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退潮 银行“撞进”新时代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朝阳下的退潮

  2019年,互聯网金融退潮,十年繁华,梦幻一场。
  互联网金融退潮,不少银行松了口气:少了它们“捣乱”,手握牌照和低成本资金,又有几年好日子可过了。但是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必担心;如果你不担心,你就要担心了。”
  形势大好时,恰是危险迫近时。从来没有岁月静好,互联网金融退场,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残酷竞争拉开序幕,更多不确定性正扑面袭来。

用户觉醒


  冲击者离场,冲击还在发酵。首要者,就是用户觉醒。
  在传统金融业务供需关系中,一直是银行强势主导,用户被评估、被选择,发言权有限。比如,贷款业务中,用户申请,银行审批;理财业务中,用户被评估,银行设置起购门槛;支付业务中,也有额度限制。
  金融业务不同于一般产品买卖,以钱为交易对象,与风险打交道,对专业性要求极高。一般产品交易,多是用户主导;在金融行业,银行与用户在专业层面的鸿沟,足够扭转双方的主导权,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银行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风险评估等专业领域,还导致了其对市场的迟钝和对用户的傲慢。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用户选择权有限,即便用脚投票,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但长期的口碑抱怨和负面情绪,总要找到出口。互联网金融入场,提供了这个出口,成就了自己,也“激活”了用户。天平开始向用户一侧倾斜,当用户慢慢站起来,银行便只能俯下身去。

选择自由


  十几年前,用户一边吐槽大银行的糟糕体验,一边乖乖做大银行的用户。原因很简单——在那个看“网点”的时代,网点即真理,大银行的网点无处不在,糟糕体验能奈它何?毕竟,一切金融服务都在网点中进行,用户只能在周边三公里内的几个网点就近选择服务,没有真正的选择权。
  互联网金融崛起后,通过金融APP,用户有能力与成百上千个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挣脱了线下物理空间束缚,获得了选择自由。
  有了选择自由,才能用脚投票,这是用户权利觉醒的第一步。

竞争赋权


  用户选择自由,加剧银行竞争,而竞争,进一步给用户赋权。
  一度,银行间的竞争是很“羊性”的。网点,作为唯一听得到炮声的地方,KPI压力虽大,竞争却不激烈。方圆三公里内,几家网点相互竞争,用户兜兜转转,也不过在几家之间做选择。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网点之间会不自觉结成隐性同盟,谁也不去做那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傻事,大家日子都过得去。
  现在不同了,用户面对的是开放环境,一旦走了,就真的不回来了。此时,银行只能俯下身来,拼命出血讨好,还得满脸堆笑。竞争越来越充分,越来越狼性。
  正如经典经济学理论描述的,充分竞争让商家利润趋近于零,虽然竞争让银行服务水平普遍提升,用户却越来越挑剔了,银行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差了。
  此时,“佛系”赚钱就行不通了。发力“场景”和“科技”,打通“任督二脉”,激活自身潜能,银行走上转型之路。

场景入场


  银行追着用户跑,用户追着场景跑,于是,银行加速做场景,场景方也借着用户的势入场了。
  竞争沿着两条线展开:场景巨头,走的是“+金融”之路,实业上加金融,相对容易;银行,走的是“+场景”之路,金融反向加实业,举步维艰。
  银行“+场景”没走通,便选择了开放之路;场景巨头“+金融”孕育出金融科技巨头,也走上了开放之路。
  在彼此开放、交叉合作中,金融与场景融合趋势愈发不可逆。
  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神仙干仗,以和解告一段落,却逼死了一般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那些既缺乏场景支撑,又不持有金融硬牌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与趋势脱节,生存空间日趋狭窄,走上了异化和冒险之路。
  这里面,有P2P,有小贷公司,有支付机构,也有大数据服务公司、催收机构,甚至还有小的农商行、城商行,更有大量非持牌创业机构。它们,一心只想活下去,不愿离场,放下了普惠金融的梦想与荣光,一头扎进现金贷的风口里。
  有了它们的参与,现金贷蒸蒸日上,高利贷、暴力催收也开始层出不穷,成为行业痼疾。
  花团锦簇背后,命运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这些机构,下场都不怎么样:有些资金端被庞氏骗局自行撑破,有些死于下行周期,有些被强监管斩落马下,还有些被迫转型,看不到前路。
  互联网金融机构,一旦忘记了普惠金融初心,就只能付出离场退出的代价,或许曾经风光无限,最终也不过成为金融科技大潮中的一段插曲。
  另一边,金融与场景的融合还在加速。
  金融与场景的融合,背后是金融数据与场景数据的融合,数据重混产生“化学反应”,激活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则进一步加速金融业深化变革。

