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师者,为什么要教孩子作文?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从教者行为的迷失。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到底有些什么“病”?教师只有心知肚明,方能迷途知返,抑或对症下药。写作文,一如练武功,只会花拳绣腿,定会吃大亏。最关键的是必须基本功扎实。作文的基本功,说白了,还得回到“读”和“写”上。
关键词:作文;教学;常读;多写
●为师者,为什么要教孩子作文?
倾听童音,
萦绕耳际的
是纯真与无邪的乐曲;
静观童心,
感悟心灵的
是快乐与求知的意境。
冥眸所悟,
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底
都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古语曰:
“诗以言志。”
我之新解:
“文以表心。”
作为师者,
犹如导航,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
快乐地用文字来表达他们
心所想,
心所愿……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什么要教学生作文的理由。
时下教学生作文,大体有两种偏激的目的:一是为“考”而教;二是为了培养大批的未来作家、诗人而教。前者是在教学生对付考试,背范文,背“八股文”,结果是孩子考场作文怪怪的优美,离开了考试就写不成了。后者是受一些过“右”思潮的影响,把我们作文教学课堂的功能给无限地扩大化,所以让语文老师背上了无形的枷锁,注定如泥潭中的老黄牛,累死累活也找不到出路……
●作文教学的“病”
两个作文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习作《我的妈妈》,教师说,本文要反映出伟大的母爱。学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大半天后,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从小失去了妈妈,怎么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妈妈很小气,能写吗?”还有的学生问:“老师,可不可以写爱唠叨的妈妈,爱打麻将的妈妈呢?”老师说:“不行!”顿时,学生都傻了眼,只得埋头“编造”。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习作《我的妈妈》,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拟题,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许多好题目,如《爱管“闲事”的妈妈》《能干的妈妈》《爱打扮的妈妈》《妈妈的小秘密》《我是妈妈的“粉丝”》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真实的妈妈,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妈妈,选择适合的题目,几十分钟后,50多位真实的、活生生的、各具特性的妈妈出现在学生和老师面前。
以上两个作文教学案例,很显然,后者是我们推崇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内在知识经验外化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的个体活动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心声。读书,对铸就写的能力太重要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不能撼动的真理!叶圣陶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王崧舟在与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时指出:“‘言语秘妙’乃是语文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什么是“秘妙”?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我们再说直白一点,就是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上乘的功夫,必须靠博览群书、深切体会才能悟出来。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所能教人的是规矩,不能使人巧。”秘妙就是“巧”,如何写出秘妙,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只有靠读靠领悟。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属于我们要去反复品读、揣摩,才能领悟的“言语秘妙”。
读书,该怎样读?该读到什么样的境界?
林海音在《窃读记》里的描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对少年时候读书的描述:“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能找到这种感觉吗?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样痴迷的读书状态吗?如果能,作文教学何难之有?
●书浸灵魂,笔启心智——常读还得多写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说的就是读必须靠写来促进。其实道理很简单,写能使读时不明晰的变得明晰,能使思维精密化、感受深层化、思想条理化。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读书时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写出来又觉得幽昧不明,还需要认真想很久才能写出来。这表明写能提高读的质量。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王崧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方式,比如,扩展文章内涵的“添枝加叶”;源于原文线索的“顺藤摸瓜”;加工现成文本的“推陈出新”;模仿言语表达的“移花接木”……这些都是对教材资源很好的开发与再利用。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下作文教学流派纷呈,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但我以为,“根”,才是最重要的。离开了“常读”和“多写”,就像离开了土壤种庄稼一样,多半是水中月、镜中花。
參考文献:
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5).
关键词:作文;教学;常读;多写
●为师者,为什么要教孩子作文?
倾听童音,
萦绕耳际的
是纯真与无邪的乐曲;
静观童心,
感悟心灵的
是快乐与求知的意境。
冥眸所悟,
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底
都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古语曰:
“诗以言志。”
我之新解:
“文以表心。”
作为师者,
犹如导航,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
快乐地用文字来表达他们
心所想,
心所愿……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什么要教学生作文的理由。
时下教学生作文,大体有两种偏激的目的:一是为“考”而教;二是为了培养大批的未来作家、诗人而教。前者是在教学生对付考试,背范文,背“八股文”,结果是孩子考场作文怪怪的优美,离开了考试就写不成了。后者是受一些过“右”思潮的影响,把我们作文教学课堂的功能给无限地扩大化,所以让语文老师背上了无形的枷锁,注定如泥潭中的老黄牛,累死累活也找不到出路……
●作文教学的“病”
两个作文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习作《我的妈妈》,教师说,本文要反映出伟大的母爱。学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大半天后,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从小失去了妈妈,怎么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妈妈很小气,能写吗?”还有的学生问:“老师,可不可以写爱唠叨的妈妈,爱打麻将的妈妈呢?”老师说:“不行!”顿时,学生都傻了眼,只得埋头“编造”。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习作《我的妈妈》,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拟题,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许多好题目,如《爱管“闲事”的妈妈》《能干的妈妈》《爱打扮的妈妈》《妈妈的小秘密》《我是妈妈的“粉丝”》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真实的妈妈,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妈妈,选择适合的题目,几十分钟后,50多位真实的、活生生的、各具特性的妈妈出现在学生和老师面前。
以上两个作文教学案例,很显然,后者是我们推崇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内在知识经验外化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的个体活动过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心声。读书,对铸就写的能力太重要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不能撼动的真理!叶圣陶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王崧舟在与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时指出:“‘言语秘妙’乃是语文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什么是“秘妙”?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我们再说直白一点,就是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上乘的功夫,必须靠博览群书、深切体会才能悟出来。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所能教人的是规矩,不能使人巧。”秘妙就是“巧”,如何写出秘妙,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只有靠读靠领悟。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属于我们要去反复品读、揣摩,才能领悟的“言语秘妙”。
读书,该怎样读?该读到什么样的境界?
林海音在《窃读记》里的描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对少年时候读书的描述:“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的欢快音符……”能找到这种感觉吗?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这样痴迷的读书状态吗?如果能,作文教学何难之有?
●书浸灵魂,笔启心智——常读还得多写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说的就是读必须靠写来促进。其实道理很简单,写能使读时不明晰的变得明晰,能使思维精密化、感受深层化、思想条理化。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读书时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写出来又觉得幽昧不明,还需要认真想很久才能写出来。这表明写能提高读的质量。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王崧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方式,比如,扩展文章内涵的“添枝加叶”;源于原文线索的“顺藤摸瓜”;加工现成文本的“推陈出新”;模仿言语表达的“移花接木”……这些都是对教材资源很好的开发与再利用。
总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下作文教学流派纷呈,大有应接不暇之势。但我以为,“根”,才是最重要的。离开了“常读”和“多写”,就像离开了土壤种庄稼一样,多半是水中月、镜中花。
參考文献:
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