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是高尚的事业,我参与其中,不觉丝毫辛苦,惟有快乐与幸福。”
在塞上明珠榆林,提起宗光耀老人,个个竖起大姆指。
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感慨道:宗老为我们牵线一个慈善项目时,从北京坐火车赶来,住一晚上宾馆,第二天办完事又匆匆赶回;为了省钱,早早退了宾馆房间,在街上转。他都80多了,退休前还是副部级领导呢!
宗光耀1937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1958年考入西安外语学院俄文系,1960年被国家派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芬兰语,是定边县第一个公派留学生;毕业后作为外交部人员在赫尔辛基中国大使馆工作,随后派往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工作多年,后为国务院领导当秘书多年;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2001年,他退休后居住北京,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开启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之路。
不遗余力 宣传“一国两制”
1989年,宗光耀被派往澳门工作,担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回归前,他是澳门政权交接和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政权交接和特区政府成立时,他任中央代表团副秘书长,参与、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节点。
离开叱咤风云的外交舞台,他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让不同阶层的人深刻理解其涵义,从而更加积极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他先后应邀去清华、北大、北航等高等院校和单位演讲,用切身经历讲述澳门回归的精彩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0年,他编写的《见证澳门回归祖国》一书出版发行,将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2013年8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老龄办与《中国老年报》联合举办“同心共筑中国梦—老干部忆传统”征文活动,他积极撰写了《澳门特区区旗绿色旗面的由来》一文,获得征文最高奖“特别奖”。一些主流媒体先后对他专访并作了长篇报道,相关报纸和杂志不时也刊载他讲述澳门回归的纪念文章,这些在澳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澳门回归20周年,他应邀到不少部门、团体讲述澳门回归的故事。他还应家乡榆林方面邀请,详细介绍澳门慈善家支持榆林发展的义举。
回首澳门回归,这位当年奔忙于澳门和北京之间,“把飞机当出租车来打”的“前方将领”激动地说,澳门回归祖国是20世纪末世界的一件大事;宣传“一国两制”方针政策,自己内心充满成就感。
助学长征 创造公益奇迹
2004年适逢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70周年。宗光耀参加了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香港慈善团体发起的大型公益步行筹款活动——助学长征。
作为团队老共产党员、男性中年龄最长者,他担任全程步行团副团长,分工负责与地方联络。2004年10月15日,他和16位来自香港及4位内地的步行者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历时305天,步行8038公里,跨越10省(区),于2005年8月15日胜利抵达陕北吴起。该项活动筹集善款2500万元,帮助沿途101个县建立了101所希望小学,被共青团中央誉为世界公益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公益筹款活动。
“爬雪山,过草地,每天行走30公里,风雨无阻,”宗光耀说,“虽然充满艰辛,但与当年红军相比,助学长征不是苦而是甜。”一路上,他作诗,创作歌曲,教练太极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宗老师。抵达吴起后,队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谢师宴。
宗光耀因此被陕西省评为“十大公益大使”,并获“希望工程贡献奖”。之后,他又深入企业、学校和机关宣讲,教育大家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中,队友们结下深厚友谊。当宗光耀得知他的“助学长征”队友、太极拳高徒、香港实力企业家李道德先生想资助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后,就牵线搭桥,由李先生每年拿出90多万元,为甘肃省民勤、环县和镇远三个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交付学费:从2007年起此项善举持续至今。
宗光耀多次陪同李先生赴山区走访,与学生签订资助协议书,保持与甘肃方面的联系与沟通。逐渐地,他成为诸多慈善活动的筹划者和促进者,在他的推介下,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参与到内地的慈善捐助活动中。
塞上行善 殷殷情系桑梓
