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1.电影
  《亲爱的伽利略》
  我住的城市,冬天总是冰冷、潮湿,阴翳的天空让人忍不住生出想逃离的念头。所以,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就会翻出《亲爱的伽利略》,和影片中的两个女孩一起,开始一段治愈系的旅程。
  《亲爱的伽利略》是很典型的青春电影,故事的主角棉和小樱也都是胶原蛋白满满的元气少女。她们从长相到性格都如此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因为各自生活中的不如意,她们决定一起“逃亡”到欧洲。
  伦敦、巴黎、威尼斯,一路上棉和小樱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麻烦。可是,年轻真好,它让她们有面对一切的勇气——迷路了,没关系;语言不通,没关系;钱丢了,没关系。就是在这样磕磕绊绊的过程中,她们开始学会成长,结识了很多温暖的陌生人,也认识了真正的自己。
  15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一段旅程让两个女孩懂得了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生活中的失落和烦恼对于整个大千世界而言,只是平凡无奇的小事。因此无论我们是誰,我们在哪儿,都要学会宽容——包容别人,也接受自己。
  故事的最后,两个女孩又回到了家乡。影片中说“East and west, home is the best”,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而或许,远行的意义,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的心与家的距离更近一些而已。
  Part2.书籍
  《东京一年》
  红色的封面,小小的开本不算厚,却扎扎实实地记录了蒋方舟在东京一年的时光。受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蒋方舟去到了日本。逃离了北京被动加速的生活,蒋方舟有幸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没有压力,没有任务,也没有目标。在这段时光里,蒋方舟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读书、会客、旅游和看各种艺术展览,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集结成册。于是今天,我的案头有幸出现了这本装帧精美的小册子。
  我喜欢蒋方舟在这本书里的真诚,大大方方的文字里是毫不做作的天真自然。她写在东京漫长的空闲时光里,作为勤奋的中国人所感受到的不断袭来的恐慌,不得不把每一件事情都拉长,认真看一幅画,慢慢品尝一顿饭,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出仪式感。她写一个人的生活,学会坐地铁就算掌握了新技能,“像第一次放学不用家长接就能回家”。这样细小的快乐,让读者忍不住会心微笑。她也写自己读书、看展的感悟,里面有着蒋方舟内化后的思考和探索,深刻独到,但不艰涩。
  蒋方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我想,这样的经历没有体验过,但可以阅读到,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Part3.地点
  内蒙古
  到内蒙古的时候,秋天已经过半。车很少,笔直的公路穿过开阔的草原,广袤的天地一望无际,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不由想起小时候背过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因为季节的缘故,牧草已经泛黄,但草原也因此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色彩。青黄色的原野、金黄色的胡杨林、红色的枫树林、蓝得纯粹的天空、黑色的牛、白色的羊……秋天的内蒙古有一种大气磅礴的美,而这样的气势、这样的美,都是大自然未经加工的出品,多神奇!
  下了车,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里有清甜的味道。阳光很好,风很大。戴不住帽子,索性任大风吹乱头发。天距离我们很近,远远能望见闪着金光的额尔古纳河蜿蜒过草原,牛羊慢慢悠悠饮水河边。在这样辽阔的地方,心很容易就变得明亮和豁达起来。高晓松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我们与城市走得太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段回归自然的旅行,在旅行里找回自我,然后重新出发。
  Part4.人物
  罗郎
  美国厨师罗郎,实在是一个矛盾结合体——金发碧眼的长相,却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身为曾经的米其林主厨、驻华大使官邸行政总厨,罗郎接待过的名流不计其数,但他最爱的却是,行走于中国的原始村落,寻找各种食材。
  在华的十几年间,罗郎走遍了中国的十几个省市。他留下的足迹,甚至比大部分中国人都要更加深远。他去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云南等地,在那些偏僻的、不被人注意到的角落去学习中国的文化,并把这样的了解融入他对厨艺的理解中。
  罗郎旅行的方式,是完完全全沉浸式的体验。他一切从简,背起行囊,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常常一出门就是三四个月。他深入乡土,听阿婆们唱传统的歌谣,跟着村民们学习传统的食物制作方法,而有些手艺甚至连中国本土的厨师也未曾听闻过。
  罗郎说,旅行让他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原来在地球的这个角落还有这样的文化。事实上,旅行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Part5.生活方式
  间隔年
  在西方国家有这样一种传统:青年人在大学毕业后,往往不急着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会空出一年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次长途旅行。在这段旅行中,他们需要真正融入一个新环境——用零工换取食宿,学习新的语言,掌握新的技能……这段时光就像一道裂缝,它割裂了过去连续的生活和未来即将连续的生活,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Gap?Year(间隔年)。
