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情情怀是我国文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故土、故国的眷恋不断出现在诗文中。研读这类课文,从具有乡土意向的剪纸、富有泥土气息的文字、亲切的乡音入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剪纸想到像姥姥那样勤劳善良的乡亲,由姥姥想到淳朴的乡风乡情,深切体会对姥姥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
【关键词】乡音乡情;品词析句;研读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出了游子对家乡最难忘、最真切的记忆,那就是“乡音”。《姥姥的剪纸》一文以富有乡土气息的“剪纸”为线索,那朴实的话语、亲切的乡音、真切的亲情氤氲在赞姥姥、悟道理、寄深情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朴实的语言文字,品味乡音,悟出真情,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揣摩“啧啧赞叹”,角色朗读赞姥姥
课文第一部分写姥姥心灵手巧,广结善缘。首先描述了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大平原托着的小屯子”“左邻右舍”“劳作”等词句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教学时,我采用“发散—对比—想象”的方式揣摩人物语言。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选取几个词语做一做。再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下面是学生理解姥姥的“心灵手巧”这一特点时的对话过程。
生:我从“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看出姥姥心灵手巧。
师(出示句子):同学们,“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
生:一边咂嘴一边夸赞。
师:人们夸的是什么呢?如果让你夸,你该用哪些词来夸?
生:人们夸姥姥剪纸特别好,剪啥像啥。我会用“惟妙惟肖”来夸赞。
师:好,请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依次说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炉火纯青”……并写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用这些词夸一夸姥姥:“你姥姥神了,剪纸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是栩栩如生,技艺炉火纯青呀!”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1:这不像村里人说的话。
生2:词使用得好,但说话文绉绉的,让人听了不舒服。
师:是的,不同的人说话能体现不同的人物特点,小屯子里的人自有小屯子人的说话风格,总能带来一股乡土气息,虽然夸张,但又那样亲切。同是村子里的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语调也会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位老爷爷,会怎么说?
生(学着老爷爷的语调):“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评:语气像了,但“啧啧赞叹”没读出来。
师:请你试一试。
生:“啧啧,你姥姥神了……”(竖起大拇指)
(大家情不自禁地送给他掌声)
师:如果你是一位大婶,会怎么夸?如果你是“我”的小伙伴,会怎么夸?请同桌练一练。
学生交流,气氛热烈。
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本的意思,结合阅读背景,体会其表达效果。本段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先调动学生阅读积累:“如果让你夸,你会用上哪些词语?”再通过比较:“你们的语言和书上的比哪个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悟出了书上的语言就是乡亲们说的话,夸张而又形象生动地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最后,用不同的人物语气读一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乡亲们对姥姥的剪纸的喜爱,从而体现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只有将文字读到心底,才能真正揣摩其中的意蕴。品味村里人的一句赞扬姥姥的话,联系生活积累,发挥学生想象,姥姥的慈祥、勤劳、有求必应、广结善缘、心灵手巧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赏析“喜鹊登枝”,想象表达话乡风
课文第二部分通过一幅“喜鹊登枝”展现了姥姥技艺非凡,蕴含着了“熟能生巧”这一朴素的道理,也展现了姥姥广积善缘、热心助人的品质。教学时,分角色读一读我和姥姥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结合实践想象写话,探究道理,感悟淳朴的乡风。
师出示句子: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总剪”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剪刀。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月光下……姥姥可能怎么剪?用一段话写一写。
“熟能生巧”这一道理,看似简单明了,但未必能明白其中的真谛。让学生想象姥姥剪纸的动人情景:快过年了,左邻右舍都来了:“姥姥,给俺家剪个喜鹊登枝吧,也喜庆喜庆!”“好!好!”姥姥兴奋地答应着。白天忙完了家务,姥姥 拿出红纸翻来折去,然后拿出剪刀,只听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不一会儿,姥姥就剪好了一幅。天很冷,姥姥放下剪刀,把手放在棉袄里暖暖,然后再剪。天黑了,姥姥点上油灯,在煤油灯下,又拿起了剪刀。通过对语言的内化,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姥姥的广积善缘,也才能从内心升腾起对姥姥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可贵品格的崇敬之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现乡里乡亲直爽的个性、小屯子里淳朴的乡风民俗。
三、研读“兔—牛图”,质疑探究悟深情
课文第三部分深情叙述姥姥用剪纸将我拴在屋檐下,一幅幅“牛兔嬉耍兔”将祖孙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本段,充分利用学生对老牛和兔子的情有獨钟,好好地品味语言,研读文本。
研读提示:
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读完后提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关于课文理解的,一个是拓展性的问题。
文本中祖孙对话趣味盎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心自由地感受姥姥浓浓的爱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学生提出,姥姥还会给我剪什么样的老牛和兔子?寄托怎样的情感?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提升思想的过程。
此时补充作者原文最后的内容:前几天回乡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去了姥姥的坟前,一堆不大的黄土隔着姥姥和她所有的亲人。这次我没有哭,妈妈哭了,她是姥姥唯一的女儿,如今,妈妈再也没有娘了。我拿出一大包冥钱点燃了,看着它们烧成了黑色,被风吹到了远处。读了这段话,再想想,作者的心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想说话,诉说对姥姥的思念,表达对生养我的故乡的挚爱。
四、寻访民间艺人,拓展延伸寄乡情
本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之门,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本课教学结束,开展一次寻访活动:寻访生活在当地的民间艺人,如吹糖人、抖箜竹、扎风筝、发绣、烙铁画……在寻访过程中感受乡土人情,体会家乡独特的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乡音乡情;品词析句;研读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出了游子对家乡最难忘、最真切的记忆,那就是“乡音”。《姥姥的剪纸》一文以富有乡土气息的“剪纸”为线索,那朴实的话语、亲切的乡音、真切的亲情氤氲在赞姥姥、悟道理、寄深情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朴实的语言文字,品味乡音,悟出真情,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揣摩“啧啧赞叹”,角色朗读赞姥姥
课文第一部分写姥姥心灵手巧,广结善缘。首先描述了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大平原托着的小屯子”“左邻右舍”“劳作”等词句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教学时,我采用“发散—对比—想象”的方式揣摩人物语言。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选取几个词语做一做。再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下面是学生理解姥姥的“心灵手巧”这一特点时的对话过程。
生:我从“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看出姥姥心灵手巧。
师(出示句子):同学们,“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
生:一边咂嘴一边夸赞。
师:人们夸的是什么呢?如果让你夸,你该用哪些词来夸?
