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3日,周一,券商股全线暴跌,该板块以7.7%的跌幅位列榜首,西南证券(600369.SH)、光大证券(601788.SH)、中信证券(600030.SH)均暴跌超过9%。龙头股中信证券更是近5年来首次单日跌幅超过9%,顿时引发投资者恐慌。
在微博、MSN和网络论坛上,许多投资者都在问:“中信证券怎么了?券商股怎么了?”有私募向《投资者报》记者略带悲伤地感慨说:“今年以来好不容易实现了正收益,硕果仅存的券商股,就这么没了……”
在惶惑中,流言蜚语迅速流传开来,针对中信证券的传闻更是一条接一条:“海外投资巨亏29亿元”、“高管出事”、“公司董事会秘书宣称‘公司裁员减薪’”、“里昂证券员工大规模流失”。不仅如此,在暴跌后的两个交易日里,这些传闻还在不断演绎异变。
中信证券疲于应对。这到底是一场利用假消息做空的浑水者的阴谋呢?还是中信证券自身真的出了问题?
记者经过多方查阅数据,并采访了阳光私募、公募基金和保险等机构人士的看法,他们认为,中信证券的暴跌很有可能是空方利用消息,在券商创新受阻、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引发海外担忧的情况下,几方合力导致大跌。
这次的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中信证券一家的问题。上述私募人士说,这或许是A股进入做空时代的提前演练,因为不久后转融通就要推出,A股的做空手段更将会层出不穷。
谣言澄清怪圈
整出事件就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
上周一中信证券首日大跌当天,《投资者报》记者曾联系数位券商分析师和券商资管的投资经理询问缘由,发现大家同样摸不着头脑,都在猜测那些四处可见的传言。
此时的中信证券甚至对传言都不太在意,董秘郑京还表态称,公司不会对此公告。
但没成想,谣言的威力变本加厉地发挥出来,旧的传闻还未消散,各变种传闻又层层迭起,以至于疲于应对的中信证券不得不在14日晚发公告澄清说:“近日,屡有关于公司的不实信息在一些论坛及微博发出,而后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这些信息给公司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并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对前述4项传闻公司明确表示:“传言均与实际情况不符”,“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管理团队稳定,各项业务进展顺利。截止公告日,公司重大事项均按规定进行了公告,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负责中信证券海外业务的副董事长殷可也对媒体表态说:“里昂有人员流失是完全没有的事情。我刚才与里昂证券的CEO通过电话,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没人因为宣布收购而离开。”至于巨亏传闻,殷可表示,中信证券有严密的风控程序,不可能出现高达29亿元的亏损。
殷可说,这些传言就是想利用市场心理引发大家恐慌。如果说中信证券被冤枉,那么究竟是谁在这次事件中获得了利益?
但上述公司权威层面言之凿凿的辟谣并未见效,反而进入了一个谣言澄清的怪圈。越是澄清,猜疑就越多,越是有人感觉在欲盖弥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单单中信一家有那么多流言,海外亏损的数字怎么那么详细?
猜疑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只要微博上出现任何有关公司的负面消息,都能令人好一阵振奋,就如同找到了真凶一般。
疑似基金等机构跟风抛售
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公司的辟谣,原因之一是,中信证券董秘郑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股价下跌有可能是融券做空所致,是中国A股出现了浑水做空机构。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沪深交易所公开资料显示,中信证券的融券量一直都比较稳定,8月13日的融券卖空力量的确突然增强,由前一个交易日62.5万股的融券卖出量一夜飙升至224.9万股,但卖空资金大约仅有2472万元。
与之相反的是,融资做多的力量却很强大。当天,融资买入量达到1.5亿股,涉及金额1.6亿元,买入力量远远大于做空者。
区区200多万股的卖空,并不足以影响有98亿流通股的中信证券。按理说,多空双方实力悬殊,股价应该向做多者靠拢,但盘面显然不是。
华泰证券河南郑州经三路营业部总经理陶明清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营业部当天几乎没有做空券商股的,甚至还有人融资买入券商股。“我们这里有个客户融资几百万买入广发证券,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融券做空所致,那么是谁在抛售?
