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无尽于身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uo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懒惰的人们习惯把难以讨论的问题划归到抽象的言辞之下,实际上抽象不是终点,它会再次萌生它的具体、纵深、细微、枝节和逻辑。王苏辛的《在平原》跟模仿世界、与生活平行走动的写实作品相比,选择了一条艰涩的道路去接近“灵”的部分。这样的作品是反常态小说的。滞重的时间流,拒绝滑动的线条,没有什么特意被对焦的人事,王苏辛祛除了很多年轻作家惯常依恃的男女故事、家庭关系、社会冲突、自我情绪,她所操持的只是师生二人的谈艺录对话,青年画家李挪和艺术生许何关于美术作品的技艺讨论。
  艺术的层级与人生、人性,对叙事性文学作品来说是特别有风险的,金字塔尖很难找到合理、机智的途径去攀爬,可能只有最原始的方式去直面迎接。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这个类别的作品,但是毛姆包藏了更多的议题和宽松的环境。《在平原》不加掩饰地直接抛出一个无法具象化的艺术之评判,在小说的开端即是关于何为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这样的辩诘性话题,两人有来有往。
  李挪亮出“独一无二”的武器,立刻遭到许何“什么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就是好吗?”的回呛,李挪说:“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想画的是什么,知道这些想画的东西打动自己的原因。”“这样就独一无二了吗?”许何继续回击。李挪的回答终结了这一轮对话:“这样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基础和可能。独一无二的程度在哪里,你画的层级就在哪里。”
  艺术的判定与标准,进阶与获得,在整篇小说中始终站在太阳底下,迎接着炙烤、酷热、单调、一本正经和可能的嘲笑。这是一个让我震惊的实验性写法,是那种看你究竟如何维系、如何结束、能走到哪里的好奇心推动着阅读往前走。能够带动阅读者的好斗心和挑战欲望也是写作应有之义吧,作者有向她不以为然的写作挑战的愿望,有愿意跳脱此在的现实、打破习惯性文本思维虚假幻觉的意念。所以,《在平原》是在谨严和奢华的构筑中包藏了放肆和随心所欲、不管不顾的作品。它是在松弛自然为标准的文学生态中蓄意制造的摆拍造型,是戏剧化和对白,是以稚嫩之心进入思想生活,它可能是我们最重要、最令人满意、最有特点的一个存在维度,但它又是非常脆弱的,容易在行走的文字中被毁灭或丢弃,也可能言不及义。
  圣伯夫评价拉辛的时候把作家分为天才型和理智型两个家族;后者是研究型的,他们考究而温和。第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像夜晚从不望向自己,不会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和剩下的路程;他们大步向前走着,从不疲倦也从不满足,秘密的变化是在他们内心进行着,他们像服从法则一般服从着这些变化,从不参与也不人为地改变路径。第二个家族的成员则需要在适合的场合诞生,由教育深化他们的才华,在阳光下成熟;他们慢慢地有意识地发展着,在学习中丰富着,然后谨慎地写出作品。他们一步步向上走,穿越一道道沟壑,而不是一步迈过去;他们的天才随着时间推移成长,像建造宫殿一样每年增添一層;他们长久思考和沉默以便停下来检点和思索他们的计划。艺术是相通的,《在平原》里的对话谈论画画的技巧,仿佛让我看到圣伯夫描述的第二家族的作家,他们以教育深化才华,在阳光下成长,王苏辛以其谙熟的专业知识形象化地再现了这个深化的过程。我相信关于画画的一切也适用于其他的艺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谈艺录”就是隔山打牛,它可能说的也是文学。
  在艺术的暗影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关于光线、颜色、走向、节奏和细节的讨论,两个人在语言之中暴露问题,再去试图解决问题。在技艺的辨析中插入的三组艺术家故事,那是人事的部分,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找到切实的落脚点。他们两个在创造自己的世界,笨拙地营造一个想象中艺术的殿堂,一砖一瓦都对应着在现实绘画中所遇到的技术、精神的难题和可能的克服方式,“想成为一流本就得有足够一流的能力”、“画画本身是人面对自己人性的过程”。
  在两个人的对话之外,跟随李挪的视点,可以看到她在艺术世界里天才传奇般的经历,她获得的赞誉和她内在的精神紧张,然后她是如何做出了准确对应内心律动的选择,然后转变成关于艺术的语言和贴己理解。由于小说特定的自我期望,那让一切理念产生的“真实”,譬如李挪的人生铺展到艺术上的形状,她到西北各地游历,拜访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参与一些艺术公益项目,转行做策展人等等,变成太过杳渺的天边灰色。许何作为一个被动的对话者,个人生活相对简单,与父亲的矛盾也被糅合进了李挪的庞大语系中,虽然他的艺术表现能力随着谈话慢慢精进,但在这个谈话中他的形象与整个小说的密度适配的延展性尚有待提升。