生:人们夸姥姥剪纸特别好,剪啥像啥。我会用“惟妙惟肖”来夸赞。
师:好,请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依次说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炉火纯青”……并写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用这些词夸一夸姥姥:“你姥姥神了,剪纸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是栩栩如生,技艺炉火纯青呀!”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1:这不像村里人说的话。
生2:词使用得好,但说话文绉绉的,让人听了不舒服。
师:是的,不同的人说话能体现不同的人物特点,小屯子里的人自有小屯子人的说话风格,总能带来一股乡土气息,虽然夸张,但又那样亲切。同是村子里的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语调也会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位老爷爷,会怎么说?
生(学着老爷爷的语调):“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评:语气像了,但“啧啧赞叹”没读出来。
师:请你试一试。
生:“啧啧,你姥姥神了……”(竖起大拇指)
(大家情不自禁地送给他掌声)
师:如果你是一位大婶,会怎么夸?如果你是“我”的小伙伴,会怎么夸?请同桌练一练。
学生交流,气氛热烈。
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本的意思,结合阅读背景,体会其表达效果。本段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先调动学生阅读积累:“如果让你夸,你会用上哪些词语?”再通过比较:“你们的语言和书上的比哪个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悟出了书上的语言就是乡亲们说的话,夸张而又形象生动地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最后,用不同的人物语气读一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乡亲们对姥姥的剪纸的喜爱,从而体现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只有将文字读到心底,才能真正揣摩其中的意蕴。品味村里人的一句赞扬姥姥的话,联系生活积累,发挥学生想象,姥姥的慈祥、勤劳、有求必应、广结善缘、心灵手巧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赏析“喜鹊登枝”,想象表达话乡风
课文第二部分通过一幅“喜鹊登枝”展现了姥姥技艺非凡,蕴含着了“熟能生巧”这一朴素的道理,也展现了姥姥广积善缘、热心助人的品质。教学时,分角色读一读我和姥姥的对话,引导学生质疑,结合实践想象写话,探究道理,感悟淳朴的乡风。
师出示句子: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总剪”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剪刀。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月光下……姥姥可能怎么剪?用一段话写一写。
“熟能生巧”这一道理,看似简单明了,但未必能明白其中的真谛。让学生想象姥姥剪纸的动人情景:快过年了,左邻右舍都来了:“姥姥,给俺家剪个喜鹊登枝吧,也喜庆喜庆!”“好!好!”姥姥兴奋地答应着。白天忙完了家务,姥姥 拿出红纸翻来折去,然后拿出剪刀,只听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不一会儿,姥姥就剪好了一幅。天很冷,姥姥放下剪刀,把手放在棉袄里暖暖,然后再剪。天黑了,姥姥点上油灯,在煤油灯下,又拿起了剪刀。通过对语言的内化,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姥姥的广积善缘,也才能从内心升腾起对姥姥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可贵品格的崇敬之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现乡里乡亲直爽的个性、小屯子里淳朴的乡风民俗。
三、研读“兔—牛图”,质疑探究悟深情
课文第三部分深情叙述姥姥用剪纸将我拴在屋檐下,一幅幅“牛兔嬉耍兔”将祖孙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本段,充分利用学生对老牛和兔子的情有獨钟,好好地品味语言,研读文本。
研读提示:
①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读完后提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关于课文理解的,一个是拓展性的问题。
文本中祖孙对话趣味盎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身心自由地感受姥姥浓浓的爱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学生提出,姥姥还会给我剪什么样的老牛和兔子?寄托怎样的情感?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提升思想的过程。
此时补充作者原文最后的内容:前几天回乡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去了姥姥的坟前,一堆不大的黄土隔着姥姥和她所有的亲人。这次我没有哭,妈妈哭了,她是姥姥唯一的女儿,如今,妈妈再也没有娘了。我拿出一大包冥钱点燃了,看着它们烧成了黑色,被风吹到了远处。读了这段话,再想想,作者的心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想说话,诉说对姥姥的思念,表达对生养我的故乡的挚爱。
四、寻访民间艺人,拓展延伸寄乡情
本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教学中要打开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之门,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本课教学结束,开展一次寻访活动:寻访生活在当地的民间艺人,如吹糖人、抖箜竹、扎风筝、发绣、烙铁画……在寻访过程中感受乡土人情,体会家乡独特的民间工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