作为陕北人,宗光耀深知陕北的贫困、荒凉、落后,了解陕北人的勤劳、忠厚、善良,感动于家乡人民为改变现状而付出的努力、艰辛、曲折……他认为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是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更是一个在外游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放前,榆林森林覆盖率不到1%,当地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2003年,宗光耀与澳门有关方面联络,募款80万元,为榆林神木县营造了万亩林地,时任澳门特首何厚铧为此题写了“澳门师生绿化林”,现已成为榆林的一个景点。2015年春,他联系中国绿化基金会给定边慈善协会捐资20万元,用于校园绿化建设。
定边县地处沙漠南缘,全县人口中绝大多数人吃井水或雨水。2010年,宗光耀联系美国海德基金会,捐资为定边县姬塬镇王山村打水窖100眼,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困难。后又联系美国菲利浦海德基金会、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澳门凼仔扶轮社、澳门内家拳研究会、台北南雅扶轮社等多个海内外慈善组织,筹资在定边县堆子梁镇组织打深水井6眼,一举解决了6000多村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
2018年夏,“澳门慈善家资助定边饮水项目”座谈会上、宗光耀直抒胸臆:“很高兴为家乡做慈善公益项目并介绍澳门慈善家,生我养我的地方永不忘记;做公益不是谈生意,而是做好事,要用诚心诚意的态度办好项目。”
宗光耀认为,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就是改变家乡贫穷的根。10多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受惠学生数以万计。他联系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洲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机构多次为家乡捐资助学。他组织定边县贫困学生到北京参观学习;组织定边娃娃腰鼓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代表陕西到上海世博会表演,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厅表演。他引进西安10所中小学校与定边10所中小学校结对子,開展教育、教学和扶贫帮困的交流与资助活动;联络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每年录取6名定边优秀贫困大学生,免除学费、食宿费并享受助学金。
2019年6月,他联系中国光华基金会,为榆林市慈善协会争取到200万元的“书海工程”项目,签订了3年的合作协议。曾经采访过他的榆林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庞瑶说,宗老做的好事、善事太多了,拉上三天三夜也拉不完。
定边县慈善协会会长马保珍说:“宗老不仅自己捐款,还靠个人魅力继续引来一批批慈善项目落户家乡。”
如今,年逾八旬的宗光耀仍在为慈善事业四处奔波。这位倍受家乡百姓爱戴的塞上老人深情地说,慈善是高尚的事业,我参与其中,不觉丝毫辛苦,惟有快乐与幸福。
在塞上明珠榆林,提起宗光耀老人,个个竖起大姆指。
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感慨道:宗老为我们牵线一个慈善项目时,从北京坐火车赶来,住一晚上宾馆,第二天办完事又匆匆赶回;为了省钱,早早退了宾馆房间,在街上转。他都80多了,退休前还是副部级领导呢!
宗光耀1937年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1958年考入西安外语学院俄文系,1960年被国家派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芬兰语,是定边县第一个公派留学生;毕业后作为外交部人员在赫尔辛基中国大使馆工作,随后派往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工作多年,后为国务院领导当秘书多年;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2001年,他退休后居住北京,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开启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之路。
不遗余力 宣传“一国两制”
1989年,宗光耀被派往澳门工作,担任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回归前,他是澳门政权交接和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政权交接和特区政府成立时,他任中央代表团副秘书长,参与、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节点。
离开叱咤风云的外交舞台,他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让不同阶层的人深刻理解其涵义,从而更加积极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他先后应邀去清华、北大、北航等高等院校和单位演讲,用切身经历讲述澳门回归的精彩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0年,他编写的《见证澳门回归祖国》一书出版发行,将这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2013年8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老龄办与《中国老年报》联合举办“同心共筑中国梦—老干部忆传统”征文活动,他积极撰写了《澳门特区区旗绿色旗面的由来》一文,获得征文最高奖“特别奖”。一些主流媒体先后对他专访并作了长篇报道,相关报纸和杂志不时也刊载他讲述澳门回归的纪念文章,这些在澳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澳门回归20周年,他应邀到不少部门、团体讲述澳门回归的故事。他还应家乡榆林方面邀请,详细介绍澳门慈善家支持榆林发展的义举。
