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体制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培育和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功能,实现多中心的合作共治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软管理手段与既是治理对象也是治理主体之一的农村民间组织所具有的伦理教育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还能充分地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而加快农村善治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管理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民间组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我国农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运转方式以及农民的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旧有的管理方式极不适应,因此必须要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起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治理的多中心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主要由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一是仍旧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二是各种治理手段(包括软的和硬的两个方面);三是既是治理对象也是合作成员的各类社会主体,在各种治理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增强整体意识,自觉地接受管理;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可以使人们主动地进行自我控制”[1]。而既是治理对象也是合作成员的各类社会主体中,农村民间组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农村发挥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规范农民行为等作用。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探讨农村民间组织具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把这些功能与社会治理软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共同促进农村善治的实现。
一、 面临的挑战——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透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量大面广。农民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农村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正是从“生命线”的认识出发,我们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传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暴露无遗。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结构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对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广大农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跟着改变,这就造成了农民结构的巨大变化。农民依据自身不同的经济实力分为不同的阶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生活空间也更为广阔,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外出务工,使很大一部分教育对象长期脱离组织管理,形成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
要想开展活泼、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也是难以凑效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情、村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应对农民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民的兴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有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很好地从变化了的现实出发,寻找符合时代、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不能及时地把握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是一味地套用老观点、老思想,结果是农民想知道的无法知道,已经知道的又还在不停地反复说教,导致农民情绪上的厌烦和行动上的不配合,从而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1、方法落后。一些政工干部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习文件,召开会议,他们习惯于采用谈话和开会的形式来开展工作。然而,即使是谈话大多也是说教式的理论灌输,缺乏清理疏导,无法使农民对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2、方法单一。由于一些政工干部对农村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无法对群众的思想进行正确分类和指导,往往采取“我教你听、我点你通”的单一教学方法,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使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很肤浅仅停留在表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化倾向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积极活动、具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主体了。政工干部自身的素质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热爱,是否深入了解农村的情况,是否能及时地抓住农民的需求,是否真正领会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的精髓,所有这一切都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现在很多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量”和“质”方面都难尽人意。在“量”方面,政工干部严重不足,而且单一,主要是由村干部或者是退休的老教师和老干部担任;在“质”方面,政工干部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训练,很难胜任当前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有机力量——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单一,政工干部专业技能的欠缺是影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关键的因素。“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农村众多可以利用的优势和资源里,最值得挖掘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农村民间组织了。这些民间组织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自己所属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满足农民多种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般而言,农村民间组织是指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保护农民利益的各种公益性和互益性社会组织[3]。
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农村民间组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各种会社、善堂就是其中数量多、发展比较快的典型代表,只是由于内、外部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间组织很难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而已。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由于受到“左”的方面因素的影响,用一种充满政治色彩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民间组织,致使其存在和发展大受影响,有的甚至销声匿迹、寿终正寝。而我国民间组织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光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体制逐渐松动,国家权力渐次退出农村,农民个体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农民结社自由在体制上成为可能,因而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方面保守估计,目前在全国已经登记和未登记的乡村两级民间组织至少有300余万个,占全国民间组织总数的2/3以上[4]。目前,农村民间组织种类繁多,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四类[5]:
第一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农村民间组织,如花会、庙会、香会和宗族等。这种组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其容纳和吸收了现代社会新因素,在当代农村依然有着较大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得以恢复,加上自然经济耕作方式,总是习惯性地寻求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协作互助。于是,这些传统民间组织存在的条件得以恢复,并全面地介入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
第二类,新兴的农村民间组织,如行业协会、老年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新兴的农村民间组织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权力意识觉醒,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典型表现。这种新型的组织在我国发达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但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数量还比较少。由于这类组织是完全基于市场,基于农民个人利益结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它为农民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提供了新途径,有利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有利于分散的个人和社会的整合与凝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均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
第三类,各种宗教组织。宗教信仰人员的迅速增加,是当今我国农村政治社会一大显著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这股信教的潮流就一直绵延不断,并且呈扩大趋势。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农民信教的方式复杂化,一部分农民是依照所信奉宗教规定的特定仪式信奉朝拜,也有较多农民采取其它特有的方式信仰宗教。诚然,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哲学理念大多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相一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宗教价值观的普世化将对原本就薄弱的农村社会主义信念理想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假如一旦介入乡村政治,后果很难想象,因而对这类农村民间组织要多加注意和引导。