深圳展博投资总经理陈锋告诉本报记者:“看着盘面巨大的抛盘,不可能是散户所为,可能是有机构在恐慌性抛盘。”
由于中信证券跌幅未超过10%,交易席位信息达不到上交所公开披露的标准,外界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不过,同花顺iFind统计的资金流向表明,8月13日,中信证券大资金流入金额为8.38亿元,而同期大资金流出金额却高达15.6亿元,净流出额为7.2亿元。如此大的资金流出,没有几个散户有能力达到。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重仓持有中信证券的基金数量从一季度末的104只增加到了162只,持股量也从6亿股激增至8亿股,增幅高达34%。持股市值超过1亿元的就有31只基金。持股比例比较高的前五名基金分别是: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博时平衡配置混合、海富通上证周期ETF、华泰柏瑞价值增长股票、大成中证红利指数。
“中信证券作为机构的重仓股,机构曾推动了其股价上涨,在无动力推涨时也会对其杀跌。”上述私募认为。
海外做空力量也介入
15日上午,就在大家仍对中信证券议论纷纷时,新浪认证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徐天舒”的微博爆料称:“这两天陆续有海外机构向包括但斌等长期持有人借入股票,做空广药和中信证券。与此相配合,市场上传言满天飞,这两只股票走势也是迥异。”
一时间,舆论哗然。
《投资者报》记者随后联系到当时正在北京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他听闻后怒称:“绝对是造谣!我根本就没有持有过券商股,一股中信证券我都没有,过去一段时间也没有关注过券商股!”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徐天舒,他告诉记者,是自己误写了中信证券。他随即在微博上做了更正,认为目前国内不具备大规模做空条件,港股才是主战场。 根据目前的融资融券规则,海外机构向私募借股票来做空显然不太可能。但对港股市场而言,海外力量做空中信证券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对比中信证券A、H股股价的近期走势,其H股是先于A股下跌的。今年2月,H股在达到17.5港元后就开始一路下滑,目前股价为13.34港元(截至8月17日收盘)。而A股在今年前6个月均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6月份股价达到最高峰13.99元后才逐步下跌。
记者注意到,相比国内研究报告对中信证券海外收购里昂证券一事几乎“一边倒”的正面声音,海外投行很早就发出了质疑声。
中信证券7月公布的收购计划称,其全资子公司中信国际将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其中19.9%的股权以3.1亿美元已经完成交割,剩余80.1%的股权也即将被中信证券收购,作价9.4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里昂证券的业务范围包括经纪、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从经纪业务上看,里昂证券是全球最大的经纪商之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里昂证券的总资产为44亿美元,净资产估计在5.61亿美元。目前管理资产总额约27亿美元。受市场低迷影响,里昂证券2010年实现净收入6100万美元,2011年亏损1000万美元。
7月25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研报称,将把中信证券未来三年盈利预测下调9%,削减目标价9.8%至14.7元,以反映在环球资本市场未见复苏的状况下,里昂证券可能录得亏损。
摩根大通则担忧说,中信证券和里昂证券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能否协同是个难题。在这一点上,野村控股收购雷曼兄弟亚洲和欧洲业务并不顺利的经历应该能说明问题。
摩根大通指出,里昂证券目前的股东Stichting是员工持股的实体,被中信证券收购后,里昂证券员工不再是里昂证券的股东。德意志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于一家跨国经纪公司来说,人力资源是一家全球性券商最重要的资产,如果中信证券想要全面整合里昂证券的香港业务,那么想要留住人才可能很艰难。”
另一个质疑是,中信证券对里昂证券的估值为2.23倍PB(市净率),不论是参考国内还是国外券商的估值水平,这个估值都不算便宜。
除了海外资金做空,国内部分投资者也有做空的案例存在。从融资融券交易明细也能得知,当天中信证券的融券偿还量达到308.6万股。
一个名为“风雨下黄山——黄生的博”的新浪微博在13日下午盘中交易时段公开宣称,自己早已做空中信证券。他称:“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光股权就要支付70多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收购的还是一堆垃圾资产,还要花很大的资本进行整合,导致其本已紧张的现金流雪上加霜,以至要打包变卖资产、发行200亿短期融资券,可见其资金多么紧张,加上估值过高,被做空大跌是必然的。”
短期看不到好转迹象
和市场很多阴谋论的看法不同,中信建投券商行业分析师魏涛认为,公司股价下跌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空因素的共振。
“由于对经济数据和宽松政策预期落空,市场大跌,另外券商板块今年以来涨幅很大,股价有调整的需要。再加上流言的传播,各方合力造成了大跌。”魏涛说:“清者自清,仍然看好中信证券的基本面。”
深圳晟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薛冰岩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称:中信证券暴跌的根源还是在于对未来业绩的预期较差。
“自今年5月份券商创新大会以来,券商股大涨,成为为数不多的正收益板块。但是从实践来看,券商的创新没有得到贯彻,加之熊市中,券商利润下降,短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薛冰岩认为,在熊市中类似中信证券这样的强周期股票不可能持续上涨,暴跌那天实际上先从地产开始,才到券商,暴跌并不是一个孤例。
“不过,也要看到任何股票都有个估值中枢,如果中信证券回到10元以下,我肯定会大举进仓。”薛冰岩说,毕竟中国的金融改革肯定要往前发展,立志要做中国高盛的中信证券肯定能得到大发展。
在微博、MSN和网络论坛上,许多投资者都在问:“中信证券怎么了?券商股怎么了?”有私募向《投资者报》记者略带悲伤地感慨说:“今年以来好不容易实现了正收益,硕果仅存的券商股,就这么没了……”
在惶惑中,流言蜚语迅速流传开来,针对中信证券的传闻更是一条接一条:“海外投资巨亏29亿元”、“高管出事”、“公司董事会秘书宣称‘公司裁员减薪’”、“里昂证券员工大规模流失”。不仅如此,在暴跌后的两个交易日里,这些传闻还在不断演绎异变。
中信证券疲于应对。这到底是一场利用假消息做空的浑水者的阴谋呢?还是中信证券自身真的出了问题?
