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26)
摘 要: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问题,第一类,自以为听完就懂,看完就会,做完就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完一团糟。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听懂,对于知识没有完全理解。第二类,当出现很多方程式、现象、理论、概念,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点完全融会贯通,吸纳理解。这两种原因的出现导致了做题时频频出错,自以为感觉良好,一做就会,然而实际出来的得分率却不高。
关键词: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难点;考纲;信息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个好的总复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认为学生进行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工、集合、归类学生已经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让它们处理、整合、总结这些知识,使其网络化、系统化、规律化;通过期末总复习,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系统、更加扎实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加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的重要能力。基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可行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总结归纳出了几点抓好问题的做法。
1、构造以课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升华课本
首先,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完全依靠课本,但又必须要对课本足够重视;同时又要在遵循考纲的基础上跳出考纲,进行补充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教材,必须从头到尾地以教材为本,字斟句酌,对教材进行深刻地研读以此进行系统复习。知识的应用、联系、精准、有的放矢都是需要学生去注意的。一一复习学生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要全面涉及,体现了复习的全面性。同时要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为目的,深刻理解,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中的重要知识、重难点上面,进行反复地阅读。课本的阅读需要在在总复习中引起重视,因为课本是任何资料都无法取代的。课本上的内容需要全面看懂看会,比如,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分组的实验,例题,知识点习题等等。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将知识归类为记忆内容以及理解内容和综合内容运用,突出重难点,划出相关知识点,谙熟于心。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单纯的重复内容不是复习的概念,真正的复习是用旧知识作为转弯,构建出一栋栋高楼大厦。倘若不进行精读研究,细节阅读就会产生味同嚼蜡之感。所以,学习目标的定制有必要在读书复习之前就先确定好。比如,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物质结构,学生应该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进而推导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规律,这些就需要从原子的原始结构去入手。在掌握了推导出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规律之后,需要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编写过关学习,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及时训练,让重难点渗透到学生的平常的练习题中, 积少成多,将考点、出题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本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做到泾渭分明而又融会贯通。
2、有效复习的关键在于抓住课本的重难点
在教学和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分析课本中存在的知识点,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听讲,学生观察教师进行的实验演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讲的清晰明了,学生也听得认真仔细,但是边聽边忘,容易听到也更容易忘记。而多、全、小、精、活,考能力、考技巧、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是试卷题目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自以为听完就懂,看完就会,做完就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完一团糟。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听懂,对于知识没有完全理解。比如在比较微粒半径时,我们的口诀是:层不同,层多径大;层同,序小径大。但是遇到半径比较学生还是容易做错,主要是没有掌握适用的条件,首先要看清楚是比较原子还是离子半径,原子半径比较直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周期元素的半径从左到右(或核电荷数递增)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的半径从上到下(或核电荷数递增)依次递增;离子半径的比较就要看核外电子排布,由于主族元素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很有规律性,要么相同,要么相差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就小,核外电子排布不同的,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离子和原子半径比较根据原子大小其对应的阳离子半径(电子层数的多少),小于其对应的阴离子半径(核电荷相同,电子数的多少)。 真正地理解这些貌似简单实则机关重重的知识点,明了并且理解蕴含于其中的变化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四两拨千斤地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当然,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课后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熟能生巧,有了一定的做题经验之后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类问题,当出现很多方程式、现象、理论、概念,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点完全融会贯通,吸纳理解。经常地,学生在平时的做题训练和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漏读、少读、未能全面地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全部信息点,做题马马虎虎,导致最后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每次都在考场上失利,不能根治这一问题。举一个例子,我们拿一道化学题来说,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Mg2+、Cl—、I— B、Na+、NH4+、Cl—
C、AL3+、CH3COO—、CL— D、Mg2+、Ba2+、Br—
