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双“阿迪”的背后
梁迟结婚,是在1975年,这段婚姻比较传统,是厂领导介绍的。很精神的小伙子,名叫周建国。厂里的先进,车得一手好零件。结婚前,梁迟和他见过三次面。她觉得领导介绍的人,不会错。他们在第二年,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周炎,一年后,生了一个女儿。据说这是最后一批名正言顺的二胎,取名周多多。
那时候,两个人的工资82块,住40平宿舍楼。但梁迟把小家操持得欣欣向荣。书桌上养了一缸的鱼,窗台上摆满了花草,有君子兰,对儿红和绿萝,春天一到,便铺满一窗绿色。1982年周炎上了小学,第二年轮到周多多。没有双休的周末,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周六的晚饭,可以结结实实地吃一顿红烧肉。
周炎爱吃肥的,多多爱吃瘦的。周建国一边喝着二锅头,一边在挑里面的土豆。他和梁迟就爱看孩子们闷头吃肉。那大概是疲劳一周,最贴心的慰藉了。
时间来到1992年,周炎已长成少年。他开始懂得一点名牌的意义。每天放学回来,他总会和梁迟说,班里谁谁谁买了“背靠背”,谁谁谁买了“三叶草”。而周多多爱上了各路明星,抽屉里塞满了港台歌星的盗版卡带。只是他们都还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世界已经开始转变。工厂倒掉了,曾经的先进,挽不回下岗的结局。梁迟彷徨地面对命运的转折,却也要维持这个家,不动声色。
九月开学,周炎的脚已经穿不进旧鞋子了。周建国给他买了双20块钱的白球鞋。周炎晚上回来,试着稍稍有点大的鞋子说:“爸,我这个期末我要是考进前五,你给我买双阿迪的球鞋吧。”
周建国问:“多少钱?”
“不太贵,400左右。”
这个曾经认为有本事可以一辈子不愁的男人哑了。他想拒绝,却又受不住儿子渴望的眼神。一旁的梁迟接过话头,说:“行。”
这一年,周炎发疯似的学习,不但考了全班第二,还进了年级前十。梁迟带着他去专卖店,买了一双380块的球鞋。周炎欣喜若狂。整整一个假期,周炎都穿着他的新阿迪去找同学打球,然后晚上回来,小心地擦拭干净,放进鞋盒里。
他太爱这双鞋了,知道这个品牌的故事,了解它的各式纪念版。但他不知道,这双鞋也是梁迟近半年的午餐。
那时梁迟转到环卫局上班,她每天扫完马路之后,会坐在路边吃一只自家蒸的馒头和腌制的大头菜。晚上,她会把2块钱,投进一只旧饭盒。
同事说:“你别为了惯儿子苦自己。他还不一定能考前五呢。”
梁迟笃定地说:“他是周建国的儿子,肯定能。你看他背书的样子,跟他爸车零件一个表情。”
那一句的背后
周炎的确不负众望,高中毕业,考进上海名校。第二年周多多却高考不力,去了北京一所民办大学读书。
此时的周家,有了新的起色。周建国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开了家擦鞋店。赚得不多,但足够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紧一点,累一点,却满怀希望。
梁迟下班回来,就会到周建国的店里帮忙。不大的店面,摆满了旧鞋子。来店里客人常常说,你们两口子,真厉害。擦鞋擦出两个大学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太不容易了。
两个人听了,心里就会喜滋滋的,所有经受的苦累,也就不值一提了。
2000年周多多大学毕业,不但专本连读,拿下了文凭,还考下托福602分。多多暑假回来,有点小自得。她在北京认识了许多朋友,见识也成倍增长。到家的第一天晚上,她就和梁迟说:“妈,跟你说个事。我想出国学习,镀镀金。现在找工作竞争可激烈了。我哥名校毕业就找了个小职员的工作。我民办大学的,只能给人看大门。”
“那得多少钱啊?”
