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末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然而由于对音乐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仅流于形式,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也缺乏合理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和音乐合格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
优秀的音乐能够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的鸿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大众情操,即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音乐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鉴于此,现如今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竭力发展、普及音乐教育,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张前先生曾指出“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活动,提高对各种美的形态,包括艺术形态的审美能力,造就全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队伍”。可见,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纵观我国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都会将音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音乐类院校或音乐专业除外),而且在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只有一个学期设置有音乐鉴赏课,且其课程设置仅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课程量安排过少。因此,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很难把一些音乐思想和对音乐的诠释准确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把握住音乐的精华。如此,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完整的音乐知识,也就无法真正认识、体味音乐的魅力,因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做法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教育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科才是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有实际用途的,而对于音乐教育,人们大都抱有对其简单了解即可的态度,认为其对日常工作不仅没多大用途,反而会耽误学习其它课程。这种落后的观念使得高校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致使音乐教育流于形式,音乐考试也只是走走形式。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上行下效”,既然社会和学校对音乐教育都不够重视,那么教师的教学自然也会懈怠。所以现如今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给学生播放一些演唱会的视频就草草结束了音乐教学课程。而在学期结束音乐考试时,只是让学生随便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写上几百字对某首歌曲或某段音乐的感受就算通过。这种教学思想和方式也使学生误认为音乐教育意义不大,再加上音乐教育只是一门选修课,更使得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不重视,纷纷选择翘课。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便成为一句空话,提升民族音乐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育缺乏发展目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同样的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还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大部分高校只是机械地依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来上这门课,根本没有什么目标方向可言。这就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根本没有发展目标的教育课程来说,它就是折翼之鸟、涸辙之鲋。
音乐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强烈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乐器和西方歌剧日益被人们接受,以至于在现代的大学音乐教育中,乐器演奏多以西方乐器为主,我国传统的柳琴、琵琶、二胡等乐器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遗憾;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校不注重音乐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对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大多只针对当下大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做一下简单介绍,而我国传统音乐讲究的虚、静、空、远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和谐则很少被提及。这两方面不合理的教育结构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偏窄,对传统乐器和经典音乐作品一知半解的局面。
鉴于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良局面,重新塑造音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深入贯彻,行动上才会更加有力。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教育的误区,在思想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国家、文化、民族、政治的鸿沟使全世界人民产生共鸣,就在于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深远的意境,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国的《梁祝》等等。其次,要认识到音乐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艺术气质,还能在特定情况下诱发人的创作灵感,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提及听到佛印那令人赞不绝口的箫声写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赞美箫声的经典诗句,倘使没有佛印那令人回味无穷的音律,东坡又怎么写出这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可见,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在于它能使欣赏者陶醉其中,诱发人的文学创作灵感。
因此,当下高校必须转变之前松弛的教育态度,真正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音乐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就要具体做到:第一,学校要增加音乐课程的设置。高校应当把音乐教育视为一门严肃的、提升学生整体艺术文化素养的学科,在原有音乐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程次数,使教师能够更加完整地讲解音乐知识,学生接受到更为丰富的音乐教育。第二,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懈怠、漫不经心的教学态度,以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时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常识,讲解一些歌唱技巧,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多种方式进行音乐教育,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三,严格贯彻考试制度。以往的音乐考试,只要是学生交有答卷,教师不管其内容如何就使其通过,这样表面上是不想为难学生,实际上是放纵学生。因此,高校必须严格贯彻考试制度,坚决杜绝抄袭、随意的考试做法,使学生也能够在思想上重视音乐教育,从而能够真正的在日常音乐教育中学到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水平,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第四,树立音乐教育发展目标。高校可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音乐教育发展目标,坚持把改革的各项措施严格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传统的学科有着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绝不能如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拘泥于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得音乐教育富于特色,充满音乐艺术教育的美感。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余音绕梁的魅力,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播放一些音乐会或演唱会的视频,并讲解其中的特色,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音乐之间的特色,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开办演唱会,在结束之后提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改进方法。以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歌唱技巧的提升。另外,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教师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和才艺特点,使个人的音乐教育风格不同于大众,以自身人格魅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尊重。总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音乐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我国高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
3.注意文化素养的培养
音乐的魅力不只是存在于它优美的旋律、磅礴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节奏当中,也存在于其动人的故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情怀中。纵观我国经典音乐无一例外,例如《梁祝》,如果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就缺少了某种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情愫;《高山流水》如果没有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知遇之交,没有伯牙断弦之典故,也会失去某种令人痴迷的味道。所以,音乐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教育,还包括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在给学生讲授某曲经典音乐作品时,还要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使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音乐中的人文情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音乐艺术气氛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改变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提升高校整体音乐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不同风格的乐团,吸引音乐爱好者加入自己喜爱的乐团中,使音乐爱好者不仅可以和团友相互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切磋歌唱技巧,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作指导,点评各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增加对音乐的认知。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如歌唱表演和乐器演奏方面的比赛,一方面通过比赛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培养高校的音乐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优秀的音乐人才,为其音乐发展之路点亮一盏灯。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广播的内容里增加一些音乐文化常识的介绍和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播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近况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
