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语文高考中的重点。因此,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从根本上完善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效率,本文就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 读教学思考
语文从字面意思讲解,就是语言和文字,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情谊的传达,这就充分体现在高中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来做到自我内心情感的反思与体会,根据不同的篇章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和思考,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进行课内文章的相关阅读,同时结合相同的寓意拓展阅读,达到基础与能力同时提升的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进行思考,缺乏对课文的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一直以来对答案的要求是标准化、单一化的,学生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被扼杀在了标准答案面前。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定势思维,听从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再进行思考,阅读兴趣逐渐丧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思考,锻炼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活跃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师可通過鼓励学生将这篇课文中的比喻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比喻相比,去体会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的两位作者何以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可以说体会这篇课文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诵读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又可以运用比较鉴赏法去展开对比,找出异同。多元化的鉴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味深长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对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情感的体会等。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固然与学生平时读书的习惯、积累的厚薄有密切的关系,但有没有基本的有效的阅读方法,懂不懂得把握阅读文本主旨的一般规律,获取信息获得感悟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有系统性的整合归纳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盘把握,对各种类型的做题都会迎刃而解,准确地答好此类型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民主平等、宽松有序、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活动性的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谁也无法想象在备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五、借助信息技术,多元化途径拓展阅读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整和,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给落实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拐杖。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强化诵读效果。如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三峡风光”图片,并配有《长江之歌》背景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传统阅读教学不能及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面。目前大部分高中已实现“校校通”工程,我们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把我们有限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投入到无限的资源长河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比如学生在学习《空间和时间旅行》一课时,发现了不少专业名词,教师也是难以解释清楚。在教师的组织下,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对它们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把握,另外,高一学生每周还安排一节“网上读书”课。
六、小结
本文通过对提升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有效方法的探讨,切实认识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科学积极引导,只有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引导学生立足课文阅读,超越课文阅读,在阅读活动的空间里自由、自主地吸收文化知识,运用最佳的阅读法,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让他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内涵,达到启迪思想智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目的,从而将高中语文教学提升为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培训学生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占强. 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 学周刊. 2011(20)
[2] 邱维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 语文学刊. 2011(02)
[3] 佘志伟.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探讨[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02)
[4] 范海水. 现代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索[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03)
[5] 程波. 探寻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8)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 读教学思考
语文从字面意思讲解,就是语言和文字,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情谊的传达,这就充分体现在高中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来做到自我内心情感的反思与体会,根据不同的篇章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和思考,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进行课内文章的相关阅读,同时结合相同的寓意拓展阅读,达到基础与能力同时提升的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进行思考,缺乏对课文的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一直以来对答案的要求是标准化、单一化的,学生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被扼杀在了标准答案面前。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定势思维,听从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再进行思考,阅读兴趣逐渐丧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展开积极思考,锻炼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活跃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师可通過鼓励学生将这篇课文中的比喻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比喻相比,去体会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的两位作者何以在创作中共同体现出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可以说体会这篇课文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诵读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又可以运用比较鉴赏法去展开对比,找出异同。多元化的鉴赏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味深长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对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情感的体会等。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固然与学生平时读书的习惯、积累的厚薄有密切的关系,但有没有基本的有效的阅读方法,懂不懂得把握阅读文本主旨的一般规律,获取信息获得感悟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有系统性的整合归纳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盘把握,对各种类型的做题都会迎刃而解,准确地答好此类型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民主平等、宽松有序、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活动性的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谁也无法想象在备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五、借助信息技术,多元化途径拓展阅读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整和,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给落实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拐杖。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强化诵读效果。如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三峡风光”图片,并配有《长江之歌》背景音乐,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传统阅读教学不能及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面。目前大部分高中已实现“校校通”工程,我们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把我们有限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投入到无限的资源长河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比如学生在学习《空间和时间旅行》一课时,发现了不少专业名词,教师也是难以解释清楚。在教师的组织下,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对它们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把握,另外,高一学生每周还安排一节“网上读书”课。
六、小结
本文通过对提升高中生现代文阅读有效方法的探讨,切实认识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科学积极引导,只有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引导学生立足课文阅读,超越课文阅读,在阅读活动的空间里自由、自主地吸收文化知识,运用最佳的阅读法,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让他们充分领悟作品的内涵,达到启迪思想智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目的,从而将高中语文教学提升为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培训学生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占强. 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 学周刊. 2011(20)
[2] 邱维军.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 语文学刊. 2011(02)
[3] 佘志伟. 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探讨[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02)
[4] 范海水. 现代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索[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03)
[5] 程波. 探寻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