记者经过多方查阅数据,并采访了阳光私募、公募基金和保险等机构人士的看法,他们认为,中信证券的暴跌很有可能是空方利用消息,在券商创新受阻、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引发海外担忧的情况下,几方合力导致大跌。
这次的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中信证券一家的问题。上述私募人士说,这或许是A股进入做空时代的提前演练,因为不久后转融通就要推出,A股的做空手段更将会层出不穷。
谣言澄清怪圈
整出事件就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
上周一中信证券首日大跌当天,《投资者报》记者曾联系数位券商分析师和券商资管的投资经理询问缘由,发现大家同样摸不着头脑,都在猜测那些四处可见的传言。
此时的中信证券甚至对传言都不太在意,董秘郑京还表态称,公司不会对此公告。
但没成想,谣言的威力变本加厉地发挥出来,旧的传闻还未消散,各变种传闻又层层迭起,以至于疲于应对的中信证券不得不在14日晚发公告澄清说:“近日,屡有关于公司的不实信息在一些论坛及微博发出,而后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这些信息给公司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并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对前述4项传闻公司明确表示:“传言均与实际情况不符”,“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管理团队稳定,各项业务进展顺利。截止公告日,公司重大事项均按规定进行了公告,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负责中信证券海外业务的副董事长殷可也对媒体表态说:“里昂有人员流失是完全没有的事情。我刚才与里昂证券的CEO通过电话,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没人因为宣布收购而离开。”至于巨亏传闻,殷可表示,中信证券有严密的风控程序,不可能出现高达29亿元的亏损。
殷可说,这些传言就是想利用市场心理引发大家恐慌。如果说中信证券被冤枉,那么究竟是谁在这次事件中获得了利益?
但上述公司权威层面言之凿凿的辟谣并未见效,反而进入了一个谣言澄清的怪圈。越是澄清,猜疑就越多,越是有人感觉在欲盖弥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单单中信一家有那么多流言,海外亏损的数字怎么那么详细?
猜疑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只要微博上出现任何有关公司的负面消息,都能令人好一阵振奋,就如同找到了真凶一般。
疑似基金等机构跟风抛售
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公司的辟谣,原因之一是,中信证券董秘郑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股价下跌有可能是融券做空所致,是中国A股出现了浑水做空机构。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沪深交易所公开资料显示,中信证券的融券量一直都比较稳定,8月13日的融券卖空力量的确突然增强,由前一个交易日62.5万股的融券卖出量一夜飙升至224.9万股,但卖空资金大约仅有2472万元。
与之相反的是,融资做多的力量却很强大。当天,融资买入量达到1.5亿股,涉及金额1.6亿元,买入力量远远大于做空者。
区区200多万股的卖空,并不足以影响有98亿流通股的中信证券。按理说,多空双方实力悬殊,股价应该向做多者靠拢,但盘面显然不是。
华泰证券河南郑州经三路营业部总经理陶明清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们营业部当天几乎没有做空券商股的,甚至还有人融资买入券商股。“我们这里有个客户融资几百万买入广发证券,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融券做空所致,那么是谁在抛售?
