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赏石论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yz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时,邀三五好友小聚,品茗读石,享受那份真正属于自己
   的惬意与轻松。味醇目悦神怡之际,劳苦之外的非非之想会自觉不自觉地感觉些茶与石的相似与相关。时日渐久,总算从两者的商品属性中寻出了可以量化的相似;又从两者的艺术品质里找到了不可量化的情感体验;还从两者的审美诉求路径中归纳了澄怀味象、雅俗共赏的方法;亦溯源至两者文化现象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幸有所获,皆因笃信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任何学问触类旁通后皆可发现其中相通之“理”。有了些粗浅的认识,再应对起朋友们提出的疑问时,多少增加了些底气。最常被问及的问题有二:“什么样的茶和石头是好茶好石头”、“如何品评茗茶和鉴赏奇石”?
  本来朋友之间交流时所谓的“答疑解惑”,更多时候是一种仁智互补,没有什么高下对错之分,仅仅是各抒己见而已。只需分清答疑的对象是群体还是个体,解惑时才有针对性。如果答疑的对象是个体,那么,最原初最本质的答案就应该是“自己心里喜欢”,或者换个角度答曰“与自己身心契合的茶和石头就是好茶好石头”。两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达到真正理解却很难。就说“契合”两个字,这里是从“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层含义上说的,关心的是直观感受而非理化指标;注重的是情感体验而非理性思辨。若想表述得再清楚点,在“契合”前加上“相对”这个前缀可能会严谨些吧。“心有灵犀”原本就是感性化、情绪化的一种感受,常会随人们求新求变的本性而改变,没什么定数。虽然真心喜欢与身心契合是比较“虚”的一种泛指,但其中还是有某些共通的规律可循。南朝画家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就是可循的规律之一。“澄怀”是让个体的心怀胸襟达到虚静空明之境;“味象”,品味、妙悟之谓也(此规律仅适用于那些意在托物寄怀、放飞思绪、在茶石中寻意韵之人;对于那些炫势夸富、在茶石中寻珍觅宝者则不适用)。推而论之:个人的品评鉴赏行为基本体现在个人的感受与修为之中,个人的品评鉴赏往往融于寻常日用而不凸显,故此,即便是那些复杂深奥的理论,也往往被个人以“感同身受”的方式把握。同理,“感同身受”的把握方式也是“雅俗共赏”中最本质的共性之一。“感同身受”可以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虽然看不太懂但发自内心的喜欢”,说的就是一个不确定但却无所不在的“情”。
  而对群体来说,同样的问题,答案也许会完全不同。如果说个体侧重的是“情”,那么群体注重的则是“事”。群体中的个体,首先需要遵守的是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才可论及其它,才谈得上“雅俗共赏”。个体服从群体、情感服从理性是规律;理性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个体在群体中应当遵守群体制定的规则。有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二十年前在白岳齐云山参加了一次评茶大会。初评时,老朋友即历届的冠军得主——“洞天福地”茶园主人精心制作的茶仅获铜牌。评委、茶人对初评结果有不同的意见,甚至起了一点争执。但经认真复评后,大家还是一致认可了初评的结论,昔日冠军也愉快地接受了“规则”下评选出的结果(此种情形在时下石展评选中亦常发生)。仍以茶为例:国人在判定茶叶优劣时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讲究的是“品茶”。品茶基本上由“一审、二观、三品”这三道程序完成。看似简单的程序执行起来异常复杂,多本茶书也未能将一个“品”字讲个透彻明白。概言之:审,茶叶品种、采摘时间及相应的水温以及沏、冲、泡、煮的方法等等;观,茶叶、茶水的形与色;品,品茶味、嗅茶香等等。而国外评定茶叶的优劣,主要看茶叶中主要成分的理化指标,以茶多酚和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与茶多酚含量之比为评定标准(虽然中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一半以上,仍需遵守这个标准。即便日后我们掌握了话语权,欲将“品茶”推向世界,恐怕仍需假以时日)。
  由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的例子联想到时下赏石理论研讨:看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应该是理论研讨的关键。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我们是想探究赏石者个体的情感体验,还是要讨论群体赏石的方法?是欲明晰在普及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还是于模糊的个性中摸索某种具有共性的规律?主题明确后,再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吧。
