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有: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讨论,激发创新动机;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知识化的浪潮,正深刻的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存方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等增长和社会的变化的速率空前加快.在知识迅速翻番的今天,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把握最多、最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尝新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就是靠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途径达成。
1 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布钿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参与,自主探索,自己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锤炼。
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需求,如果课堂中的问题是探索知识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具有真实价值,可供学生参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教学<石头书>一文,笔者板书“书”后提问:小朋友,知道书可以用哪些材料做成?学生回答有“纸、布等。”那你们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学生纷纷摇,露出疑问.教师趁热打铁:“想去见识一下石头书吗?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见识一下吧!”在教师创设的悬念的情境中,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心理学家订为,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语文教材在许多空白处,只要抓住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大海的歌>。第二自然段写到“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的排列在那头两边”这句话只写海轮的多,于是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处,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提取并加以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甸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时间,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发挥学生的内在创造意识。
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途径,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再现,活动情境的创设正好为他们的搭建了一个“生活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嘴,动脑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可能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小红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后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小红马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合理流动的情节,演一个小品,结果,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等。
2 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原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克原子投身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的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浑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可设计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多种可能:贝多芬承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匠艺术本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是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的想象的驰骋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可让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回答到:“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新鲜的空气、鲜明的着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两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问题有利于迸发求异的火花。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想象定势的否定。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上的提问应该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支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迸出求异的火花。比如<凡卡>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的梦结尾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结尾说明了凡卡要回到爷爷的身边只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用梦结尾,突出了凡卡的命运的悲惨,提示了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然后学生比一比,看哪种说法最为合理,这样提问,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异,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 鼓励讨论,激发创新动机
讨论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丰硕成果,思想好比锋刃,两极相砥碱将使思想更锋利。”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讨论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对此,教师人及时的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长此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与日俱增。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的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面,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维,如此不断地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会在千百次的锤炼中获得。
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真理越辩越明”争辩往往能强化知识的是与非、对与错争辩的内容是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争辩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赵洲桥>一文,“赵洲桥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这个问题不易理解,这也是教学重难点之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摆观点、讲道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有学生一边在纸上画图,一边用手比划,争的面红耳赤,汇报交流时,答案各异:“建成拱形更美观、建成拱形更方便桥下通过船只、建成拱形能在发大水时冲不垮、建成拱形不但节省石料,而且坚固耐用。”
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教师让学生评价西门豹这个人,多数学生认为他机智聪明,关心老百姓,是一个好官,但也有学生大胆质疑认为他太残暴了,提出“未经审判,他怎将巫婆,绅头子投河使其它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一场“唇枪舌剑”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作为拥有兵权的土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合法定程序的,应该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和官绅的。
4 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那么就要开展如下的课外活动。
注重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馆、煎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重视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提高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不得依赖兴趣。”特别是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级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一等,通过对方式文艺食品听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总之,“行动是教育工作者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考核成绩的新一代。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知识化的浪潮,正深刻的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存方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等增长和社会的变化的速率空前加快.在知识迅速翻番的今天,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把握最多、最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尝新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事业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就是靠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途径达成。
1 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布钿纳曾经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语文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参与,自主探索,自己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锤炼。
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需求,如果课堂中的问题是探索知识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具有真实价值,可供学生参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教学<石头书>一文,笔者板书“书”后提问:小朋友,知道书可以用哪些材料做成?学生回答有“纸、布等。”那你们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学生纷纷摇,露出疑问.教师趁热打铁:“想去见识一下石头书吗?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见识一下吧!”在教师创设的悬念的情境中,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心理学家订为,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语文教材在许多空白处,只要抓住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大海的歌>。第二自然段写到“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的排列在那头两边”这句话只写海轮的多,于是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处,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提取并加以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甸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时间,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发挥学生的内在创造意识。
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途径,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再现,活动情境的创设正好为他们的搭建了一个“生活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嘴,动脑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可能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小红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后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小红马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合理流动的情节,演一个小品,结果,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等。
2 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原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克原子投身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的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浑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可设计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多种可能:贝多芬承认了,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匠艺术本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是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的想象的驰骋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可让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回答到:“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新鲜的空气、鲜明的着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两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问题有利于迸发求异的火花。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想象定势的否定。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上的提问应该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支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迸出求异的火花。比如<凡卡>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开思路,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凡的梦结尾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凡卡的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地址,爷爷是收不到的,只有在梦里才能和爷爷团聚.”用梦结尾说明了凡卡要回到爷爷的身边只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的。“用梦结尾,突出了凡卡的命运的悲惨,提示了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然后学生比一比,看哪种说法最为合理,这样提问,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异,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 鼓励讨论,激发创新动机
讨论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丰硕成果,思想好比锋刃,两极相砥碱将使思想更锋利。”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讨论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对此,教师人及时的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长此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与日俱增。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的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面,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维,如此不断地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会在千百次的锤炼中获得。
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真理越辩越明”争辩往往能强化知识的是与非、对与错争辩的内容是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争辩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赵洲桥>一文,“赵洲桥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这个问题不易理解,这也是教学重难点之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摆观点、讲道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有学生一边在纸上画图,一边用手比划,争的面红耳赤,汇报交流时,答案各异:“建成拱形更美观、建成拱形更方便桥下通过船只、建成拱形能在发大水时冲不垮、建成拱形不但节省石料,而且坚固耐用。”
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教师让学生评价西门豹这个人,多数学生认为他机智聪明,关心老百姓,是一个好官,但也有学生大胆质疑认为他太残暴了,提出“未经审判,他怎将巫婆,绅头子投河使其它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一场“唇枪舌剑”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作为拥有兵权的土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合法定程序的,应该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和官绅的。
4 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那么就要开展如下的课外活动。
注重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馆、煎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重视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提高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不得依赖兴趣。”特别是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级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一等,通过对方式文艺食品听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总之,“行动是教育工作者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考核成绩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