第四类,其它农村民间组织。在乡村社会中,村民为解决一些普遍性的专门问题,通常会成立一些临时性、专门化的非正式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这类组织仅限于解决农民生活、生产等具体事务和共同问题,具有临时性、季节性的特征,大多不涉及政治。这些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空气,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三部门是一种文化,它的背后是伦理”[6]。农民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参与农村事务,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对于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有力抓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民间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思潮相互涤荡,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挑战,而新的能够主导农民思想的价值观尚未植入,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和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巨大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有众多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调动的因素。在这些积极因素里,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
“人的活动的有效性源泉就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这种活动的投入过程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性”[7]。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同的要素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不断地协调着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活动、实践活动的充分展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沿着特定的方向运行,从而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的是村支书、文书,开会学习时就是由这些人给大家读报念文件,似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些人的事情。这种教育的方式不合理,作用也不大。同时,这些仅有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因此在精力和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加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层次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理解不到位。
农村民间组织的异军突起,不仅加强了农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凝聚了农民的力量,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民间组织种类众多,每一类型农村民间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主体,这些领导主体根据自己组织的目标和使命,采取不同的方式向组织成员灌输各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而这些说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引导好,它们可以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份子,弥补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的缺陷,扩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进而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向前推进。
(二)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想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总称,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拉近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传送教育思想,使受教育对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传统上,我们一直不太注重教育方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事情,不存在所谓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简单、片面的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学习文件,宣传先进事迹,而对一时接受不了,一时拐不过弯的人就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甚至威逼利诱,暴力相加。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不科学的做法。正是因为有些人不注重采取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致使党的政策不能得到准确地传达,使得农民的思想情绪不能及时地疏解,农民关心的问题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进而导致官民关系紧张,农民之间互不理解。
农村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对于解决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片面的状况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农村民间组织有的是农民居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起来;有的是为了达到或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有的是由于有着传统的血缘、亲缘等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不管基于什么缘由,农村民间组织有一个“共同”因素把农民们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互助组织,实现共同的梦想。因此,在实现共同的目标中,这些农村民间组织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向组织成员灌输、传达本组织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精神。
(三)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
教育内容指的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要传授给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的总和。教育内容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该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统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因素。只有这个核心明白了、清楚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理、有据,才能知道所要教育的对象及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农村民间组织的快速崛起,对于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过分局限于政治理论说教,可以说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硬伤!而农村民间组织则不同,它们性质各异、灵活多样,不同农村民间组织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加入不同的农村民间组织,就可以使成员学习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技能,如宗教组织一般都会向成员宣扬相互友爱,关爱他人,关爱生命;而宗族组织则会向成员宣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四)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农民的思想状况
如果说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教育方式是中介,教育内容是核心,那么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则是基础,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成果,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一定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普法改革、贯彻党的有关精神、编印学习宣传资料、组织各类宣讲团进入乡、镇、村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保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综合改革措施的出台,农民群众对党中央政策的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另外,通过农技培训、文化大院建设等,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为共识,现代意识日益增强,追求新生活的劲头更加迫切和强烈[8]。
农民思想和心态的这些变化,构成了当前农民的思想主流,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状况更加趋于理性、现实、易变和复杂。“非政府组织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它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特殊的社会关系”[6]。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它真正来源于农民又服务于农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无限地接近和沟通基层,通过日常组织活动促使成员之间的互动,耳濡目染,使得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实效。同时,它还能同政府、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它的努力,不仅可以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农民的疾苦和诉求,还可以在其中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这些功能,使之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合适的载体和途径,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善治。
参考文献
[1]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55.
[2]中宣部.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试行条例[Z].1983-01-20.
[3]粟多树,凌志.我国农民组织意识的现状、成因与思考[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30.
[4]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欧三任.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农村政治稳定[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39-140.
[6]李茂平.论非营利组织道德教育的功能优势[J].经纪人学报,2006(1):89-90.
