运用跨媒介、跨门类、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综合手段,展开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梳理出对于把握当前时代境遇下社会、人生、文化等状况的有价值的和触及人们灵魂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评价,丰富对电影艺术品的体味.
献礼片作为主题性创作,已经成为年度最重要的电影现象.头部新主流电影、英雄模范题材电影、历史事件电影形成了三种主要形态;献礼片探索主题性创作与大众化表达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戏剧化、类型化、人物化、细节化等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资源整合方式、创作生产模式、营销推广体系;更好地让思想倾向从情节、场面和人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避免历史质感被类型假定化、场景奇观化,是未来主题性创作面对的探索难题.
在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前后以论坛与博客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网络影评生态中,一批影评人发挥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开源精神,营造了丰盈的迷影文化.这与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作为内容生产与数字经济的当下网络影评形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早期网络影评进行媒介考古会发现,大部分彼时的媒介物已经成为僵尸媒介、数字废墟,然而,恰恰是在过时与无用之中,常规的使用价值剥落,一种异质性的乌托邦被带入当下与未来.
文章关注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认为这些技术不仅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可能,“交互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要系统地阐释交互艺术的相关问题,必须从其本体论研究入手.通过引入“类型-记号”的概念,对比包括音乐、电影、游戏、文学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进而对艺术的“交互性”做出界定与描述,既为解释艺术本质和欣赏艺术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同时也是对于艺术本身的一种规范.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戏曲电影的创作不仅数量上蔚为可观,在故事内容、艺术手法上也做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质量和传播上仍无太大突破,弱势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协调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两种思维方式在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传播结构和学术领域开拓新思路,实现艺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有机平衡,于戏曲电影内外都能达成“共同体美学”,成为戏曲电影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