回首澳门回归,这位当年奔忙于澳门和北京之间,“把飞机当出租车来打”的“前方将领”激动地说,澳门回归祖国是20世纪末世界的一件大事;宣传“一国两制”方针政策,自己内心充满成就感。
助学长征 创造公益奇迹
2004年适逢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70周年。宗光耀参加了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香港慈善团体发起的大型公益步行筹款活动——助学长征。
作为团队老共产党员、男性中年龄最长者,他担任全程步行团副团长,分工负责与地方联络。2004年10月15日,他和16位来自香港及4位内地的步行者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历时305天,步行8038公里,跨越10省(区),于2005年8月15日胜利抵达陕北吴起。该项活动筹集善款2500万元,帮助沿途101个县建立了101所希望小学,被共青团中央誉为世界公益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型公益筹款活动。
“爬雪山,过草地,每天行走30公里,风雨无阻,”宗光耀说,“虽然充满艰辛,但与当年红军相比,助学长征不是苦而是甜。”一路上,他作诗,创作歌曲,教练太极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宗老师。抵达吴起后,队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谢师宴。
宗光耀因此被陕西省评为“十大公益大使”,并获“希望工程贡献奖”。之后,他又深入企业、学校和机关宣讲,教育大家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中,队友们结下深厚友谊。当宗光耀得知他的“助学长征”队友、太极拳高徒、香港实力企业家李道德先生想资助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后,就牵线搭桥,由李先生每年拿出90多万元,为甘肃省民勤、环县和镇远三个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交付学费:从2007年起此项善举持续至今。
宗光耀多次陪同李先生赴山区走访,与学生签订资助协议书,保持与甘肃方面的联系与沟通。逐渐地,他成为诸多慈善活动的筹划者和促进者,在他的推介下,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参与到内地的慈善捐助活动中。
塞上行善 殷殷情系桑梓
作为陕北人,宗光耀深知陕北的贫困、荒凉、落后,了解陕北人的勤劳、忠厚、善良,感动于家乡人民为改变现状而付出的努力、艰辛、曲折……他认为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是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更是一个在外游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放前,榆林森林覆盖率不到1%,当地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2003年,宗光耀与澳门有关方面联络,募款80万元,为榆林神木县营造了万亩林地,时任澳门特首何厚铧为此题写了“澳门师生绿化林”,现已成为榆林的一个景点。2015年春,他联系中国绿化基金会给定边慈善协会捐资20万元,用于校园绿化建设。
定边县地处沙漠南缘,全县人口中绝大多数人吃井水或雨水。2010年,宗光耀联系美国海德基金会,捐资为定边县姬塬镇王山村打水窖100眼,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困难。后又联系美国菲利浦海德基金会、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澳门凼仔扶轮社、澳门内家拳研究会、台北南雅扶轮社等多个海内外慈善组织,筹资在定边县堆子梁镇组织打深水井6眼,一举解决了6000多村民及牲畜的饮水问题。
2018年夏,“澳门慈善家资助定边饮水项目”座谈会上、宗光耀直抒胸臆:“很高兴为家乡做慈善公益项目并介绍澳门慈善家,生我养我的地方永不忘记;做公益不是谈生意,而是做好事,要用诚心诚意的态度办好项目。”
宗光耀认为,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面貌就是改变家乡贫穷的根。10多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受惠学生数以万计。他联系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洲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机构多次为家乡捐资助学。他组织定边县贫困学生到北京参观学习;组织定边娃娃腰鼓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代表陕西到上海世博会表演,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厅表演。他引进西安10所中小学校与定边10所中小学校结对子,開展教育、教学和扶贫帮困的交流与资助活动;联络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每年录取6名定边优秀贫困大学生,免除学费、食宿费并享受助学金。
2019年6月,他联系中国光华基金会,为榆林市慈善协会争取到200万元的“书海工程”项目,签订了3年的合作协议。曾经采访过他的榆林市慈善协会副会长庞瑶说,宗老做的好事、善事太多了,拉上三天三夜也拉不完。
定边县慈善协会会长马保珍说:“宗老不仅自己捐款,还靠个人魅力继续引来一批批慈善项目落户家乡。”
如今,年逾八旬的宗光耀仍在为慈善事业四处奔波。这位倍受家乡百姓爱戴的塞上老人深情地说,慈善是高尚的事业,我参与其中,不觉丝毫辛苦,惟有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