[7]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58-59.
[关键词]社会管理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民间组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我国农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运转方式以及农民的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旧有的管理方式极不适应,因此必须要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起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治理的多中心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主要由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一是仍旧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二是各种治理手段(包括软的和硬的两个方面);三是既是治理对象也是合作成员的各类社会主体,在各种治理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增强整体意识,自觉地接受管理;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可以使人们主动地进行自我控制”[1]。而既是治理对象也是合作成员的各类社会主体中,农村民间组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农村发挥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规范农民行为等作用。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探讨农村民间组织具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把这些功能与社会治理软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共同促进农村善治的实现。
一、 面临的挑战——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透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量大面广。农民思想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而且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农村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正是从“生命线”的认识出发,我们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传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暴露无遗。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结构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对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广大农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跟着改变,这就造成了农民结构的巨大变化。农民依据自身不同的经济实力分为不同的阶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生活空间也更为广阔,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外出务工,使很大一部分教育对象长期脱离组织管理,形成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
要想开展活泼、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也是难以凑效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情、村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应对农民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民的兴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有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很好地从变化了的现实出发,寻找符合时代、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不能及时地把握农村形势的变化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是一味地套用老观点、老思想,结果是农民想知道的无法知道,已经知道的又还在不停地反复说教,导致农民情绪上的厌烦和行动上的不配合,从而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1、方法落后。一些政工干部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习文件,召开会议,他们习惯于采用谈话和开会的形式来开展工作。然而,即使是谈话大多也是说教式的理论灌输,缺乏清理疏导,无法使农民对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2、方法单一。由于一些政工干部对农村工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无法对群众的思想进行正确分类和指导,往往采取“我教你听、我点你通”的单一教学方法,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使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很肤浅仅停留在表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化倾向明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积极活动、具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主体了。政工干部自身的素质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热爱,是否深入了解农村的情况,是否能及时地抓住农民的需求,是否真正领会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的精髓,所有这一切都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然而,现在很多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量”和“质”方面都难尽人意。在“量”方面,政工干部严重不足,而且单一,主要是由村干部或者是退休的老教师和老干部担任;在“质”方面,政工干部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训练,很难胜任当前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有机力量——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单一,政工干部专业技能的欠缺是影响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关键的因素。“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农村众多可以利用的优势和资源里,最值得挖掘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农村民间组织了。这些民间组织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自己所属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满足农民多种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般而言,农村民间组织是指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保护农民利益的各种公益性和互益性社会组织[3]。
在我国,这种类型的农村民间组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各种会社、善堂就是其中数量多、发展比较快的典型代表,只是由于内、外部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间组织很难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而已。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由于受到“左”的方面因素的影响,用一种充满政治色彩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民间组织,致使其存在和发展大受影响,有的甚至销声匿迹、寿终正寝。而我国民间组织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光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体制逐渐松动,国家权力渐次退出农村,农民个体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农民结社自由在体制上成为可能,因而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方面保守估计,目前在全国已经登记和未登记的乡村两级民间组织至少有300余万个,占全国民间组织总数的2/3以上[4]。目前,农村民间组织种类繁多,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四类[5]:
第一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农村民间组织,如花会、庙会、香会和宗族等。这种组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其容纳和吸收了现代社会新因素,在当代农村依然有着较大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得以恢复,加上自然经济耕作方式,总是习惯性地寻求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协作互助。于是,这些传统民间组织存在的条件得以恢复,并全面地介入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
第二类,新兴的农村民间组织,如行业协会、老年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新兴的农村民间组织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权力意识觉醒,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典型表现。这种新型的组织在我国发达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但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数量还比较少。由于这类组织是完全基于市场,基于农民个人利益结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它为农民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提供了新途径,有利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有利于分散的个人和社会的整合与凝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均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
第三类,各种宗教组织。宗教信仰人员的迅速增加,是当今我国农村政治社会一大显著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这股信教的潮流就一直绵延不断,并且呈扩大趋势。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农民信教的方式复杂化,一部分农民是依照所信奉宗教规定的特定仪式信奉朝拜,也有较多农民采取其它特有的方式信仰宗教。诚然,宗教倡导的伦理道德、哲学理念大多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相一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宗教价值观的普世化将对原本就薄弱的农村社会主义信念理想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假如一旦介入乡村政治,后果很难想象,因而对这类农村民间组织要多加注意和引导。
