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塑造的刘兰芝这一形象更为人津津乐道。她集合了中国古代女性所有的美德,是“美”之化身。
一、生之“美”
(1)外在之美。我们说一个人是美丽的,首先关注的是她的外貌。而作者也用铺叙的手法直接描写了其美貌:“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文字从衣着、面容、动作三个角度对其美丽进行了描绘。其中“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句通过两个部位的特写把人物体型的纤细、皮肤的白皙含蓄地写了出来。《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这样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也是通过特写部位,用比喻的修辞把硕人之美含蓄的写出,而上面对刘兰芝的外貌描写手法就是本源于此的。而“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句,通过步态的细巧,写出了其姿态的美妙,与“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异曲同工。这样美的女子,仿佛天外来仙。
(2)内在之美。刘兰芝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她的身上集合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她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谓样样精通。她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夙兴夜寐,辛勤持家。她举止顺从,“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切按照媳妇的本分侍奉婆婆。她善良体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与小姑关系亲密,说明她易于亲近;被驱遣回家,还不忘婆婆的奉养问题,说明她的善良及良好的教养。
除了这些传统美德之外,刘兰芝还是一个有自尊,有反抗精神的女性。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她自请遣归。“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女子被遣归在古代是一件极不体面的事情,而自请遣归更是绝无仅有。临走之前她也没有哭哭啼啼,而是严妆打扮,拜别焦母,态度从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话语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有礼有节。也正是她维护自尊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焦母的神经,“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也坚定了焦母拆散鸳鸯的决心。这种维护自尊的反抗行为正是刘兰芝灵魂闪光之处,最打动人心之处。
刘兰芝这样外貌与内心俱佳的女子,即使被遣归回家仍然追求者络绎不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诗人从侧面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刘兰芝才貌出众,名动四方。
二、死之“美”
死亡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死之殉情“美”的惊人。既然现实中无法改变命运,那就用死亡来维护她最后的尊严。“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她身着美丽的嫁衣,“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这么美艳的生命“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是何等惊艳的一跳,仿佛能照亮那漆黑的夜晚。她赴死的动作是那么的从容优美,仿佛那不是走向死亡,而是新生。而在诗人的笔下最后他们双双化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摆脱了人世的桎梏,获得了自由的新生。二是焦刘双双为爱殉情,产生了强烈的悲剧之“美”。“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之死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他们是真心相爱的。焦仲卿在听说母亲要遣归兰芝时,“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表明了要生生死死和她在一起。两人话别时,兰芝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坚贞的爱情、这样鲜活的生命最后却覆灭了,给人以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第二,让人们体味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文中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驱遣兰芝,用的是“七去”中的第一条理由。而兰芝回家后,事事要听从兄长的安排,“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可以说兰芝是死于封建家长制的威逼,这把屠刀把如此良善之人扼杀,强烈的反差,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悲剧之“美”是有一种感伤与崇高之美。刘兰芝为爱殉情令人感伤,但其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更体现了一种崇高,会更加震撼人心。
刘兰芝以一种别样的美丽出现在文学世界,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永留人心。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流星之惊世。她以她的美丽让人们心痛,让人们铭记。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一、生之“美”
(1)外在之美。我们说一个人是美丽的,首先关注的是她的外貌。而作者也用铺叙的手法直接描写了其美貌:“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文字从衣着、面容、动作三个角度对其美丽进行了描绘。其中“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句通过两个部位的特写把人物体型的纤细、皮肤的白皙含蓄地写了出来。《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这样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也是通过特写部位,用比喻的修辞把硕人之美含蓄的写出,而上面对刘兰芝的外貌描写手法就是本源于此的。而“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句,通过步态的细巧,写出了其姿态的美妙,与“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异曲同工。这样美的女子,仿佛天外来仙。
(2)内在之美。刘兰芝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她的身上集合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她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谓样样精通。她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夙兴夜寐,辛勤持家。她举止顺从,“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切按照媳妇的本分侍奉婆婆。她善良体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与小姑关系亲密,说明她易于亲近;被驱遣回家,还不忘婆婆的奉养问题,说明她的善良及良好的教养。
除了这些传统美德之外,刘兰芝还是一个有自尊,有反抗精神的女性。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她自请遣归。“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女子被遣归在古代是一件极不体面的事情,而自请遣归更是绝无仅有。临走之前她也没有哭哭啼啼,而是严妆打扮,拜别焦母,态度从容,“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话语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有礼有节。也正是她维护自尊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焦母的神经,“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也坚定了焦母拆散鸳鸯的决心。这种维护自尊的反抗行为正是刘兰芝灵魂闪光之处,最打动人心之处。
刘兰芝这样外貌与内心俱佳的女子,即使被遣归回家仍然追求者络绎不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诗人从侧面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刘兰芝才貌出众,名动四方。
二、死之“美”
死亡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死之殉情“美”的惊人。既然现实中无法改变命运,那就用死亡来维护她最后的尊严。“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她身着美丽的嫁衣,“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这么美艳的生命“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是何等惊艳的一跳,仿佛能照亮那漆黑的夜晚。她赴死的动作是那么的从容优美,仿佛那不是走向死亡,而是新生。而在诗人的笔下最后他们双双化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摆脱了人世的桎梏,获得了自由的新生。二是焦刘双双为爱殉情,产生了强烈的悲剧之“美”。“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之死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他们是真心相爱的。焦仲卿在听说母亲要遣归兰芝时,“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表明了要生生死死和她在一起。两人话别时,兰芝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坚贞的爱情、这样鲜活的生命最后却覆灭了,给人以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第二,让人们体味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文中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驱遣兰芝,用的是“七去”中的第一条理由。而兰芝回家后,事事要听从兄长的安排,“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可以说兰芝是死于封建家长制的威逼,这把屠刀把如此良善之人扼杀,强烈的反差,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
悲剧之“美”是有一种感伤与崇高之美。刘兰芝为爱殉情令人感伤,但其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更体现了一种崇高,会更加震撼人心。
刘兰芝以一种别样的美丽出现在文学世界,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永留人心。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流星之惊世。她以她的美丽让人们心痛,让人们铭记。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