  如上所述,品茶与赏石虽是一种生活习乐,却均为一种文化现象,而所有的文化现象皆可溯源至宇宙观和方法论上来。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我们必须了解,方法论属于实际操作的范畴,我们也应掌握。一般而言,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宇宙观。这种宇宙观的主要特征是: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把世界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以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从整体出发,把自然、人、社会相统一,把世界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对事物研究方法上,注重直感体验和整体综合,不重实证分析。
  而西方的宇宙观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对立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 。西方宇宙观的特点是:在研究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时,以研究人对物、人对自然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分析;重结果而轻过程。
  以上的文字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在解读和诠释中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或许还会有新的启示。仅以直观性的思维方式为例:“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从形而上的层面讲,是天人相合与天道自然,强调的是宇宙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的实在性,视宇宙为永远运动、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体用不二,灵肉合一。人当下的身心性命也就成为了唯一的着落处。这种以人身为基点的宇宙观对我国审美观的形成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起主导作用的(本文题目正是受此观念影响)。
  也许,“以己度物”或曰“以己证道”的思维方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自觉,在实践中(包括赏石实践),人们已经不会刻意地去强调、重视了。但在人们为身心寻找安居之所的当下,重新领悟“以己证道”中深邃的文化内涵,显然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赏石实践中,人们从自己的身体出发去品评、鉴赏奇石的例子俯拾皆是:面、肩、腰、足、腹、皮、俯仰坐卧……在赏石艺术接受方式上人们讲究的也是“体”和“品”,体的是与内在生命结构相契、共通的完美境界;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下,“察身以知天”、“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的古训已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以人身的自然属性和人性的普遍需求作为规则的艺术规律则长久存在。
  由“以己证道”联想到两个词:“思”和“想”,虽然这两个字都有“心”字,但却此心非彼心也:“思”(不及物动词;自省,关注个人感受),“想”(及物动词;他顾,注重社会评价)。时下,人们显然更多关注的是后者,即“想”的多而“思”的少。既然是“想”的多,必然注重社会评价,而社会评价则是以成败论英雄,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组逻辑关系只是在陈述事实)。由此,又引出“过程与结果”这个话题。实践证明,过程与结果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中有太多的“变数”在起作用。就像前些日子看电视直播的围棋赛事,某位以“飘逸”棋风著称的国手,因过分关注了“比赛结果”而改变了自己的棋风,不再重视大场转而注重了实地。弃长就短的“结果”是以完败收场。惋惜之余不禁想到了“职业棋手”这几个字(有意思的是用“qs”在搜狗字库中没有检索到“棋手”这个词,却以“st”找到了更接近围棋本源意义上的“手谈”)。对“职业”一词有一种解释是:为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工作,通俗说就是在“谋食”;而“手谈”这个古老的称谓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释为“业余爱好”,其中含有更多“找乐”的成分。相信众多无缘跻身“职业棋手”的“手谈”者,更多的时候是在享受着“过程”的快乐而非“职业”带来的“结果”。当然,偏重过程而忽视结果同样不可取,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认识论并非出自本土。谈论“过程与结果”这个话题,只是对“以己度道”的一次尝试罢了,正如西谚所云:你以为自己是在游泳,其实是一股暗流在推你前行。
  古典美学有言:“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古人以自己的身心体察着天地万物,从自然山水中读出了自身的影像。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探索奇石的奥秘、发掘赏石活动的本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否?