第四类,其它农村民间组织。在乡村社会中,村民为解决一些普遍性的专门问题,通常会成立一些临时性、专门化的非正式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这类组织仅限于解决农民生活、生产等具体事务和共同问题,具有临时性、季节性的特征,大多不涉及政治。这些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空气,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三部门是一种文化,它的背后是伦理”[6]。农民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参与农村事务,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对于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有力抓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下农村民间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思潮相互涤荡,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挑战,而新的能够主导农民思想的价值观尚未植入,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和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巨大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有众多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调动的因素。在这些积极因素里,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
“人的活动的有效性源泉就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这种活动的投入过程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性”[7]。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同的要素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不断地协调着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活动、实践活动的充分展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沿着特定的方向运行,从而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的是村支书、文书,开会学习时就是由这些人给大家读报念文件,似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些人的事情。这种教育的方式不合理,作用也不大。同时,这些仅有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因此在精力和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加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层次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理解不到位。
农村民间组织的异军突起,不仅加强了农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凝聚了农民的力量,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村民间组织种类众多,每一类型农村民间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主体,这些领导主体根据自己组织的目标和使命,采取不同的方式向组织成员灌输各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而这些说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引导好,它们可以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份子,弥补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的缺陷,扩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进而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向前推进。
(二)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想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总称,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拉近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传送教育思想,使受教育对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传统上,我们一直不太注重教育方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事情,不存在所谓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简单、片面的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学习文件,宣传先进事迹,而对一时接受不了,一时拐不过弯的人就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甚至威逼利诱,暴力相加。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不科学的做法。正是因为有些人不注重采取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致使党的政策不能得到准确地传达,使得农民的思想情绪不能及时地疏解,农民关心的问题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进而导致官民关系紧张,农民之间互不理解。
农村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对于解决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片面的状况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农村民间组织有的是农民居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起来;有的是为了达到或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有的是由于有着传统的血缘、亲缘等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不管基于什么缘由,农村民间组织有一个“共同”因素把农民们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互助组织,实现共同的梦想。因此,在实现共同的目标中,这些农村民间组织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向组织成员灌输、传达本组织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精神。
(三)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
教育内容指的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要传授给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的总和。教育内容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该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统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因素。只有这个核心明白了、清楚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理、有据,才能知道所要教育的对象及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农村民间组织的快速崛起,对于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过分局限于政治理论说教,可以说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硬伤!而农村民间组织则不同,它们性质各异、灵活多样,不同农村民间组织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加入不同的农村民间组织,就可以使成员学习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技能,如宗教组织一般都会向成员宣扬相互友爱,关爱他人,关爱生命;而宗族组织则会向成员宣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四)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农民的思想状况
如果说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教育方式是中介,教育内容是核心,那么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则是基础,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成果,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一定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普法改革、贯彻党的有关精神、编印学习宣传资料、组织各类宣讲团进入乡、镇、村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保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综合改革措施的出台,农民群众对党中央政策的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另外,通过农技培训、文化大院建设等,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为共识,现代意识日益增强,追求新生活的劲头更加迫切和强烈[8]。
农民思想和心态的这些变化,构成了当前农民的思想主流,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状况更加趋于理性、现实、易变和复杂。“非政府组织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它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特殊的社会关系”[6]。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它真正来源于农民又服务于农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无限地接近和沟通基层,通过日常组织活动促使成员之间的互动,耳濡目染,使得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实效。同时,它还能同政府、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它的努力,不仅可以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农民的疾苦和诉求,还可以在其中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这些功能,使之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合适的载体和途径,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善治。
参考文献
[1]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55.
[2]中宣部.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试行条例[Z].1983-01-20.
[3]粟多树,凌志.我国农民组织意识的现状、成因与思考[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30.
[4]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欧三任.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农村政治稳定[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39-140.
[6]李茂平.论非营利组织道德教育的功能优势[J].经纪人学报,2006(1):89-90.
[7]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