这是在几年前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道题,涉及到了共存离子的知识点,而也正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最容易出错、每逢必错的“拦路虎”考题之一。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有考虑到共存的敌对离子,即CHCOO3—与H+,Ba2+不能与SO42—,等等。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解题过程中,拿到此类题目的第一步就是先将全部敌对非共存离子全都列出:Fe3+和SCN—;Fe3+和SCN—;MnO4—、CU2+、Fe2+;CLO—、MnO4—、酸性下的NO3—与S2—、SO32—、I—;Al3+和S2—,等等。化学这门学科需要牢记的知识点非常之多,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理科中的文科,原因就在于此,仅仅上述所提到的一题就包含了酸碱性、离子有色、沉淀、氧化还原、络合物、水解反应等等的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庞大复杂。当然,学生也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畏惧害怕,因为当学生真正地掌握、明了之后,便能在脑海中将知识串联记忆,整合运用,做到融会贯通,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所以在总复习中,理解才是重点,切记不能死记硬背。
3、准确把握考纲,及时更新信息
1)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教材以及相关的大纲基本上几年就要变动一次,以适应知识的完善以及更新。从近十几年的大纲以及教材的变化情况来看,变化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比方说从内容来看,对研讨性问题加大了比重,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思想也已经渗透到了课堂的学习中,阅读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因而,在命题人设计考卷的时候,范围、难度全都会加大加深。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加要加强目的性,将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变化了然于心,及时地更新知识库。拿化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命题人开始逐渐偏向于化学的实际应用、科技成果以及探索发现等新领域。
2)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更加应该注意复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图表将晦涩抽象的信息具体明晰地表达出来,正如麦肯锡所著的《用图表说话》、《用演示说话》提到,在现代学习的模式中,图表应用已占据了信息表达的大部分,也是最具有表达效力的。通过运用这种新理念,可以让学生大幅提高理解记忆能力。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简洁明了的逻辑思维是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而运用图表表达可以化繁为简,将一段冗长的信息做到凝练的效果,更加易于解题,同时提高做题的速度。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挖掘题目中的信息点,绘制图表,用来全面而简练地表达题意,从而精简思维,完善逻辑辩证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优化,同时也能提高识图能力,在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图表法不仅可以贯穿于整个的总复习过程,将所有知识点串联,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图,还可以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刚接触到某一知识点之时就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脉络,有利于对知识点做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不会相互混淆。
综上所述,牢牢地抓住基础知识是总复习阶段的首要步骤,只有在夯實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解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以课本为基础,从课本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将书本越读越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打好地基之后才能让知识的高楼大厦越造越稳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 要: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问题,第一类,自以为听完就懂,看完就会,做完就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完一团糟。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听懂,对于知识没有完全理解。第二类,当出现很多方程式、现象、理论、概念,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点完全融会贯通,吸纳理解。这两种原因的出现导致了做题时频频出错,自以为感觉良好,一做就会,然而实际出来的得分率却不高。
关键词: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难点;考纲;信息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个好的总复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认为学生进行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工、集合、归类学生已经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让它们处理、整合、总结这些知识,使其网络化、系统化、规律化;通过期末总复习,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系统、更加扎实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加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的重要能力。基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可行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总结归纳出了几点抓好问题的做法。
1、构造以课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升华课本
首先,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完全依靠课本,但又必须要对课本足够重视;同时又要在遵循考纲的基础上跳出考纲,进行补充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教材,必须从头到尾地以教材为本,字斟句酌,对教材进行深刻地研读以此进行系统复习。知识的应用、联系、精准、有的放矢都是需要学生去注意的。一一复习学生所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都要全面涉及,体现了复习的全面性。同时要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为目的,深刻理解,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中的重要知识、重难点上面,进行反复地阅读。课本的阅读需要在在总复习中引起重视,因为课本是任何资料都无法取代的。课本上的内容需要全面看懂看会,比如,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分组的实验,例题,知识点习题等等。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将知识归类为记忆内容以及理解内容和综合内容运用,突出重难点,划出相关知识点,谙熟于心。俄国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单纯的重复内容不是复习的概念,真正的复习是用旧知识作为转弯,构建出一栋栋高楼大厦。倘若不进行精读研究,细节阅读就会产生味同嚼蜡之感。所以,学习目标的定制有必要在读书复习之前就先确定好。比如,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物质结构,学生应该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进而推导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规律,这些就需要从原子的原始结构去入手。在掌握了推导出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规律之后,需要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编写过关学习,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及时训练,让重难点渗透到学生的平常的练习题中, 积少成多,将考点、出题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本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做到泾渭分明而又融会贯通。