  在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借由对艺术的注视而呈现出的叙事者和后台的作者对于自我的清醒冷峻、严苛和要求,重重无尽于身的叠影。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重新看了一遍张文江先生对《风姿花传》的解读,他在《管锥编读解》中对东西方艺术有个比较,他说:“西洋文化乃至艺术示森罗万象于外,中国文化乃至艺术体重重无尽于身。”森罗万象和重重无尽可以贯通,那就是“嵩”。什么是“嵩”?“我来了就是戏,演员本人就是戏,我体现了所有的风景。”《在平原》让我意犹未尽的地方在于,关于生命“成长”的岩层、“年年去来之花”(获得、失去和永恒的失去)与李挪要去交锋的真实,在作品中是缺位模糊的,如果加入这两个维度,可能那些关于技艺和人性的讨论有重新洗盘的可能。以作家王苏辛的年轻和小说中画家李挪的年龄阅历,这些尚未打磨到的部分尚有来日,艺术总是螺旋式上升,会有多次机会再次“面临着一个新世界”,“和曾经熟悉的那些事物再次面对面”。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一整天都在下雨,从纷飞的蒙蒙小雨演变成豪雨,云敲响了轰雷,间歇但不间断,紫色的闪电刺穿了粒子间的裂缝,在雨水、制度、光暗、生死、悲伤之间自由穿梭。我就这样出门,没有撑伞,让水洗涤灵魂,让风刮动须发,我就这样走,一直走,一直走,穿过郊区丛林,穿过陌生的地方,惨淡的灰云与阴沉的雨水把鲜绿的丛林染成暗绿。无意中来到一座石桥,桥边长满青苔,桥下的河浪想勾起我的注意,但失败。发丝的水正扑簌簌滴下,我衣服湿透
期刊
慢读一首诗  在词语的凹凸中复现它对真实的重构  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却在哲学上成了真实的一部分  不间断地撬动一首诗坚硬外壳表面的微小縫隙  发现诗人疲软的秘密  发现他如何溃败又如何死灰复燃并获得终极生存技能  ——一种滑稽表演  慢读一首诗  撷取他间歇性的荒诞不经  在个人编年史中加强公共部分的质感  然后再不断地分裂:我不是他
期刊
1  刚走到楼梯过道,就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啼哭声。  M心想,现在到处都是小孩们的尖叫,要不就是撕心裂肺的哀嚎,尤其是假日、节日。S城还有什么,除了这些讨厌的小东西。  走廊不长,他却越走越疑惑,这个小孩的尖叫非常特别,一般小孩的叫声是尖细的。然而这个却是如闷雷般,一阵接一阵,虽然沉,却给人异常的庞大感。  他只是一直往自己家的方向走,多年中他都是这样的,无论如何他都认得家的方向,且是笔直走。他有时
期刊
主持人按:科技的发展摧毁了传统的想象系统,比如人类的起源之类,但是人类的想象系统并不会从此终结。科技本身几乎成为一种新的宗教,这是和人们根深蒂固的想象的倾向密不可分的。今年初,一则亚马逊售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新闻到处传播,说机器人突然失去了控制,在深夜发笑,或者是对主人提出的问题予以质疑,等等。朋友们都深受刺激。  我跟此次对谈的两位科学家,李澄宇和马兆远,从在伯克利留学的时代,就一直进行跨学科的
期刊
大狼(三)  大狼是条狗,一条怀孕的狗。在宋珊的葬礼上,它用一泡尿冲走了这个春天。宋珊的母亲抄起一根棍子,向大狼戳来。它窜来窜去,叼下招魂幡,一头扎进果园,有人呼叫着说:“它上了树。”在树上它看到棺材里的木偶、惊骇的人群、疯长的野草。狗的主人说,“它咋个爬得上树呢?”他们拿着绳子、棍子、渔网和骨头冲进了果园,在树下找到被撕碎的幡,宋珊的母亲一屁股坐到地上,“都让你们搅黄了。”  木偶(一)  他们
期刊
请保持疏离感  请把秘密一点点地诉说  俗世的风吹我  我一直摇擺着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请给我藏身之所  请允许我涂脂抹粉红唇嫣然  装扮成妩媚的样子  请赴我的约  给我俗世的激情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期刊
这几日日子悬浮于日常之上毫不真切  俯视就可以看到好看的绿  抬头就可以看到理所当然的蓝  没有琐碎没有焦虑也没有欲望  多么幸福  仿佛远处山峦轻轻起伏  这几日初秋的阳光慢慢烘烤出身体里淤积的水汽  多么轻盈  善良从心里上升  好久没有过这种简单舒心的日子了  麻煩和忧愁都在远处  又好像从未有过  只要听从身体的指令困了就睡渴了就饮茶  暮色中也有刚刚好的清凉  像神轻轻散于无形  这几日
期刊
一  年轻的时候,我住在大都。那里人太多了。人一多,垃圾就多。起居的垃圾,情识的垃圾,比比皆是。人活在垃圾中久了,就形成了积习。海子北岸的斜街上有个缎子市,临豁口住着个色目人,原本老实做生意,后来跟坊间游手好闲的泼皮混熟了,也学得奸诈无赖起来。果树种得松散一点,长得扎实也茂盛;紧挨着分不开,果子结不大,果味也雷同。都说色目人憨厚,仗义重情,可这个家伙坏起来,变本加厉,憨恶厚黑。  这个色目人,名叫
期刊
想写《在平原》,始于2012年。那一年,很多从十几岁开始蔓延下来的问题,集体爆发。当时的写作和生活,突然到了一个必须重新洗牌的关卡。我从成都乘火车到银川,希望暂时告别闭塞又多变的生活,做个决定,比如究竟要写什么小说,接下来的人生要往哪个方向去。到银川前,我打定主意只是去漫游,匆忙下了火车后,就随意搜索了一家市内酒店的位置,住下来才知道,马路对面就是一所阿拉伯语学校。不大的校门上悬挂着红色横幅,横幅
期刊
微弱不安的灯火来自河对岸的另一个国度  同样来自那里的风  纠缠着它以外的事物  河水灌溉了我年轻又粘稠的身体  在所有爱过我的人中  我只想念你  我们曾经像两块石头  相互磨砺,变圆润,两败俱伤  往事虛浮地排列在黑暗中  我们取出生命的鳞片  也无法割裂身体和过往  你说“想念一个人,  是想念自己心底最易碎的部分”  所以你给我种下软糯的核  在雨季  潮湿和肿胀始终包裹着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