其他文献
整体呈起身回望状,高傲、跃跃欲飞;但细看,其形体并不协调:头部尚保留原状,身、尾肥硕、臃肿,“负重累累”。不禁为它感到担忧,这样的态势,飞得起来吗。  然而有一个看点、也是这只大鸟最引人的地方,立即将顾虑打消——脖颈,轻巧地支撑着比重明显不协调的身、首,似一触即发。或许,其高傲的表象,是被未来膨胀了的激情,而冷静的头脑,全然能指挥羽翼冲向天界。  不过,宁可相信身形是被滚烫的岩浆所灌满!还是不走的
期刊
典型的黄龙玉草花,形、质、色的巧妙搭配,点染出无限想象的色彩画——美丽的凤求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幸福的象征。  近似正方的形体,画面组合的空间有了形式上的规整;黄黑二色看似随意的组合,给画面具体形象的印证:白色的基调上,明黄、橙黄或点、或染、或晕、或泼,铺陈出了霞光满天的景象;占主位的黑色则自左向右呈蓬勃之势,一只头朝左的凰鸟正和悦地眯着眼,大尾拱桥般拖曳在后,极是温婉。原来,吸引她的是眼
期刊
石肤已经被亿万年风沙打磨出一道道细小褶纹和一层华润包浆,让此品树化玉具有了沧桑与高贵的双重气质。  从形而论,石中间的凹槽让石形多了些许变化,而在接近底座部分嵌着的戈壁石珠是此石最令人惊奇的一点:这珠子好像天生就长在这树心里一样,被包裹着,只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撞破了一边,才得见天光。赭红的珠子在大片沉静的黄中虽然不起眼,但却对石势有所制衡。  石形右边从底到顶是垂直的,左边从四分之一处开始右收,让
期刊
此件黄龙玉的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神韵兼备。黄龙玉中的俏色红恰到好处地圈晕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增加了许多喜气。石中持杖老寿星——须眉飘逸如瀑,前额鼓圆通红,一副吉星高照通天地之神气,且一手拄龙头拐杖、一手执玉如意,整个人慈眉善目、谦和惹人爱;左侧童子双手环抱仙桃,起步似欲送出与谁?桃乃五木之精,又有延年益寿之效;右侧童子则紧搂跃跃之龙鱼,喜笑颜开,更寓意着富贵有余、年年丰盛。  这一组合寿星、
期刊
莹润饱满的色泽,让人惊叹它的玉质。明黄中夹带红色的条纹,显示它的尊贵。这又是一件黄龙玉雕件印章,线条流畅自然,整体比例和谐且恰到好处。  印章象征着一种诚信,代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承诺或责任。剔透的黄龙玉彰显着纯洁的人格,高贵的红色流露出高尚的品质,而大象则让这一份诚信更显饱满和有分量。
期刊
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不一。《中国吉祥图说》谓: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霸下,七子狴犴,八子赑屃,老九螭吻;《升庵外集》记载九子为:屃赑、螭吻、饕餮、蚣蝮、椒图、金猊、蒲牢、狴犴、睚眦。  这块质地上佳、黄地俏红的黄龙玉雕件,以中华民族图腾——龙为设计元素。九龙各执爱物,蟠曲相绕,龙嘴戏水,宝珠滚动,周边祥云腾腾,气氛和谐。
期刊
在各级领导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江源区委、区政府的直接资助下,经众多松花奇石文化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历经两年多的紧张筹备,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于4月10日在吉林省江源区成立。  成立大会在江源区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吉林省民政厅、白山市、通化市领导和白山、通化、延边、吉林、北京等赏石协会代表及石友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成立大会。大会组织严密、程序正规有序,经过与会代表的举手表决,选
期刊
黄龙玉草花,质地、色彩、图案、意境大多是出类拔萃的。这件草花石,石中有画,画的是心意,画中有诗,写的是情感。  随意几笔,即泼出了朦胧之烟霞,飘逸之流云,俊秀之山体,奇幻之渡桥,丰饶之潭底;更似古树苍苍,水草悠悠,鱼影穿梭;最妙处在右面桥头一小洞,幽深莫测,令人神往。在蓊勃氤氲雾气的笼罩下,整幅画显得似梦似幻、仙气飘渺。  久视之,恍若置身其中。
期刊
是住人的,人是有个性的,个性   是需要张扬的。这种个性张扬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人居家环境的布置与摆设。就奇石的居家摆设而言,生活物品往往和藏品“济济一堂”,摆放不当,不仅影响石头的观赏效果,甚至让人感到拥挤凌乱。那么,怎样才能使奇石的摆放与居家布置、家具摆设、环境色彩更加协调,更好地展示出奇石的观赏效果呢?为此,本文从现代家具摆设、奇石摆放展示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个人理念,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使居
期刊
我 们已知,世界上有两大文化   体系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一个是以古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儒、道、释文化,即东方文化;另一个是从古希腊这个系统过来的、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代西方文化。毫无疑问,这两大文化体系就决定了东西双方赏石文化大背景的差异性。  1、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东方人赏石观的倾向很明显是唯心的,认为石头是有生命的东西,笃信天人合一,人与石能够和谐共存;而西方人却普遍认为石头并无什么生命,只是独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