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1037年-1101年)为北宋文学家与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同列“唐宋八大家”。若以民间知名度来看,苏东坡当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所朗朗上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出自苏东坡的佳作。
个人对苏东坡一生的轶事,有两件事一直印象深刻。其一是流传甚久的美味“东坡肉”,一直受我父亲与儿子所喜爱,成为我们父子三代共同喜爱的一道佳肴。其二为一段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的对话,其中蕴含的深意,一直发人深省,也成为管理上有时拿来与同仁分享的借镜。
相传一日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打坐修禅,出题问佛印禅师:“大师看我打坐姿势像什么?”
老和尚回答:“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老和尚同时也问苏东坡:“施主看老衲像什么?”
苏东坡一时童心未泯,想作弄老和尚,便回答:“我看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自觉成功作弄禅师而得意洋洋,回家后分享此段“战果”给其妹,想向其妹炫耀其口舌机智。不料其妹回答:“大哥您不但未占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苏东坡不解,其妹继续说:“因为按佛家说法,心中有佛,所见之物皆有佛相,所见之物实为心中所思之物的投射。佛印禅师说您像佛,代表禅师心中有佛;而您说禅师像牛粪,更凸显您心中只有牛粪。”
苏东坡闻此感慨,而对禅师更多了些许歉意与敬意。
个人职场上,与公司经营管理中,不乏类似上述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情境。我们有时看待其他部门的工作表现,常常在一开始不自觉地就先判定对方的出发点及表现“像一堆牛粪”,而未能深入了解其他部门的动机与所遭遇的难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奇妙的是,当我们看对方像一尊佛时,对方常常也看我们像一尊佛;若我们看对方像一堆屎时,对方常常也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一尊佛”与“一堆屎”的天壤之别,自然就形成了部门之间能否全力合作的关键。
最常见的例子是销售部与市场部之间的合作。如果销售部以“一尊佛”的佛性来看待市场部的营销策略,自然容易配合,使两者产生相加相乘的效果;反之,以“一堆屎”来看待对方,自然就会对其所规划的活动嗤之以鼻,轻则不配合,重则扯后腿。两个部门都以“牛屎”看对方,恐怕再好的营销活动,也会变成“一堆牛屎”。
用什么心态看待其他部门,甚至老板或部属,似乎是我们的自由。但冷静想想,似乎以“一尊佛”的心态来看待对方,更有机会创造组织内的合作与成功。“片段的信息”其实常常会让我们误会其他部门的初衷与表现,而看其“像一堆牛粪”。其实,若能站在更高的制高点,来了解与同理心,很可能就会看到“像一尊佛”。如同苏小妹所言“心中有佛,所见之物皆有佛相”,造成所见差异的原因,很可能就只是在我们内心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现代分工的企业管理组织当中,许多不同部门彼此都扮演了“内部客户”与“内部供货商”的角色,大家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够合作完成任务。但我们有时也不免看见,不同部门间,常把对方看成“一堆牛粪”,而非看成“一尊佛”。当把对方看成“一堆牛粪”时,对方常也会感受到,此时合作可能就会变成奢求。而把对方看成“一尊佛”时,对方多半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合作也就自然形成。
同时,当经营企业面对困境与挑战时,能否把困境与挑战视为下一个转折机会的“一尊佛”,还是只能抱怨遇到“一堆牛粪”,也都将造成企业经营时不同的策略思维与成功机会。面对的是“一尊佛”,还是“一堆牛粪”,关键可能不只在对方,更在我们自己。
抬头看看周遭同事,您看到了“几尊佛”?
个人对苏东坡一生的轶事,有两件事一直印象深刻。其一是流传甚久的美味“东坡肉”,一直受我父亲与儿子所喜爱,成为我们父子三代共同喜爱的一道佳肴。其二为一段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的对话,其中蕴含的深意,一直发人深省,也成为管理上有时拿来与同仁分享的借镜。
相传一日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打坐修禅,出题问佛印禅师:“大师看我打坐姿势像什么?”
老和尚回答:“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老和尚同时也问苏东坡:“施主看老衲像什么?”
苏东坡一时童心未泯,想作弄老和尚,便回答:“我看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自觉成功作弄禅师而得意洋洋,回家后分享此段“战果”给其妹,想向其妹炫耀其口舌机智。不料其妹回答:“大哥您不但未占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苏东坡不解,其妹继续说:“因为按佛家说法,心中有佛,所见之物皆有佛相,所见之物实为心中所思之物的投射。佛印禅师说您像佛,代表禅师心中有佛;而您说禅师像牛粪,更凸显您心中只有牛粪。”
苏东坡闻此感慨,而对禅师更多了些许歉意与敬意。
个人职场上,与公司经营管理中,不乏类似上述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情境。我们有时看待其他部门的工作表现,常常在一开始不自觉地就先判定对方的出发点及表现“像一堆牛粪”,而未能深入了解其他部门的动机与所遭遇的难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奇妙的是,当我们看对方像一尊佛时,对方常常也看我们像一尊佛;若我们看对方像一堆屎时,对方常常也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一尊佛”与“一堆屎”的天壤之别,自然就形成了部门之间能否全力合作的关键。
最常见的例子是销售部与市场部之间的合作。如果销售部以“一尊佛”的佛性来看待市场部的营销策略,自然容易配合,使两者产生相加相乘的效果;反之,以“一堆屎”来看待对方,自然就会对其所规划的活动嗤之以鼻,轻则不配合,重则扯后腿。两个部门都以“牛屎”看对方,恐怕再好的营销活动,也会变成“一堆牛屎”。
用什么心态看待其他部门,甚至老板或部属,似乎是我们的自由。但冷静想想,似乎以“一尊佛”的心态来看待对方,更有机会创造组织内的合作与成功。“片段的信息”其实常常会让我们误会其他部门的初衷与表现,而看其“像一堆牛粪”。其实,若能站在更高的制高点,来了解与同理心,很可能就会看到“像一尊佛”。如同苏小妹所言“心中有佛,所见之物皆有佛相”,造成所见差异的原因,很可能就只是在我们内心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现代分工的企业管理组织当中,许多不同部门彼此都扮演了“内部客户”与“内部供货商”的角色,大家必须同心协力才能够合作完成任务。但我们有时也不免看见,不同部门间,常把对方看成“一堆牛粪”,而非看成“一尊佛”。当把对方看成“一堆牛粪”时,对方常也会感受到,此时合作可能就会变成奢求。而把对方看成“一尊佛”时,对方多半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合作也就自然形成。
同时,当经营企业面对困境与挑战时,能否把困境与挑战视为下一个转折机会的“一尊佛”,还是只能抱怨遇到“一堆牛粪”,也都将造成企业经营时不同的策略思维与成功机会。面对的是“一尊佛”,还是“一堆牛粪”,关键可能不只在对方,更在我们自己。
抬头看看周遭同事,您看到了“几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