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興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而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我市农村药品流通现状的分析和影响药品流通的原因分析,结合国家政策和可行性方案,提出对我市农村药品流通市场保障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 药品流通
我国建立基本药物流通体系,旨在满足群众对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药品需求。但目前,看病贵、看病难冶仍然是我国新医改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人口比重约为总人口45.2%等基本国情,决定在考虑药品流通的模式建设上必须考虑城乡差异。2014年年末,赣州市户籍总人口为954.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0.9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9.75%;141镇,142乡,384个居民委员会,3461个村民委员会。赣州位于南岭之北,山峦起伏,坡度较陡,河流纵横。城乡之间在自然、交通、文化等方面差距较大,药品流通问题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在建设农村药品流通体系的考量中,应该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建设。
一、主要的药品流通模式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农村药品流通主要以农村为中心的集中交易市场模式及城乡通用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为主。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种种弊端。
1.以农村为中心的集中交易市场模式。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医疗药品机构为了降低进购成本会倾向于采购低价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药品交易市场,个体药品经销商通过各种手段将假药、劣药投放到市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实施条例》中所规定的对于药品批发、药品销售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相背离。另外,受交通和运输条件的制约,药品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中容易产生变质、虫蛀等问题,且难以保证及时召回。这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所规定的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储存药品应当按照要求采取避光、遮光、防潮、防虫、等措施相背离。
2.城乡通用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原则上应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兼顾价格、理顺渠道、分步实施、逐步推开,既要符合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又要符合实际,达到规范药品购销行为,服务广大群众的目的。但是集中招标采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节较多、效率低、并且政府对于招标采购过度干预,背离市场经济规律,会使得医疗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同时,易滋生经济贿赂等问题;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作为特殊的机构,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渠道中处于寡头地位,“以药养医”的现象还是很难断根。
二、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权益,江西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所涉及的药品销售网点对各种药品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药品管理制度和清晰的供货渠道及详细的进货验收记录,药品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2%,与药品储存相关的防潮防蛀配套硬件设施也较为齐全,由此可见,全省农村的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农村药品流通上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问题也还是存在的。
1.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我市大多数农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大多分散居住。一方面难以吸引药品零售企业在当地设置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导致对于假冒伪劣药品的监管难以及时到位。大多数农村药品供应点能够提供的药品仍以非处方药为主,难以满足广大农村消费者对于常用处方药的迫切需求。
2.农村药品消费观念丞待转变。目前农村的普遍现象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大多去沿海城市打工养家,农村药品消费的主要群体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青少年儿童为主,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低及缺乏用药安全的基本常识,其消费观念有待转变。
3.权责划分和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农村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的权责尚未明确规定,且报酬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4.供应链层次较多,流通效率低。跨区域、省级间、市乡间的药品流通仍需通过各级药品批发商进货,造成流通环节层次过多,信息不够透明,流通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
三、完善农村药品流通体系的思考
1.构建“互联网+农村药品流通”新模式。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农村药品流通将是农村药品流通新的发展态势,由国家相关部委评选出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开展农村药品流通的“互联网+”工程,农村医疗机构只需在互联网上下单,由具备专业资质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进行运送,并由保险公司进行承保。
2.适当提高农村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加大倾斜力度。2016年,赣州有8个县都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各级应加大对于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实施更加精准的大病保险政策。要通过降低困难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等措施,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各级政府还可探索采取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等措施,加大对贫困人员的倾斜力度。
3.强化规范药房建设,加强人民用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卫计委“规范药房”建设的相关规定,营造农村基本药物流通的安全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上门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民的安全用药知识。
4.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安全监管机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计委、工商质监局、发改委、公安局等多部门参与,构建我市农村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保障基本药物的流通安全。
参考文献:
[1]谢丽云.城乡药品流通模式的利弊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王素珍.江西基层基本药物流通现状调研[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2):54-55
作者简介:尹小悦(1988—),女,江西赣州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管理。
※课题项目:赣南医学院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B201133).
