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胃肠外科恢复日常诊疗的管理策略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道肿瘤和急腹症、腹部外伤、消化道出血患者是胃肠外科日常收治的主要病患,发病率高且病情危急,多需急诊或限期手术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兼顾这类患者的医疗需求,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胃肠外科逐渐有序恢复了日常诊疗工作。在日常诊疗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强化院前筛查、围手术期防控、医护人员防护、病区管理四大环节的管控策略,主要措施包括:入院前严格执行预约制和分诊制,进行流行病学及病毒核酸初步筛查;围手术期完善胸部CT检查,再次排查新冠肺炎;减少飞沫及气溶胶传播风险,微创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降低患者易感性、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强医护人员专项感控培训,严格执行分级防护,建立胃肠外科疫情防控体系,进行应急预案现场演练;病区设置独立病房,筛查并固定陪护人员,严格执行环境及物品消毒。我们的初步实践表明,遵循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发布的工作指引,结合胃肠外科临床特点采取精准的管理策略,可以安全恢复日常诊疗,兼顾疫情防控和广大胃肠外科患者诊疗需求。

其他文献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左腹疼痛半年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格检查示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腹部影像学和CT小肠造影检查均提示空肠炎性病变,给予IBD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行小肠镜检查后活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空肠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抗血吸虫、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除目前应用广泛的TNF-α抑制剂外,还包括整合素拮抗剂。整合素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之一,可以与黏附分子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至周围组织。肠道选择性淋巴细胞归巢由α4β7整合素和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的结合介导,是IBD的重要病理基础。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人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386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诊断标准筛选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0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129例和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49例。分析AILD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基本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蛋白、ALP、GGT等
慢性胰腺炎致脾动脉瘤形成是一种罕见而凶险的疾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的青年男性患者,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脾动脉瘤破入胰管致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可致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和胃底静脉曲张,综合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探讨肛周克罗恩病(PCD)患者在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747例C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PCD患者293例,分析CD确诊前后出现肛周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随访其变化趋势。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D确诊前后肛周病变的相关
目的比较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与改良Marshall评分评估急性胰腺炎(AP)器官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AP电子数据库,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3 95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修订版亚特兰大AP分类与定义标准诊断AP并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别采用改良Marshall评分和SOF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器官功能,分析SOFA评分与死
目的探究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8 cm;(3)术前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未见远处转移;(4)接受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排除标准:(1)术中中转开腹;(2)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3)术中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根
我国机器人胃癌外科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存在普及率低、手术尚不够规范、缺乏高质量研究等问题。本文总结我国机器人胃癌手术开展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纵观我国机器人胃癌外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探索期(2013年之前,我国的机器人胃癌手术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探讨机器人胃癌手术的手术方法、操作流程、安全性及可行性)、稳步推进期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3D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以及在不同体质指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均经胃镜活检证实胃癌,肿瘤位置适合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2)经影像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结肠;(3)术后病理分期Ⅰ~Ⅲ期;(4)手术期间无中转开腹或更换术式;(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
机器人手术系统自引入国内以来发展迅速,带来了胃肠外科的新潮流。尽管临床试验已证明其安全有效,但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胃肠手术在术后短期效果和长期生存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加上显著增加的手术费用未获得相应的临床获益,限制了机器人手术成为胃肠外科的主流选择。本文回顾机器人胃肠手术临床研究结果,呼吁当下应理性看待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肠外科的应用。广大胃肠外科医生不应以所谓的"先进设备"为垄断资本,而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