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探求为学而教、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使自己做到“善教”。
一、确定目标,主动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活动,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指导学生懂得确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即让学生心中有数:阅读一篇文章应学习什么?从何学起?在阅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就能为达到目标主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为了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我的基本做法是:
1. 根据题材,确定目标。中学语文教材大略有这几种体裁:A.写人记事的;B.借物喻人的;C.说理议论的;D.常识性或科普性说明文;E.童话科幻类作品;F.戏剧和小说。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阅读目标,首先应引导学生辨析文章的体裁,启发学生以相应的文体特点为依据自我确立所学课文的阅读目标。
2. 围绕重点,确立目标。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还必须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重点的训练项目确立学习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训练重点纳入相应课文的阅读目标。我通常在每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本课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然后讲析重点训练项目的意思。
二、教会方法,能动学习
如果说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则是为了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会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把立足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面,尝试指导了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 新旧对比读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将新学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学。如学《范进中举》,我让学生联系《孔乙己》这篇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地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异同:都塑造了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都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但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范进中举》以夸张见长,《孔乙己》则以白描取胜。我常提醒学生从内容、写法等方面寻找其它课文的联系点,帮助学生掌握新旧对比的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所学的知识便能融会贯通。
2. 创设情境读书法。这种方法指在阅读过程中,创设出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感染。如我在教《苏州园林》时,先不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组苏州园林的幻灯片,引导学生周密细致地观察“苏州园林”,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观察类似景物时的体验、感受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讨论概括苏州园林不同点中的共同点,并把各种景物综合分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然后问学生,如果要你向别人介绍这些景观的总体特征,你将怎样写?你将怎样构思和布局?你将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翻开课文进行阅读。由于有了前面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学生很快读懂了课文,对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3. 设疑激趣读书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设置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犟龟》这篇童话时,就采用了这种读书方法。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条,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纸条上写下1-2个问题,写完上交到讲台上的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猜测别人设置的问题,并在书上寻找答案。接下来每组选二个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拿一张纸条答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定,这样,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对文章的细读。
4. 课堂内外相结合读书法。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抓住课文中的某些知识或特点,进行联想,联想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类似的内容进行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竹林深处人家》时,先出示《梅州日报》刊登的客家围龙屋的图画及有关客家风俗的文章,让学生由客家围龙屋背种的竹子联想到武侠片中在竹林深处打斗的场面,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有关江南竹乡的景物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向学生提问:生活在竹林深处的人家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与我们客家人相比,风俗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知识来对比联想课文中的内容,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阅读一篇文章,运用单一的方法往往不够,而要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确定目标,主动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活动,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指导学生懂得确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即让学生心中有数:阅读一篇文章应学习什么?从何学起?在阅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就能为达到目标主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为了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我的基本做法是:
1. 根据题材,确定目标。中学语文教材大略有这几种体裁:A.写人记事的;B.借物喻人的;C.说理议论的;D.常识性或科普性说明文;E.童话科幻类作品;F.戏剧和小说。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确定阅读目标,首先应引导学生辨析文章的体裁,启发学生以相应的文体特点为依据自我确立所学课文的阅读目标。
2. 围绕重点,确立目标。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还必须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重点的训练项目确立学习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训练重点纳入相应课文的阅读目标。我通常在每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本课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然后讲析重点训练项目的意思。
二、教会方法,能动学习
如果说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则是为了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会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把立足点放在教学生“会学”上面,尝试指导了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 新旧对比读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将新学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学。如学《范进中举》,我让学生联系《孔乙己》这篇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地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异同:都塑造了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都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但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范进中举》以夸张见长,《孔乙己》则以白描取胜。我常提醒学生从内容、写法等方面寻找其它课文的联系点,帮助学生掌握新旧对比的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所学的知识便能融会贯通。
2. 创设情境读书法。这种方法指在阅读过程中,创设出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感染。如我在教《苏州园林》时,先不让学生接触课文,而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组苏州园林的幻灯片,引导学生周密细致地观察“苏州园林”,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观察类似景物时的体验、感受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讨论概括苏州园林不同点中的共同点,并把各种景物综合分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然后问学生,如果要你向别人介绍这些景观的总体特征,你将怎样写?你将怎样构思和布局?你将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翻开课文进行阅读。由于有了前面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学生很快读懂了课文,对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3. 设疑激趣读书法。这种方法是指通过设置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犟龟》这篇童话时,就采用了这种读书方法。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条,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纸条上写下1-2个问题,写完上交到讲台上的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钟的时间猜测别人设置的问题,并在书上寻找答案。接下来每组选二个同学上台从盒子里拿一张纸条答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评定,这样,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对文章的细读。
4. 课堂内外相结合读书法。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抓住课文中的某些知识或特点,进行联想,联想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类似的内容进行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竹林深处人家》时,先出示《梅州日报》刊登的客家围龙屋的图画及有关客家风俗的文章,让学生由客家围龙屋背种的竹子联想到武侠片中在竹林深处打斗的场面,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有关江南竹乡的景物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向学生提问:生活在竹林深处的人家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与我们客家人相比,风俗上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知识来对比联想课文中的内容,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阅读一篇文章,运用单一的方法往往不够,而要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