关键词:农村 药品流通
我国建立基本药物流通体系,旨在满足群众对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药品需求。但目前,看病贵、看病难冶仍然是我国新医改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乡村人口比重约为总人口45.2%等基本国情,决定在考虑药品流通的模式建设上必须考虑城乡差异。2014年年末,赣州市户籍总人口为954.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0.9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9.75%;141镇,142乡,384个居民委员会,3461个村民委员会。赣州位于南岭之北,山峦起伏,坡度较陡,河流纵横。城乡之间在自然、交通、文化等方面差距较大,药品流通问题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在建设农村药品流通体系的考量中,应该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建设。
一、主要的药品流通模式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农村药品流通主要以农村为中心的集中交易市场模式及城乡通用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为主。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种种弊端。
1.以农村为中心的集中交易市场模式。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医疗药品机构为了降低进购成本会倾向于采购低价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药品交易市场,个体药品经销商通过各种手段将假药、劣药投放到市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实施条例》中所规定的对于药品批发、药品销售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体系相背离。另外,受交通和运输条件的制约,药品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中容易产生变质、虫蛀等问题,且难以保证及时召回。这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所规定的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储存药品应当按照要求采取避光、遮光、防潮、防虫、等措施相背离。
2.城乡通用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原则上应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兼顾价格、理顺渠道、分步实施、逐步推开,既要符合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又要符合实际,达到规范药品购销行为,服务广大群众的目的。但是集中招标采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节较多、效率低、并且政府对于招标采购过度干预,背离市场经济规律,会使得医疗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同时,易滋生经济贿赂等问题;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作为特殊的机构,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渠道中处于寡头地位,“以药养医”的现象还是很难断根。
二、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权益,江西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所涉及的药品销售网点对各种药品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药品管理制度和清晰的供货渠道及详细的进货验收记录,药品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2%,与药品储存相关的防潮防蛀配套硬件设施也较为齐全,由此可见,全省农村的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农村药品流通上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问题也还是存在的。
1.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我市大多数农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大多分散居住。一方面难以吸引药品零售企业在当地设置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导致对于假冒伪劣药品的监管难以及时到位。大多数农村药品供应点能够提供的药品仍以非处方药为主,难以满足广大农村消费者对于常用处方药的迫切需求。
2.农村药品消费观念丞待转变。目前农村的普遍现象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大多去沿海城市打工养家,农村药品消费的主要群体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青少年儿童为主,他们的认知能力较低及缺乏用药安全的基本常识,其消费观念有待转变。
3.权责划分和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农村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的权责尚未明确规定,且报酬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4.供应链层次较多,流通效率低。跨区域、省级间、市乡间的药品流通仍需通过各级药品批发商进货,造成流通环节层次过多,信息不够透明,流通效率相对低下等问题。
三、完善农村药品流通体系的思考
1.构建“互联网+农村药品流通”新模式。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农村药品流通将是农村药品流通新的发展态势,由国家相关部委评选出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开展农村药品流通的“互联网+”工程,农村医疗机构只需在互联网上下单,由具备专业资质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进行运送,并由保险公司进行承保。
2.适当提高农村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加大倾斜力度。2016年,赣州有8个县都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各级应加大对于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大病保险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实施更加精准的大病保险政策。要通过降低困难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等措施,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各级政府还可探索采取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等措施,加大对贫困人员的倾斜力度。
3.强化规范药房建设,加强人民用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卫计委“规范药房”建设的相关规定,营造农村基本药物流通的安全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上门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民的安全用药知识。
4.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安全监管机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计委、工商质监局、发改委、公安局等多部门参与,构建我市农村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保障基本药物的流通安全。
参考文献:
[1]谢丽云.城乡药品流通模式的利弊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王素珍.江西基层基本药物流通现状调研[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2):54-55
作者简介:尹小悦(1988—),女,江西赣州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管理。
※课题项目:赣南医学院科研课题(课题编号:YB201133).