  间隔年虽然也以旅行为形式,但它的目的不是娱乐和休闲,而是学习和成长。在这一年里,年轻人需要迅速走出固定不变的生活轨迹,通过密集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尝试新领域,去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未来的方向。乔布斯在回忆起19岁的自己在印度度过的间隔年时,说道:“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探索,我迷上了自我启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间隔年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了给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走出自己习惯的领域,跳出舒适圈,去尽可能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并借此了解自我以及发现人生多种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对现状感到迷茫,不妨也来上一次间隔年,或者是更短暂的间隔月。毕竟,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其他文献
写信是一件极具质感和韵味的事情。写信时,我们会将自己置于干净、宁和的世界,脑海里自动回放两人相处的点滴,心间满溢着诚挚的情谊。如此纯粹,万千思绪才能凝在笔尖,字字斟酌,句句思量,终化为具象的文字。  薄薄的信笺像是一根红线,缠在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指尖。于是,字里行间的情绪只会在两者间共通。世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唯独在写信的时候,一定是只有两个人的天地。  大概是因为这份旁人无法窥视的私密,我们更愿
期刊
草帽路飞:  嗨,你好呀。你是动漫世界里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我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我知道你肯定不认识我,但这不妨碍我深深地喜欢你,成为你的铁杆粉丝。  第一次认识你是在四年前,也是我人生中最迷茫无措的时刻。那年我刚大学毕业,因为对未来没有规划,导致一直在找工作却迟迟没有一个好结果,我开始不断怀疑自己。两个月后,家人也无法忍受我碌碌无为的状态,妈妈直接把一大摞公务员复习资料丢到我面前,用不容置疑
期刊
亲爱的爸爸:  倘若收到这封信,你一定非常惊讶。  决定给你写信的那天下午,我一觉睡到了四点,被你的敲门声惊醒。你站在门外,低声告诉我你要回老家了。我立即从床上爬起来,问需不需要送你到车站。你停顿了片刻,而后拒绝了我。  这是那天我们第一次完整对话。  我不知道别的父女是什么样子,但像你我这般相对无言的恐怕不在少数。你曾埋怨我太过冷漠,从不出言关心你。然而你从未想过,我是如何养成这般内向疏离的性子
期刊
To G:  这是我在日记里为你私设的代号。首字母是“G”的人很多,可在我的记录里它只属于你,就像夜间的电台有许多个DJ,你于我而言却是独一无二的那样。  第一次听到你主持的节目纯属偶然。初二那年,我想找点什么当成写暑假作业的背景音,便在蜻蜓FM上胡乱点击。千奇百怪的广告过后,我听见你说:“Hey,guys!这里是《音乐新街口》,我是MYFM的G。”我想就是它了,于是我停了下来。  之后连续三年的
期刊
1  现在是上午八点。  太阳已经从树冠上升起,持续传送着热意。不一会儿,头顶开始发烫,脸颊刺痛,感觉脑袋四周被小太阳包围着烤。而校长仍在不紧不慢地讲话。  此时所有人都面向升旗台,自然也就直面着太阳,活脱脱像一大片向日葵花田,齐刷刷地接受阳光的照射。黎妙恨不得做里面最蔫的一朵。  为了能低头躲避太过强烈的太陽光,黎妙揪着校服,开始十分认真地检查线头、水性笔印、粉笔灰、涂改液迹等。认认真真检查了三
期刊
陌生的少年:  展信佳。  你是极单纯赤诚的少年,眼眸纯净明亮,脸颊微有棱角,头发理出一个规规矩矩的刘海,平日里着一身最簡单不过的白衬衣牛仔裤,把指甲也修剪得整整齐齐,实在是人群中打扮最朴素却又最显眼的一个。  第一次见你是在一家餐厅,那时正是下午三点——一个尴尬的用餐时间,我急匆匆地做完社会实践调查,走进餐厅里用餐,便看到对面的你放下冷饮,突然灵光乍现般奋笔疾书。端完餐品后我又留意了一眼,你正专
期刊
1.夕阳·亲情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讨厌母亲。  我拒绝跟她交流,拒绝她的示好,和她形同陌路。与她有关的记忆,只是一个个从白天到黑夜的日子。我坐在窗台前,夕阳映在我脸上,周围安静得可怖。  等待,只有等待,无尽的等待。  因为长时间一个人在家,又年纪尚小,我习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放一面镜子,借此观察背后的一切。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安静的背后,说不定会有什么庞然大物突然蹿出来,一口咬掉我的鼻子。  这
期刊
1  “小依。”  紧闭的房门内响着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剧烈的鼓点快速敲打着他的心脏。  周桥抬起手,犹豫了一瞬,轻轻敲了两下门,见没反应,加重力道又敲了两下。音乐终于停歇了,房间里寂静无声。  周桥对着门说:“小依,爸爸走了。”顿了顿,又说,“钱给你放在电视柜上。我打过招呼了,这个月,晚上你去郑阿姨那儿吃饭。”  依然没有回应。周桥的右手悬在半空,良久缓缓落下。他伸出左手拉住悬在肩上的双肩包带,又
期刊
这天广州下了一场很大的雨,铺天盖地的雨水洗刷着这座亚热带城市,沁出的独特而持久的清凉气息,比“立夏”这个节气更有力地宣告着夏天的到来。耳机里随机播放的歌几乎被密匝匝的雨声盖住,只剩下断续的木吉他的声音。一阵大风刮过,就在这一瞬,雨声骤减,我听清楚了那模糊的女声正唱着: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  我毫不费力地想起这是一首朴素干净至极的弹唱,歌词是林白的诗歌《过程》。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一个公众
期刊
1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26′,太阳达到黄经90°。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踩着八点的晨光朝西南方走,左脚右手,右脚左手,我往前一步,影子便追赶一步。  “抬头!抬头!女孩子走路不要含胸!”  我下意识将双肩微微后张。当我抬头,不经意间看到天空,就会想起你的眼睛。板寸,古铜色皮肤,舒展的眉心好像有一朵淡淡的云。时光旋即刷刷地往回倒,仿佛不小心按下无法暂停的回拨键。  直到倒退十五个春夏秋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