科技崛起


  科技,一直都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不夸张地说,无论哪个行业、哪个职业,唯有先与科技融合、和解,才有生存的权利。
  1988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曾在《亦近,亦远》中自问道:“你认为当今世界还有哲学的一席之地吗?”他接着回答道,“当然有,但只有当哲学基于当今的科学知识与成就时才能立足”。
  哲学贵为“科学之母”(爱因斯坦语),尚需栖身于科学才能立足,何况是金融业呢?所以,我们在谈论“科技是金融第一驱动力”时,究竟在说什么?我们不是在强调科技很重要,是科技一直对金融很重要,几十年来从未改变,不需强调;我们实际上是在提醒说,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已步入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阶段,进入非常关口期。   熊彼特曾说过一句名言:
  “无论你如何重组邮政马车,你永远不能因此而得到铁路”。
  这句话实际上在讲创新的两个阶段:重组邮政马车,是现有模式的优化完善,不妨理解为“量变”,彼此属于同一层次的竞争;铁路和火车,则属于颠覆性创新,可以理解为“质变”,相比马车已可降维打击。
  马车跑得再快,也跑不过火车。火车出现后,马车退出舞台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修马路不再重要,修铁路才关系长期竞争力。而当前金融科技的创新,便不啻于从“邮政马车”到“铁路火车”的跃进。
  原因在哪里呢?十年前的金融科技,是设备和系统层面的;近十年的金融科技,受益于金融场景化的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一如纺织机取代纺织女工,金融AI赋能下的金融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渐渐具备了碾压优势。
  这对金融业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短短数年间,鸟枪换炮,赛道变了。传统模式下的业务流程、机制文化,从经验优势变成转型累赘,传统金融服务和产品,与传统流程模式自洽,在金融科技驱动的新模式下,则显得格格不入。
  “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时代正加速走来。金融机构面对的,便是这种时代的变迁,抢不到新时代船票的,没有出路,只能湮没在行业周期变动的长河中。

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应对时代变迁,过往五年、十年的经验都没用,我们需要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应对智慧。
  1894年,干支纪年甲午年,中日爆发海战,史称“甲午战争”。大清在这场“国运之战”中败北,从此一蹶不振,日本则一跃而起,跻身强国之列。
  在国内,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仅仅照搬西方物质层面的“船坚炮利”,不能救中国。一如梁漱溟先生的批评:“他们以为西洋这些东西好像一个瓜,我们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搬过来!如此的轻轻一改变,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來,并且使中国旧有文化的步骤也全乱了”。
  之后,中国救亡图存从“西洋制械练兵之术”转向变法之路,废科举、兴学校,改良派主导了“戊戌变法”;变法被慈禧太后扼杀后,守旧派回光返照。义和团兴起,“扶清灭洋”却以卵击石,以八国联军入侵告一段落,大清付出了4.5亿两白银的代价(史称“庚子赔款”)。之后,社会目光转向政治制度变革,有立宪和革命之争,终于孕育出“辛亥革命”。
  再之后,大总统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家醒悟——原来改变政治制度也不彻底,又开始着眼于文化变革,有了“新文化运动”,想要唤醒大多数民众,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落地生根改善土壤环境。


图:倾覆的大楼

  一如当时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先生在《吾人之最后觉悟》一文中所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之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果然也源于唤醒了大多数民众。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往昔峥嵘岁月,种种曲折艰辛,皆因最初未能认识真正的挑战在何处。冲击下的转型不易,找到真正的挑战,尤其不易。
  把视线转回到当前的金融业,面对金融科技冲击,金融机构看到的,何尝不是金融科技的“船坚炮利”。看到了场景、数据和科技,于是,也去建场景,也去拓数据,去招聘科技人才,去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去进行系统改造,推动IT敏捷转型。
  但这些就够了吗?显然不够。
  金融机构真正的挑战并非科技本身,而是能否创造金融科技自生自长的土壤环境。否则,一味着眼于科技,也只是“把瓜蔓截断,摘了几个瓜回来”,绝非真正的金融科技转型,恐怕在未来某个时点,依旧会输掉关系自身命运的“甲午战争”。