[2]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编校:武 琼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
优秀的音乐能够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的鸿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大众情操,即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群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音乐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鉴于此,现如今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竭力发展、普及音乐教育,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张前先生曾指出“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各种社会活动,提高对各种美的形态,包括艺术形态的审美能力,造就全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队伍”。可见,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纵观我国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都会将音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音乐类院校或音乐专业除外),而且在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只有一个学期设置有音乐鉴赏课,且其课程设置仅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课程量安排过少。因此,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很难把一些音乐思想和对音乐的诠释准确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很难把握住音乐的精华。如此,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完整的音乐知识,也就无法真正认识、体味音乐的魅力,因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做法也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教育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科才是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有实际用途的,而对于音乐教育,人们大都抱有对其简单了解即可的态度,认为其对日常工作不仅没多大用途,反而会耽误学习其它课程。这种落后的观念使得高校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致使音乐教育流于形式,音乐考试也只是走走形式。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上行下效”,既然社会和学校对音乐教育都不够重视,那么教师的教学自然也会懈怠。所以现如今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甚至有的老师只是给学生播放一些演唱会的视频就草草结束了音乐教学课程。而在学期结束音乐考试时,只是让学生随便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写上几百字对某首歌曲或某段音乐的感受就算通过。这种教学思想和方式也使学生误认为音乐教育意义不大,再加上音乐教育只是一门选修课,更使得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不重视,纷纷选择翘课。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便成为一句空话,提升民族音乐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育缺乏发展目标
明确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同样的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还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大部分高校只是机械地依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来上这门课,根本没有什么目标方向可言。这就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根本没有发展目标的教育课程来说,它就是折翼之鸟、涸辙之鲋。
音乐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强烈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乐器和西方歌剧日益被人们接受,以至于在现代的大学音乐教育中,乐器演奏多以西方乐器为主,我国传统的柳琴、琵琶、二胡等乐器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遗憾;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校不注重音乐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对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大多只针对当下大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做一下简单介绍,而我国传统音乐讲究的虚、静、空、远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和谐则很少被提及。这两方面不合理的教育结构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偏窄,对传统乐器和经典音乐作品一知半解的局面。
鉴于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良局面,重新塑造音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深入贯彻,行动上才会更加有力。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教育的误区,在思想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首先,要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国家、文化、民族、政治的鸿沟使全世界人民产生共鸣,就在于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深远的意境,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国的《梁祝》等等。其次,要认识到音乐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艺术气质,还能在特定情况下诱发人的创作灵感,如苏东坡在《赤壁赋》里提及听到佛印那令人赞不绝口的箫声写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赞美箫声的经典诗句,倘使没有佛印那令人回味无穷的音律,东坡又怎么写出这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可见,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在于它能使欣赏者陶醉其中,诱发人的文学创作灵感。
因此,当下高校必须转变之前松弛的教育态度,真正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音乐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就要具体做到:第一,学校要增加音乐课程的设置。高校应当把音乐教育视为一门严肃的、提升学生整体艺术文化素养的学科,在原有音乐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程次数,使教师能够更加完整地讲解音乐知识,学生接受到更为丰富的音乐教育。第二,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懈怠、漫不经心的教学态度,以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时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常识,讲解一些歌唱技巧,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多种方式进行音乐教育,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第三,严格贯彻考试制度。以往的音乐考试,只要是学生交有答卷,教师不管其内容如何就使其通过,这样表面上是不想为难学生,实际上是放纵学生。因此,高校必须严格贯彻考试制度,坚决杜绝抄袭、随意的考试做法,使学生也能够在思想上重视音乐教育,从而能够真正的在日常音乐教育中学到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水平,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第四,树立音乐教育发展目标。高校可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音乐教育发展目标,坚持把改革的各项措施严格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并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2.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传统的学科有着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绝不能如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拘泥于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得音乐教育富于特色,充满音乐艺术教育的美感。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余音绕梁的魅力,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播放一些音乐会或演唱会的视频,并讲解其中的特色,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类型音乐之间的特色,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开办演唱会,在结束之后提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指出改进方法。以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歌唱技巧的提升。另外,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教师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和才艺特点,使个人的音乐教育风格不同于大众,以自身人格魅力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尊重。总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把音乐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我国高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
3.注意文化素养的培养
音乐的魅力不只是存在于它优美的旋律、磅礴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节奏当中,也存在于其动人的故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情怀中。纵观我国经典音乐无一例外,例如《梁祝》,如果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就缺少了某种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情愫;《高山流水》如果没有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知遇之交,没有伯牙断弦之典故,也会失去某种令人痴迷的味道。所以,音乐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教育,还包括音乐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在给学生讲授某曲经典音乐作品时,还要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使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音乐中的人文情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音乐艺术气氛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改变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提升高校整体音乐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不同风格的乐团,吸引音乐爱好者加入自己喜爱的乐团中,使音乐爱好者不仅可以和团友相互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切磋歌唱技巧,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作指导,点评各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增加对音乐的认知。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如歌唱表演和乐器演奏方面的比赛,一方面通过比赛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培养高校的音乐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掘优秀的音乐人才,为其音乐发展之路点亮一盏灯。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广播的内容里增加一些音乐文化常识的介绍和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播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近况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
[2]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编校:武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