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辩论走进课堂,点燃学生辩论意识的火花,让他们在激励性的多样化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他们不断萌发创新意识,增长创造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關键词 灵活教学 组织辩论 探求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能否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相关的调查表明:30%的学生能记得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的75%;40%的学生记得读到或看到的75%;而15%的人通过触觉获得知识;另外15%的人通过活动参与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灵活多变。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辩论可以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寻求新知规律、统一分歧意见等。
一、教师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组织学生辩论
随着新课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生意见分歧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创造了让学生辩论的机会,通过辩论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将是很好的锻炼。这样的过程也必将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再次进行了尝试。当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两种方法各持己见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以说服对方。虽说最后双方并没有分出输赢,但却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将分母转变成10,100,1000……再化成小数”和“用分子除以分母来化成小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样的处理即使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个较深的印象,也使学生意识到灵活运用方法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是旁观者,让学生进入自我辩解的情境
在课堂中,当学生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不要发表任何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入辩解的情境。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右边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这个数是( )。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数是几?学生的答案有26和62两种。这时,我不发表任何意见,让答案是26的学生先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所以是26。这时,答案是62的学生马上反驳:2是在右边第一位,又不是在左边第一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说明2在个位上,第二位是十位,说明6在十位上。许多人向这位参与辩论的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学们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展示了风采,而这恰好也是他们在人生中渴望体验的经历。
通过学生的解释明确了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也让错误的同学找到了正确的思路。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答案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决一胜负,而是寻求对两种答案的理解,更好地为掌握知识作准备。
辩论的程序大致分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三个部分;四位选手在场上的合作和配合能够以整体作战的形式呈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辩论,辩手在整场比赛中都处于高度紧张和极其兴奋的状态;学生都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课堂情境要动静结合,才能促学生成功学习。
三、课堂教学巧妙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见统一
众所周知,较强的好奇心是低年级儿童的最大特征,而较差的持久性则是他们的明显弱点。好奇心和持久性是息息相关的。一年级实验教材显然对这方面相当重视,教材把各个教学内容设置成小单元,并把它们交叉安排。而一堂传统的课,其轨迹好比一条抛物线,学生从复习旧知中慢慢进入状态,在接受新知时达到高潮,最后又在练习巩固中恢复平静,这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适当安排一些小高潮,时刻揪住学生的心,从兴奋点切入,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情绪,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利用辩论,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参与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整堂课高潮迭起,学生精彩的表现层出不穷。
在教学零的除法中:生1(正方):“0除以任何数都得0。”生2(反方):“不见得。”生3(正方):“把0颗糖平均分成7个人,每人分到0颗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生4(反方):“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生5(反方):“对呀,0÷0=1,是个特殊的例子,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 也是可以的。”生6(正方):“由此可知,零不能当除数。”
通过学生的辩论,学生理解了零的除法的意义,也理解了乘除法的关系,更使学生学会了运用举例子、用验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进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既掌握了辩论的技巧,也掌握了零的除法的含义。
让辩论走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新颖的课型使学生增进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關键词 灵活教学 组织辩论 探求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能否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相关的调查表明:30%的学生能记得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的75%;40%的学生记得读到或看到的75%;而15%的人通过触觉获得知识;另外15%的人通过活动参与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灵活多变。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辩论可以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寻求新知规律、统一分歧意见等。
一、教师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组织学生辩论
随着新课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生意见分歧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创造了让学生辩论的机会,通过辩论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将是很好的锻炼。这样的过程也必将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再次进行了尝试。当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两种方法各持己见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以说服对方。虽说最后双方并没有分出输赢,但却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将分母转变成10,100,1000……再化成小数”和“用分子除以分母来化成小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样的处理即使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个较深的印象,也使学生意识到灵活运用方法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是旁观者,让学生进入自我辩解的情境
在课堂中,当学生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不要发表任何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入辩解的情境。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右边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这个数是( )。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数是几?学生的答案有26和62两种。这时,我不发表任何意见,让答案是26的学生先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所以是26。这时,答案是62的学生马上反驳:2是在右边第一位,又不是在左边第一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说明2在个位上,第二位是十位,说明6在十位上。许多人向这位参与辩论的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学们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展示了风采,而这恰好也是他们在人生中渴望体验的经历。
通过学生的解释明确了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也让错误的同学找到了正确的思路。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答案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决一胜负,而是寻求对两种答案的理解,更好地为掌握知识作准备。
辩论的程序大致分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三个部分;四位选手在场上的合作和配合能够以整体作战的形式呈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辩论,辩手在整场比赛中都处于高度紧张和极其兴奋的状态;学生都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课堂情境要动静结合,才能促学生成功学习。
三、课堂教学巧妙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见统一
众所周知,较强的好奇心是低年级儿童的最大特征,而较差的持久性则是他们的明显弱点。好奇心和持久性是息息相关的。一年级实验教材显然对这方面相当重视,教材把各个教学内容设置成小单元,并把它们交叉安排。而一堂传统的课,其轨迹好比一条抛物线,学生从复习旧知中慢慢进入状态,在接受新知时达到高潮,最后又在练习巩固中恢复平静,这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适当安排一些小高潮,时刻揪住学生的心,从兴奋点切入,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情绪,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利用辩论,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参与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整堂课高潮迭起,学生精彩的表现层出不穷。
在教学零的除法中:生1(正方):“0除以任何数都得0。”生2(反方):“不见得。”生3(正方):“把0颗糖平均分成7个人,每人分到0颗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生4(反方):“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生5(反方):“对呀,0÷0=1,是个特殊的例子,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 也是可以的。”生6(正方):“由此可知,零不能当除数。”
通过学生的辩论,学生理解了零的除法的意义,也理解了乘除法的关系,更使学生学会了运用举例子、用验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进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既掌握了辩论的技巧,也掌握了零的除法的含义。
让辩论走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新颖的课型使学生增进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