“我托福都考下来了。找个便宜点的学校,第一年十多万就够吧。”
“这么多?”梁迟被这个数字和轻松的口吻吓了一跳。
“咱们家不是刚分了动迁补偿款嘛。你们再借点,等我赚钱了,再还给你们。”
去年旧房动迁,家里的确分了10万动迁款。梁迟回头看了眼闷声不响看电视的周建国,说:“这事还得……”
“孩子能考上,就让她去吧。”周建国打断她。
周多多高兴地跳起来,搂住周建国重重亲了一口。
其实,申请学校的事,她从听说动迁,就已开始准备了。这种事,告诉梁迟他们也是没用。中国字都未必写明白,外国字更是看不懂。他们只需拿钱出来,就可以铺给她一个美好前程。
第二年,周多多如愿以偿飞往美国。起飞要从北京走。梁迟便坐了两天一夜的硬座赶去送机。
多多站在候机大厅里,守着一堆行李问:“爸怎么没来?”
“他得看店啊。”
“真勤奋,我都要去美国了,他也不来。”
梁迟抿嘴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周建国也要跟来的。但她怕他的身体,受不住。一年前,周建国就已查出心脏病。但他宁可拖着,也要坚持等两个孩子都上班再做搭桥手术。周多多以为母亲心小多算计,不如父亲来得爽快。但她不知道,母亲回望父亲的那一眼,包含了多少生死询问。她更不会知道,父亲是要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才会不问自己的身体,轻描淡写地说出那一句——就让她去吧。
繁忙的背后
2003年,周建国51岁,突发急症,悄然离世。周炎请假奔丧,周多多未能回来。出殡那天,梁迟整整哭了一天,周炎站在灵堂里,埋怨说:“查出病,为什么不早看呢?”
梁迟叹了口气,无言以对。她要怎么告诉他。身边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有病不看。他们不是相信明天会有奇迹,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历经风霜的身体,可以挺得久一点,久一点,再久一点。
2005年,周多多毕业,留在了美国。周炎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梁迟关了经营9年的擦鞋小店。因為她已经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拼生活。儿女每月会打进她账户一笔钱。足够她衣食无忧,安享晚年了。
她成了邻里街坊最让人羡慕的老太太,培养出一双有出息的好儿女。每个月,他们都会打电话回来问问她过得好不好。周炎2号,多多15号,梁迟说得最多的,除了“什么时候结婚”,“有没有男朋友”,就是那句“我很好”。
梁迟结婚,是在1975年,这段婚姻比较传统,是厂领导介绍的。很精神的小伙子,名叫周建国。厂里的先进,车得一手好零件。结婚前,梁迟和他见过三次面。她觉得领导介绍的人,不会错。他们在第二年,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周炎,一年后,生了一个女儿。据说这是最后一批名正言顺的二胎,取名周多多。
那时候,两个人的工资82块,住40平宿舍楼。但梁迟把小家操持得欣欣向荣。书桌上养了一缸的鱼,窗台上摆满了花草,有君子兰,对儿红和绿萝,春天一到,便铺满一窗绿色。1982年周炎上了小学,第二年轮到周多多。没有双休的周末,他们最期待的,就是周六的晚饭,可以结结实实地吃一顿红烧肉。
周炎爱吃肥的,多多爱吃瘦的。周建国一边喝着二锅头,一边在挑里面的土豆。他和梁迟就爱看孩子们闷头吃肉。那大概是疲劳一周,最贴心的慰藉了。
时间来到1992年,周炎已长成少年。他开始懂得一点名牌的意义。每天放学回来,他总会和梁迟说,班里谁谁谁买了“背靠背”,谁谁谁买了“三叶草”。而周多多爱上了各路明星,抽屉里塞满了港台歌星的盗版卡带。只是他们都还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世界已经开始转变。工厂倒掉了,曾经的先进,挽不回下岗的结局。梁迟彷徨地面对命运的转折,却也要维持这个家,不动声色。
九月开学,周炎的脚已经穿不进旧鞋子了。周建国给他买了双20块钱的白球鞋。周炎晚上回来,试着稍稍有点大的鞋子说:“爸,我这个期末我要是考进前五,你给我买双阿迪的球鞋吧。”
周建国问:“多少钱?”