2、有效复习的关键在于抓住课本的重难点
在教学和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分析课本中存在的知识点,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听讲,学生观察教师进行的实验演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讲的清晰明了,学生也听得认真仔细,但是边聽边忘,容易听到也更容易忘记。而多、全、小、精、活,考能力、考技巧、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是试卷题目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自以为听完就懂,看完就会,做完就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完一团糟。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自己没有真正听懂,对于知识没有完全理解。比如在比较微粒半径时,我们的口诀是:层不同,层多径大;层同,序小径大。但是遇到半径比较学生还是容易做错,主要是没有掌握适用的条件,首先要看清楚是比较原子还是离子半径,原子半径比较直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周期元素的半径从左到右(或核电荷数递增)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的半径从上到下(或核电荷数递增)依次递增;离子半径的比较就要看核外电子排布,由于主族元素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很有规律性,要么相同,要么相差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就小,核外电子排布不同的,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离子和原子半径比较根据原子大小其对应的阳离子半径(电子层数的多少),小于其对应的阴离子半径(核电荷相同,电子数的多少)。 真正地理解这些貌似简单实则机关重重的知识点,明了并且理解蕴含于其中的变化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四两拨千斤地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当然,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课后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熟能生巧,有了一定的做题经验之后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类问题,当出现很多方程式、现象、理论、概念,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点完全融会贯通,吸纳理解。经常地,学生在平时的做题训练和考试中,常常会出现漏读、少读、未能全面地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全部信息点,做题马马虎虎,导致最后取得的成绩不理想,每次都在考场上失利,不能根治这一问题。举一个例子,我们拿一道化学题来说,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Mg2+、Cl—、I— B、Na+、NH4+、Cl—
C、AL3+、CH3COO—、CL— D、Mg2+、Ba2+、Br—
这是在几年前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道题,涉及到了共存离子的知识点,而也正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最容易出错、每逢必错的“拦路虎”考题之一。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有考虑到共存的敌对离子,即CHCOO3—与H+,Ba2+不能与SO42—,等等。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解题过程中,拿到此类题目的第一步就是先将全部敌对非共存离子全都列出:Fe3+和SCN—;Fe3+和SCN—;MnO4—、CU2+、Fe2+;CLO—、MnO4—、酸性下的NO3—与S2—、SO32—、I—;Al3+和S2—,等等。化学这门学科需要牢记的知识点非常之多,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理科中的文科,原因就在于此,仅仅上述所提到的一题就包含了酸碱性、离子有色、沉淀、氧化还原、络合物、水解反应等等的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庞大复杂。当然,学生也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畏惧害怕,因为当学生真正地掌握、明了之后,便能在脑海中将知识串联记忆,整合运用,做到融会贯通,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所以在总复习中,理解才是重点,切记不能死记硬背。
3、准确把握考纲,及时更新信息
1)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教材以及相关的大纲基本上几年就要变动一次,以适应知识的完善以及更新。从近十几年的大纲以及教材的变化情况来看,变化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比方说从内容来看,对研讨性问题加大了比重,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思想也已经渗透到了课堂的学习中,阅读材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因而,在命题人设计考卷的时候,范围、难度全都会加大加深。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加要加强目的性,将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变化了然于心,及时地更新知识库。拿化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命题人开始逐渐偏向于化学的实际应用、科技成果以及探索发现等新领域。
2)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更加应该注意复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图表将晦涩抽象的信息具体明晰地表达出来,正如麦肯锡所著的《用图表说话》、《用演示说话》提到,在现代学习的模式中,图表应用已占据了信息表达的大部分,也是最具有表达效力的。通过运用这种新理念,可以让学生大幅提高理解记忆能力。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简洁明了的逻辑思维是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而运用图表表达可以化繁为简,将一段冗长的信息做到凝练的效果,更加易于解题,同时提高做题的速度。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挖掘题目中的信息点,绘制图表,用来全面而简练地表达题意,从而精简思维,完善逻辑辩证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优化,同时也能提高识图能力,在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图表法不仅可以贯穿于整个的总复习过程,将所有知识点串联,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图,还可以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刚接触到某一知识点之时就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脉络,有利于对知识点做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不会相互混淆。
综上所述,牢牢地抓住基础知识是总复习阶段的首要步骤,只有在夯實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解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以课本为基础,从课本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将书本越读越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打好地基之后才能让知识的高楼大厦越造越稳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