深圳展博投资总经理陈锋告诉本报记者:“看着盘面巨大的抛盘,不可能是散户所为,可能是有机构在恐慌性抛盘。”
由于中信证券跌幅未超过10%,交易席位信息达不到上交所公开披露的标准,外界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不过,同花顺iFind统计的资金流向表明,8月13日,中信证券大资金流入金额为8.38亿元,而同期大资金流出金额却高达15.6亿元,净流出额为7.2亿元。如此大的资金流出,没有几个散户有能力达到。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重仓持有中信证券的基金数量从一季度末的104只增加到了162只,持股量也从6亿股激增至8亿股,增幅高达34%。持股市值超过1亿元的就有31只基金。持股比例比较高的前五名基金分别是: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博时平衡配置混合、海富通上证周期ETF、华泰柏瑞价值增长股票、大成中证红利指数。
“中信证券作为机构的重仓股,机构曾推动了其股价上涨,在无动力推涨时也会对其杀跌。”上述私募认为。
海外做空力量也介入
15日上午,就在大家仍对中信证券议论纷纷时,新浪认证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徐天舒”的微博爆料称:“这两天陆续有海外机构向包括但斌等长期持有人借入股票,做空广药和中信证券。与此相配合,市场上传言满天飞,这两只股票走势也是迥异。”
一时间,舆论哗然。
《投资者报》记者随后联系到当时正在北京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他听闻后怒称:“绝对是造谣!我根本就没有持有过券商股,一股中信证券我都没有,过去一段时间也没有关注过券商股!”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徐天舒,他告诉记者,是自己误写了中信证券。他随即在微博上做了更正,认为目前国内不具备大规模做空条件,港股才是主战场。 根据目前的融资融券规则,海外机构向私募借股票来做空显然不太可能。但对港股市场而言,海外力量做空中信证券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对比中信证券A、H股股价的近期走势,其H股是先于A股下跌的。今年2月,H股在达到17.5港元后就开始一路下滑,目前股价为13.34港元(截至8月17日收盘)。而A股在今年前6个月均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6月份股价达到最高峰13.99元后才逐步下跌。
记者注意到,相比国内研究报告对中信证券海外收购里昂证券一事几乎“一边倒”的正面声音,海外投行很早就发出了质疑声。
中信证券7月公布的收购计划称,其全资子公司中信国际将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其中19.9%的股权以3.1亿美元已经完成交割,剩余80.1%的股权也即将被中信证券收购,作价9.4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里昂证券的业务范围包括经纪、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从经纪业务上看,里昂证券是全球最大的经纪商之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里昂证券的总资产为44亿美元,净资产估计在5.61亿美元。目前管理资产总额约27亿美元。受市场低迷影响,里昂证券2010年实现净收入6100万美元,2011年亏损1000万美元。
7月25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研报称,将把中信证券未来三年盈利预测下调9%,削减目标价9.8%至14.7元,以反映在环球资本市场未见复苏的状况下,里昂证券可能录得亏损。
摩根大通则担忧说,中信证券和里昂证券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能否协同是个难题。在这一点上,野村控股收购雷曼兄弟亚洲和欧洲业务并不顺利的经历应该能说明问题。
摩根大通指出,里昂证券目前的股东Stichting是员工持股的实体,被中信证券收购后,里昂证券员工不再是里昂证券的股东。德意志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于一家跨国经纪公司来说,人力资源是一家全球性券商最重要的资产,如果中信证券想要全面整合里昂证券的香港业务,那么想要留住人才可能很艰难。”
另一个质疑是,中信证券对里昂证券的估值为2.23倍PB(市净率),不论是参考国内还是国外券商的估值水平,这个估值都不算便宜。
除了海外资金做空,国内部分投资者也有做空的案例存在。从融资融券交易明细也能得知,当天中信证券的融券偿还量达到308.6万股。
一个名为“风雨下黄山——黄生的博”的新浪微博在13日下午盘中交易时段公开宣称,自己早已做空中信证券。他称:“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光股权就要支付70多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收购的还是一堆垃圾资产,还要花很大的资本进行整合,导致其本已紧张的现金流雪上加霜,以至要打包变卖资产、发行200亿短期融资券,可见其资金多么紧张,加上估值过高,被做空大跌是必然的。”
短期看不到好转迹象
和市场很多阴谋论的看法不同,中信建投券商行业分析师魏涛认为,公司股价下跌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空因素的共振。
“由于对经济数据和宽松政策预期落空,市场大跌,另外券商板块今年以来涨幅很大,股价有调整的需要。再加上流言的传播,各方合力造成了大跌。”魏涛说:“清者自清,仍然看好中信证券的基本面。”
深圳晟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薛冰岩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称:中信证券暴跌的根源还是在于对未来业绩的预期较差。
“自今年5月份券商创新大会以来,券商股大涨,成为为数不多的正收益板块。但是从实践来看,券商的创新没有得到贯彻,加之熊市中,券商利润下降,短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薛冰岩认为,在熊市中类似中信证券这样的强周期股票不可能持续上涨,暴跌那天实际上先从地产开始,才到券商,暴跌并不是一个孤例。
“不过,也要看到任何股票都有个估值中枢,如果中信证券回到10元以下,我肯定会大举进仓。”薛冰岩说,毕竟中国的金融改革肯定要往前发展,立志要做中国高盛的中信证券肯定能得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