“不太贵,400左右。”
这个曾经认为有本事可以一辈子不愁的男人哑了。他想拒绝,却又受不住儿子渴望的眼神。一旁的梁迟接过话头,说:“行。”
这一年,周炎发疯似的学习,不但考了全班第二,还进了年级前十。梁迟带着他去专卖店,买了一双380块的球鞋。周炎欣喜若狂。整整一个假期,周炎都穿着他的新阿迪去找同学打球,然后晚上回来,小心地擦拭干净,放进鞋盒里。
他太爱这双鞋了,知道这个品牌的故事,了解它的各式纪念版。但他不知道,这双鞋也是梁迟近半年的午餐。
那时梁迟转到环卫局上班,她每天扫完马路之后,会坐在路边吃一只自家蒸的馒头和腌制的大头菜。晚上,她会把2块钱,投进一只旧饭盒。
同事说:“你别为了惯儿子苦自己。他还不一定能考前五呢。”
梁迟笃定地说:“他是周建国的儿子,肯定能。你看他背书的样子,跟他爸车零件一个表情。”
那一句的背后
周炎的确不负众望,高中毕业,考进上海名校。第二年周多多却高考不力,去了北京一所民办大学读书。
此时的周家,有了新的起色。周建国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开了家擦鞋店。赚得不多,但足够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紧一点,累一点,却满怀希望。
梁迟下班回来,就会到周建国的店里帮忙。不大的店面,摆满了旧鞋子。来店里客人常常说,你们两口子,真厉害。擦鞋擦出两个大学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太不容易了。
两个人听了,心里就会喜滋滋的,所有经受的苦累,也就不值一提了。
2000年周多多大学毕业,不但专本连读,拿下了文凭,还考下托福602分。多多暑假回来,有点小自得。她在北京认识了许多朋友,见识也成倍增长。到家的第一天晚上,她就和梁迟说:“妈,跟你说个事。我想出国学习,镀镀金。现在找工作竞争可激烈了。我哥名校毕业就找了个小职员的工作。我民办大学的,只能给人看大门。”
“那得多少钱啊?”
“我托福都考下来了。找个便宜点的学校,第一年十多万就够吧。”
“这么多?”梁迟被这个数字和轻松的口吻吓了一跳。
“咱们家不是刚分了动迁补偿款嘛。你们再借点,等我赚钱了,再还给你们。”
去年旧房动迁,家里的确分了10万动迁款。梁迟回头看了眼闷声不响看电视的周建国,说:“这事还得……”
“孩子能考上,就让她去吧。”周建国打断她。
周多多高兴地跳起来,搂住周建国重重亲了一口。
其实,申请学校的事,她从听说动迁,就已开始准备了。这种事,告诉梁迟他们也是没用。中国字都未必写明白,外国字更是看不懂。他们只需拿钱出来,就可以铺给她一个美好前程。
第二年,周多多如愿以偿飞往美国。起飞要从北京走。梁迟便坐了两天一夜的硬座赶去送机。
多多站在候机大厅里,守着一堆行李问:“爸怎么没来?”
“他得看店啊。”
“真勤奋,我都要去美国了,他也不来。”
梁迟抿嘴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周建国也要跟来的。但她怕他的身体,受不住。一年前,周建国就已查出心脏病。但他宁可拖着,也要坚持等两个孩子都上班再做搭桥手术。周多多以为母亲心小多算计,不如父亲来得爽快。但她不知道,母亲回望父亲的那一眼,包含了多少生死询问。她更不会知道,父亲是要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才会不问自己的身体,轻描淡写地说出那一句——就让她去吧。
繁忙的背后
2003年,周建国51岁,突发急症,悄然离世。周炎请假奔丧,周多多未能回来。出殡那天,梁迟整整哭了一天,周炎站在灵堂里,埋怨说:“查出病,为什么不早看呢?”
梁迟叹了口气,无言以对。她要怎么告诉他。身边有多少父母,都是这样有病不看。他们不是相信明天会有奇迹,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历经风霜的身体,可以挺得久一点,久一点,再久一点。
2005年,周多多毕业,留在了美国。周炎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梁迟关了经营9年的擦鞋小店。因為她已经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拼生活。儿女每月会打进她账户一笔钱。足够她衣食无忧,安享晚年了。
她成了邻里街坊最让人羡慕的老太太,培养出一双有出息的好儿女。每个月,他们都会打电话回来问问她过得好不好。周炎2号,多多15号,梁迟说得最多的,除了“什么时候结婚”,“有没有男朋友”,就是那句“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