有冲突,才有活力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你只能拥抱它。
  舞台上热闹非凡,舞曲却不停变换。于是,总有冲突与混乱,但终究,人们会随着新曲跳舞,毕竟,怎么跳不重要,一直跳下去,才是目的。
  在《历史的教训》中,威尔?杜兰特总结道:“老年人抵制年轻人,与年轻人刺激老年人,都是对的。经过这样的对抗,就像两性冲突和阶级斗争一样,才能产生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力量,才能带来富有活力的发展,才能产生整体隐而不彰的基本统一与运动。”
  你看,守旧与创新,都没有错;有冲突,才有活力。2019,是值得我们记住的。互联网金融在这一年退潮,新时代也在这一年开启。机构进进出出,生死流转,行业变迁,从未停下脚步。挑战,一直都在。
其他文献
摘要:“最近不同领域有一些金融风险爆发,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宏观背景,就是可投资的资金非常多,但能投资的资产却非常少。”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第三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说。他认为,老龄化问题最大的挑战是养老金缺口,而这另一层含义在于未来我们对资产性收入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老百姓能投资的资产并不丰富,居民投资难问题十分突
期刊
图:达里雅布依天地探美营地  Glamping是一个合成词,由英文"glamorous"(迷人的、富有魅力的)和"camping”(营地)组成。这个词大约于2005年在英国出现,直到2016年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里。Glamping体验中最独特和难得的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感。  躺在达里雅布依营地的帐篷中,我能看到外面那连绵起伏的大漠天际线一点点融化在黑夜中,之后,银河清晰地铺在天空。10
期刊
图:近期基金市场表现  在基金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当牛市来临时,投资者的买基热情高涨,行情会“非理性过热”,基金公司为了业绩,会不得不发很多新基金、建仓,又由于是“追涨”,表现很难好过市场行情,一旦市场开始下跌,这些基金的表现也会“一泻千里”;在熊市时,市场处于底部区域,交易不振,基金公司想要抄底建倉,又会面临无投资者认购/申购的窘境,于是又错过最佳建仓时机。而正确的买基方式恰恰是熊市建
期刊
近期去了趟海南,特意驱车前往儋州。因为记得两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那是苏东坡的诗。  写这首诗时,苏大胡子肯定已经发配到儋州了。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从湖北到广东再到海南,一路被贬,逐渐边远荒凉逐渐英雄末路,直至蛮荒瘴疠之地。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藏解放前茅台酒  一生挚爱的妻子王弗早已离开了他。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史上第一悼亡词就是苏东坡写给她的。  续弦也早已离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举行202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培林研究员表示,在2021-2025的“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由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  居民收入、城镇失业率、物价水平、居民总体满意度是评判社会形势的好和坏的关键指标。2019年居民收入全年大概会增长6%左右,与GDP增长基本保持了同步发展。改革开
期刊
图:千岛湖文渊狮城牌坊群  杭黄高速铁路(杭黄客运专线),长286.8公里,东起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经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脉进入安徽省,经宣城市绩溪县和黄山市歙县、徽州区至黄山市。  杭黄高速铁路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延伸,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成一条世界顶级生态文化旅游带。坐高铁体验乡村慢生活  富春江(
期刊
纵观人类审美对象的确立,无不是在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精神主题的需求下,从而赋予某种事物以新的文化内涵。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诗、书、画、印,就是从民间的实用功能转化成为审美对象的,以想象和理性去发现美的存在,从而代替了物质实用的因果关系,成为一种建立符号形式的意识活动。  诗、书、画、印的发展都沉潜于历史之中几千年,至现代,前三者均有了巨大的发展,新诗、现代书画的呈现就证明了人们不断探索所取得的结
期刊
图:薅羊毛的农民  这两年,用户不断地与“免费”告别:支付余额提现收费了,听周杰伦的歌要买会员了,外卖运费越来越贵了,共享单车涨到2块了,热门剧集变成会员专享了,电商会员也卖得越来越好了……  究竟發生了什么,是用户付费意愿更强了,还是互联网免费逻辑失灵了?2020年,我们熟悉的“免费”式互联网还会存在吗?这事说来话长。第一代免费互联网世界,注意力经济崛起  免费,一直是一种有效的商业策略:先通过
期刊
去过茅台镇的人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酒瓶里,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美酒飘香,群芳汇萃。而走进金酱酒业的生态酒庄,酒窖是它的一大特色。金酱酒庄门口伫立着21个类似酒瓶的露天酒罐,这些酒罐是茅台镇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金酱酒业融合了茅台地域文化、酱酒文化、姓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酒庄走向了“白酒+旅游”的生态发展之路,成为白酒产业转型发展的特色示范项目之一,成为了酒庄旅游的典范,成为了茅台镇小有名气的酒庄。并
期刊
《手工书系列》20本 27x19.5CM单页 合订。每本8—10页 双面。 纸本 综合材料 2014-2019手工书2 27x19.5CM 纸本 综合材料 2017  纸本手工书是2014年开始一直在做的部分作品。  手工书不只是手作,还是关于故事和艺术的方式及个体语言的探索。只要时间还在,工作也许就不该停止:反复自我修改反复盘点,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做下去,记录和渲染以艺术的方式、以艺术的名义工作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