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为例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syyd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2014年至2017年四年的新年贺词,总结出汉语政治语篇中的4种概念隐喻模式,并分析了其中最主要的旅途隐喻、战争隐喻的映射过程,探讨了概念隐喻在汉语政治语篇中的功能及价值。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把握概念隐喻的功用,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概念隐喻 政治语篇 新年贺词 映射过程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真正把隐喻这一概念从语义及修辞领域引入到人类认知思维领域的是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 的概念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标志着人们开始从崭新的视角即认知的角度来审视隐喻。Lakoff首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政治话语分析中,他从哲学高度对政治隐喻所展现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他把隐喻看成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即隐喻概念。他认为诸如“理论是建筑物”这样的观念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其本质是概念性质的,是人类所共有的。
  三、习近平新年贺词语料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在上一節中笔者已经对概念隐喻从定义内容加以阐释,本小节拟结合习近平主席自任职以来即2014年至2017年四年的新年贺词,来具体分析概念隐喻在汉语政治语篇中的类型及映射过程。习近平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后,每年12月31日发表新年贺词,总结一年国情,并展望来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这种特定体裁的政治话语具有时代性、宣传性、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隐性说服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4篇新年贺词中隐喻的识别和概念隐喻的提取,我们总结了其中 4 种不同的隐喻类型及其出现的频数,其中旅途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战争隐喻分别出现75次、23次、40次、55次。
  旅途隐喻、战争隐喻是新年贺词中使用最频繁的两种隐喻类型。下面本节主要分析这两种概念隐喻在汉语政治语篇中的运用。
  1.旅途隐喻。“旅途”和“国家发展”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源域中的旅途、旅行者、指南针、路况(平坦,曲折)、出发点和目的地分别映射的目标域为国家发展、中国人民、指导国家发展方向的思想理论、国家发展状况(发展顺利,遭遇困境)、人民的利益和共产主义。
  国家发展是旅途。源域是旅途,国家发展是目标域。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2017年新年贺词)
  旅途以某一地点为出发点,国家的发展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旅途需要指南针来指明行进的方向,国家要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行动的“指针”;旅行的道路可能磕磕绊绊,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一隐喻的建构中,很多相关的词语被用来从不同的角度将国家发展类比为旅途,揭示了积极的联想义:指明国家发展的方向;强调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敢地克服前进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讲述的每一个生动的获得感背后,都埋藏着重大的改革。
  2.战争隐喻。在上一小节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旅途隐喻,它用来强调国家的稳步发展,本小节中拟分析的战争隐喻则用来显示国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源域的战争指挥者、战士、敌人、战略和战斗堡垒分别映射到目标域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国家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国家发展的策略和难以被困难攻破的人。
  与战争隐喻相关的关键词构建了概念隐喻“国家发展是一场与阻碍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抗争的战争”,我们抽取新年贺词中的一些例句来说明:
  国家发展是战争。源域是战争,目标域是国家发展。
  1.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2017年新年贺词)
  2.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了政治生态改善,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2016年新年贺词)
  战争中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需要建造“战斗堡垒”,在国家建设中,共产党员建设国家的志向犹如“战斗堡垒”一样坚不可摧。战争隐喻显示国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在17年的新年贺词中,经过四年来的努力,反腐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大家都感受到了“打虎拍蝇”的效果。面对公众的关切,习主席用很平实的几句话巩固了大家的认识:反腐高压态势不会降温,而且会更加制度化。
  四、结语
  将抽象宏观的国家政治生活类比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概念,这是一种实现劝说目的的有效方式。概念隐喻的恰当运用成为连接政府和大众的心理桥梁。由于概念隐喻理论本身的主观性,对概念隐喻的判断并非易事,在实际判断中可能存在不严密之处。希望本文研究对概念隐喻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发挥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丹苹,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2.
其他文献
语言,根本上说是学习者自己学会的,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英语学习中的自主性已经成为应用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rn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
期刊
自组织(Ad Hoc)网络组网灵活,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网络容量受限已经成为自组织网络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与传统的单天线相比,多天线(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
【摘要】话语的书面含义有时并不与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相关。语言形式的选择必定与一定的交际意图相关联。作为一种典型的间接言语行为,“善意的谎言”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善意的谎言”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却在某种语境中更加利于交际的言语行为,是一种语用策略。本文利用礼貌理论分析了“善意的谎言”的两种主要语用功能,指出“善意的谎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话更得体、礼貌。  【关键词】礼
东西文化差异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许多方面的不同,被动句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语中被动句,发现了他们在语法概念、结构形式、及语义表达等
【摘要】人们在表达想法时,通常力求信息传递的清晰和精确,但往往对方无法接收到全部信息,所以有了似乎偏激但很深刻的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从语用学的语境顺应论角度分析,这句话不无道理,该现象必然且无法避免,只能最小程度的减少交际双方的误解。本文将从语境顺应因素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分析“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天命”。  【关键词】语境顺应论 语言的顺应性 交际 信息传递  作为一个在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