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本教育策略,以解决中职生的厌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问题;人本教育策略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中职学校成为了培养各种职业实用人才的地方。但中职生的厌学现象却日益凸显,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出现日趋严重,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工作者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造成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这
个问题,还需要教师们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来改革和完善中职教育教学。
一、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有些中职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而产生颓废心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还有社会上对中职生的一些偏见观念等,使得中职生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持消极态度,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固然也就不能做到爱学和好学。
2.学习目标不明确。
较多中职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是因长期以来缺乏学习目标、没有努力方向和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结果。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没有明确的答案,对未来迷失了方向,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对某些内容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从而获得持久的进步及有极大的满足感。中职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或不实用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4.教学过程呆板机械。
呆板机械的教学过程必然让学生厌倦,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平铺直叙,且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缺乏生机,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5.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
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由于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近乎根深蒂固地扮演着权威角色,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并要通过各种努力在课堂上营造灵活、独立、流畅的思维碰撞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人本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1.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端正思想观念。
人本化教育主张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摆脱心理阴影,这对解决厌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如今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读哪个专业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许人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在资源开放共享的信息时代,个人的主观努力对于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要有太多的抱怨,而应积极主动、乐观地来面对未来,只有端正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2.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挑战,往往在这个时候,有的中职生会感到迷茫,有的中职生会退缩,还有的中职生还会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作为教师,要创造机会,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及相关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通过实施“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3.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教材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教材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那么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人本教育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让学生觉得学的东西是有用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第一,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而且要结合人才培养的规格或目标来进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必修课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选修课或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起到拓宽知识、提高技能、促进学习的作用。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来充实教学内容和进行实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活教学过程。
只有激活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激活教学过程包括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鲜活的教学过程应避免单一的讲解,应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应通过鼓励、关心和提供选择机会,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建立真正、平等、可信赖的师生关系。
人本化教育思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强调师生关系应以真诚、相互信赖的方式进行。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前提下起到导向的作用。人本化教育观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欣赏他人,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要学会用“显微镜”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其优点,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无论是人本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人格教育,虽然在角度分析或重心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所关注的都是“人”。因为研究人的个性、人格、能力和素质等是教育和人学共同的任务,所以说,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是人本化教育永远的主旨,也是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根本原则。
(作者单位: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斯洛.潜能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麦克尼尔著,施良方译.课程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问题;人本教育策略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中职学校成为了培养各种职业实用人才的地方。但中职生的厌学现象却日益凸显,成为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出现日趋严重,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工作者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造成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这
个问题,还需要教师们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来改革和完善中职教育教学。
一、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
有些中职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而产生颓废心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还有社会上对中职生的一些偏见观念等,使得中职生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持消极态度,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固然也就不能做到爱学和好学。
2.学习目标不明确。
较多中职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是因长期以来缺乏学习目标、没有努力方向和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结果。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没有明确的答案,对未来迷失了方向,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对某些内容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从而获得持久的进步及有极大的满足感。中职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或不实用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4.教学过程呆板机械。
呆板机械的教学过程必然让学生厌倦,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平铺直叙,且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缺乏生机,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5.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
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由于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近乎根深蒂固地扮演着权威角色,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并要通过各种努力在课堂上营造灵活、独立、流畅的思维碰撞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人本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1.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端正思想观念。
人本化教育主张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摆脱心理阴影,这对解决厌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如今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读哪个专业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许人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在资源开放共享的信息时代,个人的主观努力对于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要有太多的抱怨,而应积极主动、乐观地来面对未来,只有端正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2.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挑战,往往在这个时候,有的中职生会感到迷茫,有的中职生会退缩,还有的中职生还会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作为教师,要创造机会,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及相关专业所对应的实际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通过实施“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3.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克服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教材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教材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那么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人本教育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让学生觉得学的东西是有用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第一,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而且要结合人才培养的规格或目标来进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必修课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选修课或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起到拓宽知识、提高技能、促进学习的作用。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来充实教学内容和进行实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激活教学过程。
只有激活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激活教学过程包括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鲜活的教学过程应避免单一的讲解,应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应通过鼓励、关心和提供选择机会,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建立真正、平等、可信赖的师生关系。
人本化教育思想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强调师生关系应以真诚、相互信赖的方式进行。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前提下起到导向的作用。人本化教育观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欣赏他人,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要学会用“显微镜”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其优点,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总之,无论是人本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人格教育,虽然在角度分析或重心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所关注的都是“人”。因为研究人的个性、人格、能力和素质等是教育和人学共同的任务,所以说,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是人本化教育永远的主旨,也是解决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根本原则。
(作者单位: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马斯洛.潜能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麦克尼尔著,施良方译.课程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